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型自適應分段的紅外焦平面非均勻校正方法
本文選題:紅外焦平面探測器 切入點:非均勻校正 出處:《紅外技術》2017年03期
【摘要】:制冷型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的響應非均勻性對其定量化應用產(chǎn)生很多不利影響。本文在對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像元響應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的改進型自適應分段的紅外焦平面非均勻校正算法。該方法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給出校正效果與分段校正閾值選擇之間的定量化關系,從而降低了分段校正時閾值選擇的盲目性。另外,該方法采用歸一化直線作為校正的目標曲線,而非傳統(tǒng)方法中采用分段目標曲線。文中首先分析了線性校正誤差的來源,然后給出校正效果與分段閾值之間的定量化關系,最后給出校正方法的原理和步驟。在校正效果評價方面,本文使用局部非均勻性(LNU)來評價校正后的效果,該方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更能體現(xiàn)校正后殘差的局部特性。實驗表明,相對于傳統(tǒng)的多點校正法,該方法使用較少的參數(shù)量獲得更好的校正效果,并且易于工程實現(xiàn)。
[Abstract]: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response of the cooled infrared focal plane detector has a lot of adverse effects on its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rared focal plane detector pixel are deeply studied. An improved adaptive segmented infrared focal plane nonuniformity correc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rection effect and the threshold selection of segmented correction is given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erefore, the blindness of threshold selection in segmental correction is reduced. In addition, the normalized line is used as the corrected target curve, and the segmented target curve is not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source of linear correction error is first analyzed. The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ection effect and segmented threshold is given. Finally, the principle and steps of correction method are given. In the aspect of correction effect evaluation, this paper uses local nonuniformity (LNU) to evaluate the corrected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this metho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ual error after correc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ulti-point correction method, this method has better correction effect with less parameters and is easy to be realized in engineering.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紅外探測與成像技術重點實驗室;
【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創(chuàng)新基金(No.CX-60)
【分類號】:TN2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俊舉;孫戀君;王世允;常本康;錢蕓生;;一種基于場景的非均勻校正算法[J];激光與紅外;2006年03期
2 鄧希寧;任海富;李凌杰;;基于場景的非均勻校正算法在紅外系統(tǒng)中的應用[J];激光與紅外;2006年07期
3 熊輝,楊衛(wèi)平,沈振康;紅外焦平面陣列非均勻校正算法研究[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1998年12期
4 徐田華;趙繼政;趙亦工;;基于高階統(tǒng)計量的紅外焦平面非均勻校正算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5 張俊舉;孫戀君;王世允;常本康;錢蕓生;;基于時域統(tǒng)計的非均勻校正算法[J];兵工學報;2006年05期
6 劉永進;張國華;趙亦工;;數(shù)字全變分濾波在紅外圖像序列非均勻校正中的應用[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2年08期
7 王強;倪國強;郭磐;張弘毅;;非均勻校正技術算法分析與實時系統(tǒng)設計[J];光電工程;2007年09期
8 劉永進;張國華;趙亦工;;混合卡爾曼濾波的非均勻校正算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9 田麗珍,李慶輝,劉上乾;一種非均勻校正的新算法[J];應用光學;2000年02期
10 徐田華,趙亦工;紅外焦平面陣列非均勻校正算法的研究[J];遙測遙控;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趙巖;張焱;沈振康;;一點定標與小波變換相結(jié)合的紅外非均勻校正算法[A];2007年紅外探測器及其在系統(tǒng)中的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2 甄德根;吳志明;楊硯;蔣亞東;;基于數(shù)字濾波技術的紅外焦平面非均勻校正算法[A];2004全國圖像傳感器技術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侯亞麗;丁雷;蔣鑫;;線列探測器實時非均勻校正技術研究[A];2006年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會議文集(E 光電子器件技術專題)[C];2006年
4 范永杰;金偉其;劉崇亮;陳艷;;HgCdTe紅外探測器積分時間與非均勻校正參數(shù)關系分析[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5 徐世偉;劉嚴嚴;;基于FPGA凝視型紅外成像系統(tǒng)預處理算法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陶月啟;紅外成像系統(tǒng)實時非均勻校正算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2 張方方;基于多尺度交換的恒定統(tǒng)計非均勻校正[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3 顏益;紅外焦平面非均勻校正及圖像增強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何健;鐵電非制冷IRFPA實時成像系統(tǒng)和自適應非均勻校正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5 黃成意;非致冷紅外圖像成像系統(tǒng)的研制[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821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68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