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直流饋入系統動態(tài)無功優(yōu)化配置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18 17:04
因為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在遠距離、大容量輸電以及區(qū)域電網互聯上的優(yōu)勢,近年來我國投產了大量的直流工程,在負荷中心逐步形成了有多個直流落點的多饋入系統。多饋入系統電氣結構復雜,大量使用半控型的晶閘管作為換流元件,在正常運行時需要消耗大量無功,增加了受端電網的無功壓力,由于交、直流間的強耦合作用,如果故障后無法提供足夠的無功支撐會導致直流換相失敗甚至直流閉鎖等連鎖故障。本文針對多直流饋入系統的無功電壓問題開展研究,根據多饋入系統特殊的電壓要求研究動態(tài)無功的優(yōu)化配置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針對故障發(fā)生到故障后恢復的過程,以BPA為仿真平臺分析了LCC型直流換流站在動態(tài)過程中的無功需求變化及其對受端系統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性的影響;同時,通過調相機在不同勵磁系統最大勵磁電壓、調壓器增益、勵磁時間常數下系統電壓的恢復速度對比,找出影響多饋入系統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性的關鍵參數,為調相機的配置提供依據。針對故障持續(xù)和故障后恢復兩個階段,對發(fā)電機在不同故障場景和不同初始運行狀態(tài)下的無功備用能力進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影響發(fā)電機無功備用能力的相關因素以及發(fā)電機無功備用對多直流饋入系統電壓穩(wěn)定性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
【文章來源】:東南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故障后直流電流
系統的無功需求,不需要受端交流系統額外提供無功功率,節(jié)點與負荷節(jié)點的線路 1中間設置三相永久性短路故障,故路,仿真計算結果圖 2-3 至 2-5 所示。圖 2-3 故障后直流電流
圖 2-5 故障后逆變站從交流系統吸收無功可見,在直流饋入受端交流系統發(fā)生故障后,直流換流站的持續(xù)階段以及故障清除后的故障恢復階段兩個過程。續(xù)階段:t=1s 時受端交流系統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換流母線大幅跌落,直流發(fā)生換相失敗,直流電流迅速增大,換流器流母線電壓降低,換流站并聯電容器無功出力呈平方倍降低統吸收大量無功功率;隨后,直流 VDCOL 動作,電流參考,換流器消耗無功功率也隨之減小,從交流系統吸收無功功復階段:t=1.5s 時故障清除,換流母線電壓提高同時直流電壓直流電壓和電流仍處于較低水平,換流器消耗無功較;由站并聯電容器無功出力恢復至較高水平,此時的補償無功大受端交流系統倒送無功;隨著直流 VDCOL 的動作,直流電漸提高,換流器消耗無功逐漸增大最終出現無功需求峰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適用于多饋入直流系統靜態(tài)電壓穩(wěn)定分析的綜合短路比強度指標[J]. 肖浩,李銀紅,石東源,陳金富,段獻忠.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7(22)
[2]降低多回HVDC同時換相失敗風險的交直流混聯受端系統STATCOM配置方案[J]. 鄭寬,沈沉,劉鋒. 電網技術. 2018(02)
[3]計及LCC-HVDC交直流系統靜態(tài)電壓穩(wěn)定的綜合短路比強度指標[J]. 肖浩,李銀紅,段獻忠,Aniruddha M.Gole.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7(14)
[4]考慮靜態(tài)和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的交直流混聯系統綜合無功規(guī)劃方法研究[J]. 楊堤,程浩忠,馬則良,孫全才,姚良忠,朱忠烈.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7(11)
[5]高壓直流系統無功動態(tài)對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的影響[J]. 蔡澤祥,馮雷,楊歡歡,朱林,張東輝,周保榮.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6]新一代大容量調相機在電網中的應用研究[J]. 王雅婷,張一馳,周勤勇,李志強,姜懿郞,湯涌,吳俊玲,高超,屠競哲,沈沉. 電網技術. 2017(01)
[7]電力電子多饋入電力系統的廣義短路比[J]. 辛煥海,董煒,袁小明,甘德強,王康,謝歡.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6(22)
[8]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直流受端系統暫態(tài)電壓控制選點方法[J]. 喬煌煌,馬丁,沈沉,王雅婷,郭小江,張一馳. 電網技術. 2016(10)
[9]多饋入直流系統廣義短路比:定義與理論分析[J]. 辛煥海,章楓,于洋,甘德強,徐謙.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6(03)
[10]提高暫態(tài)電壓安全水平的動態(tài)無功備用優(yōu)化方法[J]. 孫全才,程浩忠,張健,王琦,宋越,劉明松,楊堤,李詩旸.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5(11)
博士論文
[1]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對受端電網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影響的評估方法[D]. 楊歡歡.華南理工大學 2016
[2]基于改進連續(xù)潮流法及分岔理論的交直流系統電壓穩(wěn)定研究[D]. 譚濤亮.華南理工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南方電網直流多饋入受端系統發(fā)電機無功應用的研究[D]. 續(xù)濤.華北電力大學 2015
[2]多饋入直流系統的無功配置優(yōu)化研究[D]. 崔琪.華北電力大學 2014
[3]交直流受端電網電壓穩(wěn)定性研究[D]. 韓顯芳.山東大學 2013
[4]多直流饋入受端電網電壓穩(wěn)定判據與控制措施研究[D]. 秦文麗.北京交通大學 2012
[5]交直流混合系統電壓穩(wěn)定性分析的研究[D]. 張梅.四川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50281
【文章來源】:東南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故障后直流電流
系統的無功需求,不需要受端交流系統額外提供無功功率,節(jié)點與負荷節(jié)點的線路 1中間設置三相永久性短路故障,故路,仿真計算結果圖 2-3 至 2-5 所示。圖 2-3 故障后直流電流
圖 2-5 故障后逆變站從交流系統吸收無功可見,在直流饋入受端交流系統發(fā)生故障后,直流換流站的持續(xù)階段以及故障清除后的故障恢復階段兩個過程。續(xù)階段:t=1s 時受端交流系統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換流母線大幅跌落,直流發(fā)生換相失敗,直流電流迅速增大,換流器流母線電壓降低,換流站并聯電容器無功出力呈平方倍降低統吸收大量無功功率;隨后,直流 VDCOL 動作,電流參考,換流器消耗無功功率也隨之減小,從交流系統吸收無功功復階段:t=1.5s 時故障清除,換流母線電壓提高同時直流電壓直流電壓和電流仍處于較低水平,換流器消耗無功較;由站并聯電容器無功出力恢復至較高水平,此時的補償無功大受端交流系統倒送無功;隨著直流 VDCOL 的動作,直流電漸提高,換流器消耗無功逐漸增大最終出現無功需求峰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適用于多饋入直流系統靜態(tài)電壓穩(wěn)定分析的綜合短路比強度指標[J]. 肖浩,李銀紅,石東源,陳金富,段獻忠.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7(22)
[2]降低多回HVDC同時換相失敗風險的交直流混聯受端系統STATCOM配置方案[J]. 鄭寬,沈沉,劉鋒. 電網技術. 2018(02)
[3]計及LCC-HVDC交直流系統靜態(tài)電壓穩(wěn)定的綜合短路比強度指標[J]. 肖浩,李銀紅,段獻忠,Aniruddha M.Gole.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7(14)
[4]考慮靜態(tài)和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的交直流混聯系統綜合無功規(guī)劃方法研究[J]. 楊堤,程浩忠,馬則良,孫全才,姚良忠,朱忠烈.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7(11)
[5]高壓直流系統無功動態(tài)對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的影響[J]. 蔡澤祥,馮雷,楊歡歡,朱林,張東輝,周保榮.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6]新一代大容量調相機在電網中的應用研究[J]. 王雅婷,張一馳,周勤勇,李志強,姜懿郞,湯涌,吳俊玲,高超,屠競哲,沈沉. 電網技術. 2017(01)
[7]電力電子多饋入電力系統的廣義短路比[J]. 辛煥海,董煒,袁小明,甘德強,王康,謝歡.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6(22)
[8]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直流受端系統暫態(tài)電壓控制選點方法[J]. 喬煌煌,馬丁,沈沉,王雅婷,郭小江,張一馳. 電網技術. 2016(10)
[9]多饋入直流系統廣義短路比:定義與理論分析[J]. 辛煥海,章楓,于洋,甘德強,徐謙.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6(03)
[10]提高暫態(tài)電壓安全水平的動態(tài)無功備用優(yōu)化方法[J]. 孫全才,程浩忠,張健,王琦,宋越,劉明松,楊堤,李詩旸.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5(11)
博士論文
[1]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對受端電網暫態(tài)電壓穩(wěn)定影響的評估方法[D]. 楊歡歡.華南理工大學 2016
[2]基于改進連續(xù)潮流法及分岔理論的交直流系統電壓穩(wěn)定研究[D]. 譚濤亮.華南理工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南方電網直流多饋入受端系統發(fā)電機無功應用的研究[D]. 續(xù)濤.華北電力大學 2015
[2]多饋入直流系統的無功配置優(yōu)化研究[D]. 崔琪.華北電力大學 2014
[3]交直流受端電網電壓穩(wěn)定性研究[D]. 韓顯芳.山東大學 2013
[4]多直流饋入受端電網電壓穩(wěn)定判據與控制措施研究[D]. 秦文麗.北京交通大學 2012
[5]交直流混合系統電壓穩(wěn)定性分析的研究[D]. 張梅.四川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50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335028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