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長7深水濁積特征與儲層發(fā)育
本文選題:深水儲層 + 濁積扇; 參考:《巖性油氣藏》2017年04期
【摘要】:為了進一步探討深水湖盆儲層成因及油氣勘探潛力問題,依據(jù)錄井、測井、實驗及試采等資料,對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區(qū)長7油層組深水濁積相的發(fā)育特征及其對儲層發(fā)育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LM井區(qū)長7油層組自上而下可劃分為3個亞油層組和4個小層,下部長73亞油層組發(fā)育大套油頁巖,中上部長72和長71亞油層組發(fā)育大套濁積巖和典型的鮑馬序列,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深水濁積層序,且可劃分出濁積中扇、濁積下扇及深水盆地共3個亞相,以及濁積水道、水道間漫流、水道前緣漫流、濁積末梢、泥頁巖及油頁巖等6個沉積微相。該大型濁積扇體以濁積中扇為主體,且受西南單一物源及水系控制,砂體的連續(xù)性、連通性及復合性均較好,成為長7深水有效儲層發(fā)育的主要成因類型;油氣顯示及產能良好,勘探開發(fā)潛力較大,是深水相區(qū)油氣勘探開發(fā)的有效目標。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discuss the origin of deep water lake basin reservoir an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logging, experiment and production test, etc.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ep-water turbidite fac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 Chang 7 reservoir formation of LM well area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7 oil formation in the area of Lim well can be divided into 3 subreservoirs and 4 sublayers from top to bottom, while the lower 73 subreservoir group has developed a large set of oil shale, while the middle and upper ministers 72 and Chang71 subreservoirs have developed a large turbidite and a typical Baoma sequence. A complete deep-water turbidite sequence is formed,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facies: turbidite middle fan, turbidite subfan and deep-water basin, as well as turbidite channel, interchannel flow, channel front overcurrent, turbidite endings, etc. There are 6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uch as shale and oil shale. The turbidite fan is dominated by middle turbidite fan and controlled by a single provenance and water system in southwest China. The continuity, connectivity and compounding of sand body are all good, which is the main genetic ty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 7 Deepwater effective Reservoir. It is an effective targe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eep water facies area.
【作者單位】: 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陜北中生界延長組特低滲低阻油層識別與評價”(編號:2010JM5003);“連續(xù)型油藏砂巖疏導體系與石油運移時效性探討”(編號:2013JM5006) 西安石油大學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鄂爾多斯盆地伊陜斜坡上的低幅度構造與油氣成藏特征研究”(編號:2012BS010)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多云;辛補社;楊華;付金華;姚涇利;張瑜;;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7底部凝灰?guī)r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地質意義[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4年10期
2 李相博;衛(wèi)平生;劉化清;王菁;;淺談沉積物重力流分類與深水沉積模式[J];地質論評;2013年04期
3 Shanmugam G;;深水砂體成因研究新進展[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3年03期
4 王若谷;李文厚;廖友運;郭艷琴;劉昊偉;;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長7段物源區(qū)分析[J];地質通報;2013年04期
5 尚婷;陳剛;李文厚;陳全紅;劉鑫;;鄂爾多斯盆地富黃探區(qū)延長組濁流沉積與油氣聚集關系[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1期
6 張偉;劉建朝;高志亮;孫少波;;鄂爾多斯盆地吳堡地區(qū)長6段濁積特征及其石油地質意義[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2年02期
7 袁珍;李文厚;范萌萌;馮娟萍;郭懿萱;;深水塊狀砂巖沉積特征及其成因機制探討: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南緣上三疊統(tǒng)長6油層組為例[J];地質科技情報;2011年04期
8 李相博;陳啟林;劉化清;完顏容;慕敬魁;廖建波;魏立花;;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3種沉積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氣性[J];巖性油氣藏;2010年03期
9 田景春;隆昊;蘇楠;王衛(wèi)紅;張錦泉;;鄂爾多斯盆地白豹-華池地區(qū)長6-3厚層塊狀砂巖成因[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楊華;竇偉坦;劉顯陽;張才利;;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長7沉積相分析[J];沉積學報;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任金鋒;瓊東南盆地陸架邊緣斜坡地形的定量演化過程[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2 蘭青;南海擴張及華南沿海地貌和系演化:來自臺灣新生代地層記錄[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年
3 康波;瓊東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熱演化模擬[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4 胡修權;涪陵地區(qū)茅口組巖溶古地貌恢復及儲層預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5 楊振;西沙海區(qū)晚新生代碳酸鹽臺地發(fā)育演化及構造控制作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6 杜同軍;瓊東南盆地層序地層和深水區(qū)沉積充填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7 侯偉;遼河灘海東部古近系層序—構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約關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曉唐;北部灣盆地中南部邁陳凹陷油氣地質特征及勘探前景[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6年
2 李禹輝;吐哈盆地臺南凹陷東南地區(qū)二疊系沉積微相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于俊峰;濟陽坳陷中生代斷層活動及油氣意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2 柳成志;齊家—古龍地區(qū)葡萄花油層層序特征及隱蔽油氣藏預測[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3 趙忠新;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羅系層序構成樣式及對構造活動的響應[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4 李緒宣;瓊東南盆地構造動力學演化及油氣成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譯慶;李亞輝;;沙四下鹽湖儲層發(fā)育控制因素預測研究[J];科技通報;2013年09期
2 白振華;姜振學;宋巖;趙孟軍;方世虎;張健;;準南霍瑪吐構造帶儲層發(fā)育特征與油氣分布的關系[J];現(xiàn)代地質;2013年05期
3 金振奎,鄒元榮,蔣春雷,由偉豐;大港探區(qū)奧陶系巖溶儲層發(fā)育分布控制因素[J];沉積學報;2001年04期
4 馬勇;川西遠源氣藏中良好儲層發(fā)育成因[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02年03期
5 龐秋維;霍勇;賈永輝;高俊;;靖邊潛臺西側馬五4亞段巖溶儲層發(fā)育特征[J];吐哈油氣;2011年04期
6 屈紅軍,李文厚,苗建宇,張小莉,龐軍剛;東濮凹陷濮衛(wèi)環(huán)洼帶沙三段沉積體系及儲層發(fā)育規(guī)律[J];沉積學報;2003年04期
7 艾克拜爾·沙迪克;呂媛娥;呂海濤;;塔河油田鹽體覆蓋區(qū)奧陶系儲層發(fā)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J];新疆地質;2005年04期
8 王建偉;宋書君;鮑志東;田海芹;;準噶爾盆地莊1井區(qū)J_1s_2段優(yōu)質儲層發(fā)育控制因素[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9 蔣凌志;牛嘉玉;張慶昌;徐國民;孟元林;肖麗華;;渤海灣盆地深部有利儲層發(fā)育的主控因素[J];地質論評;2009年01期
10 周波;賈承造;顧家裕;李啟明;鄔光輝;倨巖;;塔中臺地邊緣上奧陶統(tǒng)灰?guī)r段裂縫對儲層發(fā)育的控制作用——以塔中Ⅰ號斷裂坡折帶為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傳虎;;高斯邊緣檢測方法預測縫洞型儲層發(fā)育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飛飛;洛河油田長7致密油藏的儲層發(fā)育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年
2 袁立;川南地區(qū)寒武系碳酸鹽巖儲層形成機制與儲層發(fā)育分布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9880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98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