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來納木錯水面面積及蓄水量變化特征
本文選題:納木錯 切入點:遙感 出處:《水電能源科學(xué)》2017年02期
【摘要】:為量化識別納木錯的水面面積及蓄水量變化,運用1976~2015年期間7期典型時相的Landsat遙感影像,通過歸一化水體指數(shù)法提取了不同時期納木錯的水面面積,同時結(jié)合其庫容—水面面積關(guān)系曲線,計算得到各時期的湖泊蓄水量并分析變化特征。結(jié)果表明,近40年來,納木錯蓄水量增加了97.85×108 m3,增加比例達到9.93%?傮w擴張情況分為1976~1996、1997~2009、2010~2015年3個階段,各階段面積變化速率分別為1.37、4.74、0.13km2/a;水量變化速率分別為1.47×108、5.20×108、0.14×108 m3/a。其中1997~2009年擴張速率最快,而近6年來納木錯并未顯示出明顯的擴張趨勢。研究成果為氣候變化背景下高寒地區(qū)流域水循環(huán)演變規(guī)律研究提供了支撐。
[Abstract]: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identify the surface area and water storage change of Namuco, the surface area of Namuco in different periods was extracted by normalized water body index method using Landsat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7 typical phases from 1976 to 2015.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storage capacity and water surface area,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lakes in various periods is calculated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last 40 years,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y in Namuco increased 97.85 脳 108m3.The total expans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976-1996 / 1997 / 2009/ 2010- 2015. The area change rate of each stage was 1.37 脳 1085.20 脳 1085.20 脳 1085.20 脳 1080.14 脳 108m3a / a,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 of water volume change was 1.47 脳 1085.20 脳 1085.20 脳 1085.20 脳 1080.14 脳 108m3a / a, respectively. In the last 6 years, Namuco has not shown an obvious trend of expan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water cycle in the alpine watersh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作者單位】: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流域水循環(huán)模擬與調(diào)控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重點項目(91547209);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41571037) 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2015ZY02)
【分類號】:P343;P23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芳林;圣潔的納木錯[J];人與生物圈;2001年02期
2 周石xZ;康世昌;高壇光;張國帥;;納木錯流域扎當(dāng)冰川徑流對氣溫和降水形態(tài)變化的響應(yīng)[J];科學(xué)通報;2010年18期
3 徐軍;康世昌;;青藏高原湖泊納木錯水域生態(tài)學(xué)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生態(tài)科學(xué);2010年03期
4 陳鋒;康世昌;張擁軍;游慶龍;;納木錯流域冰川和湖泊變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yīng)[J];山地學(xué)報;2009年06期
5 普多旺;;納木錯局部水域的深度和水溫數(shù)據(jù)分析及研究[J];西藏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1年01期
6 金興;;尋找納木錯[J];科學(xué)大觀園;2006年16期
7 李明慧;朱立平;康世昌;游慶龍;王君波;張強弓;謝曼平;;西藏納木錯沉積物中單水方解石的發(fā)現(xiàn)及成因分析[J];礦物巖石;2008年01期
8 萬欣;康世昌;李延峰;陳鋒;叢志遠;張國帥;;2007-2011年西藏納木錯流域積雪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冰川凍土;2013年06期
9 朱大崗,趙希濤,孟憲剛,吳中海,吳珍漢,馮向陽,邵兆剛,劉琦勝;西藏納木錯與仁錯—久如錯連通和藏北高原古大湖的發(fā)現(xiàn)[J];中國地質(zhì);2001年12期
10 趙希濤,朱大崗,吳中海,馬志邦;西藏納木錯晚更新世以來的湖泊發(fā)育[J];地球?qū)W報;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趙希濤;朱大崗;吳中海;馬志邦;;西藏納木錯晚更新世以來的湖泊發(fā)育[A];中國科學(xué)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xué)術(shù)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2 朱大崗;趙希濤;孟憲剛;吳中海;邵兆剛;馬志邦;馮向陽;吳珍漢;王建平;楊超斌;;西藏納木錯第四紀湖相地層劃分及納木錯群的建立[A];中國科學(xué)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xué)術(shù)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3 周石周;康世昌;劉景時;王帥帥;;納木錯流域水文觀測的初步結(jié)果[A];青藏高原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建設(shè)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2007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4 趙希濤;朱大崗;嚴富華;吳中海;馬志邦;麥學(xué)舜;;西藏納木錯末次間冰期以來的氣候變遷與湖面變化[A];中國科學(xué)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xué)術(shù)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與災(zāi)害)[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譚斯穎;納木錯的垃圾沒有了[N];西藏日報;2003年
2 記者 裴聰;第三屆“納木錯”國際徒步大會將于九月二日至四日舉行[N];西藏日報;2008年
3 記者 裴聰 王珊;第三屆納木錯國際徒步大會開幕[N];西藏日報;2008年
4 記者 裴聰 王珊;第三屆納木錯國際徒步大會圓滿結(jié)束[N];西藏日報;2008年
5 記者 王立;第五屆納木錯國際徒步大會拉開帷幕[N];西藏日報;2010年
6 記者 郭祚彬;納木錯景區(qū)游客日接待量達1800余人次[N];拉薩晚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田延輝;納木錯將建成濕地自然保護區(qū)[N];西藏日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段智民 田延輝;《納木錯自然保護區(qū)總體規(guī)劃》通過評審[N];西藏日報;2000年
9 記者 裴聰;第六屆納木錯國際徒步大會開幕[N];西藏日報(漢);2011年
10 記者 孫開遠;拉薩推出“魅力納木錯”冬季游項目[N];西藏日報(漢);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鄧志娟;西藏納木錯西地區(qū)1:5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xué)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xué);2016年
,本文編號:16546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65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