InSAR同震形變提取關鍵技術(shù)研究及其應用
【圖文】:
圖 2-1 二軌法 D-InSAR 干涉幾何示意圖如圖 2-1 所示,在雷達第一次和第二次成像期間,地面目標 P 移動到 P’間形變量為losd 。對于任意目標觀測點,,干涉相位 可以表示為公式 24 4 4= - - - 2sinlos atmo noiseB hB d kR (2式中, 為雷達波長,R 表示 SAR 傳感器與觀測點之間的距離; 表示射角;B 為兩幅 SAR 圖像獲取時傳感器空間位置之間距離 B 的水平分量平行基線;B 為兩幅 SAR 圖像獲取時傳感器空間位置之間距離 B 的垂也稱為垂直基線。h表示地面目標 P 的高程。等式右邊第一項為平地相位分量,該分量主要受 SAR 影像對基線影響,地形起伏影響,該項與像元位置之間存在函數(shù)關系。第二項表示地形相第三項為形變相位分量, 表示觀測點在獲取 SAR 影像時間間隔內(nèi)沿形變量值,相對于選定的參考點,正值表示靠近衛(wèi)星方向運動,負值表衛(wèi)星方向運動。atmo 表示大氣引起的相位分量。noise 表示噪聲引起的
圖 2-2 D-InSAR 數(shù)據(jù)處理流程圖根據(jù)流程圖 2-2 可以看出,地形相位模擬需要的 DEM,可以是外部 DEM 或者其他 SAR 影像干涉得到的 DEM,當使用外部 DEM 進行 D-InSAR 處理時,稱為二軌差分法,當通過增加 SAR 數(shù)據(jù)干涉獲取 DEM 進行 D-InSAR 處理時,稱為三軌法或者四軌法。2.2 InSAR 主要誤差源通過上一節(jié)中差分干涉 SAR 原理可以看出,在進行 D-InSAR 數(shù)據(jù)處理中,主要步驟為影像配準、干涉處理、相位濾波、相位解纏、去平地效應、相位轉(zhuǎn)形變并進行地理編碼。一般定義形變發(fā)生前的影像為主影像,形變發(fā)生后的影像為從影像。對主從影像進行 D-InSAR 處理時,會有很多誤差的存在影響最終獲取的形變結(jié)果,常見的 InSAR 誤差源主要有:軌道誤差、大氣誤差、相位解纏誤差、地形誤差、失相干誤差等,下面將對這幾種誤差的來源和去除方法進行介紹。2.2.1 軌道誤差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237;P31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閱兵;甘衛(wèi)軍;陳為濤;游新兆;連尉平;;GNSS觀測的九寨溝7.0級地震同震位移初步結(jié)果[J];地球物理學報;2018年01期
2 張旭;馮萬鵬;許力生;李春來;;2017年九寨溝M_s7.0級地震震源過程反演與烈度估計[J];地球物理學報;2017年10期
3 藥曉東;章文波;;2013年四川蘆山M_S7.0地震強地面運動模擬[J];地震學報;2015年04期
4 劉運明;馬全明;陳大勇;徐玉明;;D-InSAR技術(shù)在城市軌道交通變形監(jiān)測領域的應用[J];都市快軌交通;2014年04期
5 繆淼;朱守彪;;2013年蘆山M_S7.0地震產(chǎn)生的靜態(tài)庫侖應力變化及其對余震空間分布的影響[J];地震學報;2013年05期
6 繆淼;朱守彪;;2012年北蘇門答臘西海域M_W8.6地震的孕震機理及其對地震活動性的影響[J];地震工程學報;2013年02期
7 單斌;熊熊;鄭勇;金筆凱;劉成利;謝祖軍;許厚澤;;2013年蘆山地震導致的周邊斷層應力變化及其與2008年汶川地震的關系[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3年06期
8 申文豪;仲秋;劉博研;史保平;;基于改進的隨機有限斷層模型進行區(qū)域烈度速報[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年02期
9 王永哲;朱建軍;李志偉;歐自強;;利用PALSAR數(shù)據(jù)反演2010年玉樹地震斷層的同震滑動分布[J];測繪學報;2013年01期
10 汪建軍;許才軍;申文斌;;2010年Mw 6.9級玉樹地震同震庫侖應力變化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2年10期
本文編號:2695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9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