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南海東部馬尼拉俯沖帶的地殼結構和俯沖過程

發(fā)布時間:2018-08-09 14:19
【摘要】:全球匯聚板塊邊緣是產生8級以上大地震和破壞性海嘯的地方,一直以來是全球科學家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區(qū)域。馬尼拉俯沖帶位于南海東部,也是許多地震、海嘯和活火山活躍的區(qū)域。本文依據以往穿過馬尼拉俯沖帶的多條多道反射地震測線和海底地震儀剖面數據,分析了馬尼拉俯沖帶海溝沉積物充填厚度變化、增生楔寬度變化、海底變形特征以及地殼速度結構變化,提出馬尼拉俯沖帶具有明顯的分段特征,分為北呂宋區(qū)段、海山鏈區(qū)段和南部西呂宋區(qū)段。不同區(qū)段的俯沖過程明顯不同,提出俯沖增生和俯沖剝蝕(構造剝蝕)兩種機制分別控制了該俯沖帶的南、北區(qū)段。北段主要受到俯沖增生機制的控制,在海溝和弧前盆地之間形成巨大的增生楔構造,在南海北部大陸邊緣10~15km厚的減薄陸殼不斷俯沖作用下,引起許多與俯沖有關的地震活動和構造變形。南段海山鏈區(qū)段海底地形復雜和粗糙,在俯沖增生、剝蝕或構造剝蝕的聯(lián)合控制下,5~6km厚大洋板塊不斷俯沖形成較小的增生楔結構,部分沉積物可能隨著板塊的俯沖被拖曳到板塊邊界的深部。
[Abstract]:The edge of the global convergence plate is the place where large earthquakes and destructive tsunamis with magnitude 8 or above occurred, and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global scientists. The Manila subduction zone,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lso home to many earthquakes, tsunamis and active volcanoes. Based on the data of multi-channel reflection seismograph and submarine seismograph, the variation of sediment filling thickness and width of accretive wedge in Manila subduction zone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marine deforma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the Manila subduction zone has obvious segmental feature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northern Luzon section, the seamount chain section and the southern west Luzon section. The subduction processes of different subduction zone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Two mechanisms of subduction hyperplasia and subduction denudation (structural denudation) are proposed to control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gments of the subduction zone respectively. The northern segmen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mechanism of subduction and accretion, and a huge accretive wedge structure is formed between the trench and the forearc basin. Under the continuous subduction of the 10~15km thickness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auses many subduction related seismic activities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sea floor of the southern seamount chain section is complex and rough. Under the combined control of subduction, erosion or structural erosion, the oceanic plate with a thickness of 5 ~ 6 km is continuously subducted to form a smaller accretive wedge structure. Some sediments may be towed to the deep part of the plate boundary with the subduction of the plat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功能實驗室;
【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科學研究專項(一般項目)(201607010220)
【分類號】:P736.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健;詹文歡;朱俊江;姜蓮婷;馮英辭;;南海東部俯沖洋脊區(qū)段地震靜態(tài)庫倫應力分析[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6年05期

2 ;A Cenozoic tectono-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Tainan Basin, the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a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n International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Journal);2008年05期

3 朱俊江,丘學林,詹文歡,徐輝龍,孫龍濤;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 the trench of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朱俊江;李三忠;孫宗勛;李先鵬;李健;;南海東部馬尼拉俯沖帶的地殼結構和俯沖過程[J];地學前緣;2017年04期

2 詹美珍;孫衛(wèi)東;凌明星;李賀;;黃巖海山鏈俯沖與呂宋島斑巖銅金成礦[J];巖石學報;2015年07期

3 吳哲;楊風麗;鐘家良;鐘廣見;;臺西南盆地巖石圈伸展及裂后沉降特征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11期

4 黎明碧;金翔龍;李家彪;丁巍偉;方銀霞;劉建華;唐勇;;Seismic sequence and depositional evolution of slope basins in mid-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1年05期

5 丁巍偉;李家彪;韓喜球;黎明碧;ERWIN Suess;;南海東北部海底沉積物波的形態(tài)、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0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盛書中;萬永革;蔣長勝;卜玉菲;;2015年尼泊爾M_S8.1強震對中國大陸靜態(tài)應力觸發(fā)影響的初探[J];地球物理學報;2015年05期

2 孫金龍;曹敬賀;徐輝龍;;南海東部現時地殼運動、震源機制及晚中新世以來的板塊相互作用[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12期

3 李三忠;趙淑娟;劉鑫;索艷慧;曹花花;戴黎明;郭玲莉;劉博;余珊;張國偉;;洋-陸轉換與耦合過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10期

4 李三忠;索艷慧;劉鑫;戴黎明;余珊;趙淑娟;馬云;王霄飛;程世秀;薛友辰;熊莉娟;安慧婷;;南海的基本構造特征與成因模型:問題與進展及論爭[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2年06期

5 盛書中;萬永革;程佳;李迎秋;武曄;;2011年日本9.0級大地震的應力觸發(fā)作用初步研究[J];地震地質;2012年02期

6 吳小平;虎雄林;Michel Bouchon;黃雍;胡家富;解朝娣;王紹晉;胡毅力;;云南瀾滄-耿馬Ms7.6地震的完全庫侖破裂應力變化與后續(xù)地震的動態(tài)、靜態(tài)應力觸發(fā)[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年06期

7 魏柏林;康英;陳玉桃;李宏志;;南海地震與海嘯[J];華南地震;2006年01期

8 朱俊江,丘學林,詹文歡,徐輝龍,孫龍濤;南海東部海溝的震源機制解及其構造意義[J];地震學報;2005年03期

9 黎明碧,金翔龍,李家彪,初鳳友,方銀霞,唐勇;南海中北部中新世陸坡凹陷沉積充填與古陸坡形態(tài)演變[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5年03期

10 丁巍偉,王渝明,陳漢林,楊樹鋒,吳能有;臺西南盆地構造特征與演化[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政,邵喜彬;全球俯沖帶形態(tài)特征研究[J];東北地震研究;2004年03期

2 閔慧;任建業(yè);高金耀;左玉山;;南海北部古俯沖帶的位置及其對南海擴張的控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0年04期

3 臧紹先,吳忠良,寧杰遠;日本!趸舸慰撕O赂_帶的應力狀態(tài)及其深部形變[J];地球物理學報;1992年05期

4 宋茂雙,謝鴻森,,徐有生;俯沖帶熱結構的影響因素及其研究意義[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1995年04期

5 臧紹先,寧杰遠;西太平洋俯沖帶的研究及其動力學意義[J];地球物理學報;1996年02期

6 鄧鶴鳴;蘇根利;李和平;代立東;孟憲武;;俯沖帶中水流體的化學性質研究進展[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6年02期

7 侯廣順;李英杰;;俯沖帶環(huán)境物質運移的地球化學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8 周留煜;;大洋板塊俯沖帶角度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醫(yī)學版);2012年01期

9 姜輝;鄧志輝;高祥林;陳梅花;楊竹轉;;日本俯沖帶地震發(fā)生過程的數值模擬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7期

10 Evgenii Sharkov;Valentin Eroshenko;孟慶麗;;俯沖帶巖漿生成的熱力學和物理特征[J];世界地質;199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斯奇;石耀霖;;喜馬拉雅俯沖帶溫度場二維有限差分法研究[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寧杰遠;臧紹先;;湯加和日本海俯沖帶深部形變和應力場特征的數值模擬[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3 臧紹先;寧杰遠;景志成;;西太平洋俯沖帶流變結構的研究[A];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集[C];2000年

4 張克亮;魏東平;;基于速度邊界層的俯沖帶運動學熱結構[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劉建華;劉福田;胥頤;劉勁松;;西北太平洋俯沖帶的形貌特征及動力學狀態(tài)探討[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6 石耀霖;葛社民;;巴巴多斯俯沖帶增生復合體的熱演化[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臧紹先;寧杰遠;徐飛;;俯沖帶深部運動狀態(tài)及應力場的數值模擬[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8 陶仁彪;張立飛;;低溫俯沖帶還原性含碳流體中的無機碳氫化合物及其地質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9 王曙光;寧杰遠;;地幔橄欖石非均勻成核率方程的修正及其對俯沖帶流變結構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寧杰遠;臧紹先;;日本海俯沖帶的熱結構及熱源的影響[A];199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斌;馬里亞納俯沖帶分段性及其成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姜輝;俯沖帶斷層粘滑運動機制數值模擬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2年

3 段永紅;中國東北西太平洋俯沖帶火山區(qū)地殼上地幔結構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尚繼宏;馬尼拉海溝中北段俯沖帶特征對比及區(qū)域構造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劉鑫;西北太平洋俯沖帶構造特征及其對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6 夏瓊霞;大陸俯沖帶變質脫水與部分熔融:南大別低溫/超高壓變質花崗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郝彥春;俯沖帶地震動特性及衰減規(guī)律初步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毛偉;俯沖帶熱結構的動力學模型約束[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3 徐永江;俯沖帶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中的元素活動性[D];西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743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1743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a53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