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并聯(lián)逆變器饋電永磁同步電機系統(tǒng)諧波性能改進及容錯控制
本文選題:多通道并聯(lián)逆變器 + 永磁同步電機系統(tǒng)。 參考:《電工技術學報》2015年02期
【摘要】:研究了多通道并聯(lián)逆變器饋電永磁同步電機系統(tǒng)的諧波性能改進方法以及逆變器發(fā)生故障并開路運行后的容錯控制策略。提出了移相混沌空間向量脈寬調制(SVPWM)策略,通過各并聯(lián)逆變器SVPWM采樣時間的交錯,消除了開關頻率部分倍頻處諧波。同時通過無規(guī)則變化開關頻率,將所有開關頻率倍頻處諧波能量在頻譜上平鋪,進一步減小了諧波峰值。本文針對系統(tǒng)中逆變器故障情況,分別提出并比較了"正常通道直接補償"、"正常通道不對稱電流補償"及"等額電流補償"三種容錯控制策略。論文通過實驗對上述諧波性能改進方法及容錯控制策略進行了驗證。
[Abstract]:The harmon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method of multi-channel parallel inverter fed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system and the fault-tolerant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inverter after failure and open-circuit operation are studied. A phase shift chaotic 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VPWM) strategy is proposed. By interleaving the sampling time of SVPWM in parallel inverters, the harmonic at switching frequency is eliminated. At the same time, by changing the switching frequency irregularly, the harmonic energy at the frequency doubling of all switching frequencies is flattened on the frequency spectrum, which further reduces the harmonic peak value. In this paper, three fault-tolerant control strategies for inverter fault are proposed and compared: direct compensation of normal channel, asymmetric current compensation of normal channel and equal current compensation. The improved harmonic performance and fault-tolerant control strategy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in this paper.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973計劃)(2013CB0356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137001) 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項目
【分類號】:TM3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肖嵐;李睿;;電壓電流雙閉環(huán)控制逆變器并聯(lián)系統(tǒng)的建模和環(huán)流特性分析[J];電工技術學報;2006年02期
2 王政;鄒國棠;程明;;基于混沌SVPWM的矢量控制感應電動機驅動[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贊;肖嵐;姚志壘;嚴仰光;;雙Buck電壓源逆變器的半周期電流調制方法[J];電工技術學報;2007年05期
2 江加福;劉小寧;許留偉;廖燕川;;EAST縱場電源均流技術[J];電工技術學報;2007年09期
3 莊凱;阮新波;;輸入串聯(lián)輸出并聯(lián)逆變器的集中式均壓控制策略[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4期
4 江加福;劉小寧;張興;許留偉;;基于環(huán)流分析的縱場電源均流控制器的設計[J];電力電子技術;2010年05期
5 許晗;胡猛;王鵬;;雙Buck逆變電路電流斷續(xù)模式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10年05期
6 劉舒拉;;基于加速壽命試驗的氦氖激光高壓電源的設計[J];電力電子技術;2010年10期
7 蔡方凱;張玉平;;基于DSP實現(xiàn)雙閉環(huán)控制的直流電源[J];電力自動化設備;2009年10期
8 束曉芳;程明;許留偉;江加福;廖燕川;;EAST縱場電源均流技術研究[J];電源技術;2010年06期
9 江加福;劉小寧;許留偉;廖燕川;;大電流系統(tǒng)控制器的設計及其穩(wěn)定性分析[J];高電壓技術;2007年03期
10 江加福;劉小寧;許留偉;廖燕川;;EAST縱場電源濾波技術研究[J];高電壓技術;2007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蔡蔚;譚勝武;黃燕艷;周方圓;;一種并聯(lián)移相多重化SVG的研究[A];第二屆全國電能質量學術會議暨電能質量行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席自強;肖貞仁;李開成;;基于Concerto多模塊并聯(lián)有源電力濾波器控制與通信系統(tǒng)設計[A];湖北省電工技術學會、武漢電工技術學會2013年度學術年會、第五屆“智能電網(wǎng)”暨“電機能效提升”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蔡慧;電力電子系統(tǒng)集成——運動控制模塊與系統(tǒng)集成[D];浙江大學;2008年
2 余蜜;光伏發(fā)電并網(wǎng)與并聯(lián)關鍵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楊恩星;低速永磁直驅風力發(fā)電變流器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華明;三相逆變器冗余并聯(lián)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5 姜燕;直驅型永磁同步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變流器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煒棟;電動汽車用開關磁阻電機的控制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2 王耀南;電動汽車驅動用外轉子雙凸極永磁電機控制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3 蔣偉;微網(wǎng)接入配電網(wǎng)的保護控制關鍵問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4 白雪竹;基于狀態(tài)空間的PID/PID雙環(huán)數(shù)字控制逆變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楊偉;模擬同步發(fā)電機特性的逆變器并聯(lián)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6 許鳳霞;單級四象限高頻鏈逆變器并聯(lián)控制[D];燕山大學;2012年
7 閆泰成;逆變電源數(shù)字化控制技術的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2年
8 黎平;LED驅動電源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9 王云平;SPWM逆變器的數(shù)字控制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10 張順法;基于CAN總線的移動發(fā)電機逆變模塊并聯(lián)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高金峰,吳振軍,趙坤;混沌調制技術降低Buck型變換器電磁干擾水平研究[J];電工技術學報;2003年06期
2 王斌,李興源,王顥雄,郭貴蓮;基于馬爾可夫鏈的雙隨機PWM技術研究[J];電工技術學報;2005年06期
3 趙爭鳴;張海濤;袁立強;白華;楊志;;基于IGCT的高壓三電平變頻器失效機理及保護策略[J];電工技術學報;2006年05期
4 陳良亮,肖嵐,胡文斌,嚴仰光;一種基于耦合電感的逆變器并聯(lián)系統(tǒng)環(huán)流抑制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李俊;陳基和;鄒國棠;;永磁直流電機的混沌反控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6年08期
6 王天煜;王鳳翔;;大型異步電動機定子振動與模態(tài)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7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東,倚鵬;大功率高性能逆變器技術發(fā)展綜述[J];電氣傳動;2000年06期
2 陳榮,王曉琳,鄧智泉;零漂對逆變器的影響及其抑制[J];電力電子技術;2003年04期
3 徐強,張維剛;電動車用輔助逆變器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氣傳動;2003年02期
4 閆耀民,范瑜,汪至中;一種改進的電壓電流混合控制的并聯(lián)逆變器[J];鐵道學報;2003年03期
5 王崇武,任章,王淑蓉;SPWM逆變器計算機輔助分析[J];西安工業(yè)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鐘思正,王問斯;獨立逆變器快速保護作用分析[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7 王江,王民,K.M.Tsang;采用主從型逆變器結構的靜態(tài)同步補償器[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3年11期
8 張洪耀;梁詩瑩;;簡易逆變器的制作[J];家電檢修技術;2003年08期
9 徐國富;潘孟春;單慶曉;;全數(shù)字升壓逆變器設計[J];電工技術;2003年01期
10 ;逆變器選型推薦[J];電工技術;2003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明正峰;鐘彥儒;;用于電機驅動的諧振極ZVT-PWM逆變器功耗及效率分析[A];第11屆全國電氣自動化電控系統(tǒng)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郭滎祥;鞏瑞春;袁紅霞;;單相SPWM逆變器重復控制技術的仿真研究[A];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于海龍;劉鋒;;一種新型便攜式逆變器的分析與設計[A];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郭榮祥;鞏瑞春;袁紅霞;;單相SPWM逆變器重復控制技術的仿真研究[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朱安遠;;關于在逆變器輸入側是否加裝外置快熔的探討[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12年會暨能源計量與節(jié)能降耗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6 楊立強;丘東元;;一種改進型三相Z-源逆變器[A];第七屆中國高校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余仕求;;SVPWM逆變器低次電壓諧波分析[A];教育部中南地區(qū)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單慶曉;潘孟春;翁飛兵;羅超;;聯(lián)型逆變器的可靠性分析[A];2006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許哲雄;徐國卿;;一種諧振型軟性逆變器的分析與仿真[A];2000年上海市系統(tǒng)仿真學會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0年
10 湯雨;張超華;謝少軍;;新型Z源逆變器[A];2008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涂露芳;北京大型光伏逆變器基地奠基[N];北京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張子瑞;逆變器行業(yè)逆市擴張[N];中國能源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徐建華;光伏逆變器:“寒冬”中逆勢而上[N];中國質量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徐恒;國產(chǎn)逆變器:市場好競爭力弱[N];中國電子報;2012年
5 張志輝;致力于提供高性能的光伏逆變器[N];中國能源報;2012年
6 CUBN 記者 周洪博;光伏逆變器或提振光伏產(chǎn)業(yè)[N];中國聯(lián)合商報;2012年
7 廣東 付兵彭;簡易方波12V轉220V交流逆變器電路圖[N];電子報;2012年
8 王輝;2012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將破70億美元[N];中國能源報;2012年
9 浙江 吳建龍;簡易逆變器的制作[N];電子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朱怡;逆變器制造商轉向電站開發(fā)[N];中國電力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春偉;串聯(lián)型高增益Z源逆變器及其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丁凱;混合多電平逆變器拓撲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莊凱;輸入串聯(lián)輸出并聯(lián)逆變器系統(tǒng)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4 陳金平;多電平直流環(huán)節(jié)逆變器新型拓撲與調制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5 范功誠;混合動力電動車中高性能Z源逆變器控制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單慶曉;級聯(lián)型逆變器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3年
7 裴雪軍;PWM逆變器傳導電磁干擾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8 佟為明;PWM逆變器特定消諧式諧波抑制技術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999年
9 王姿雅;多電平二級管鉗位型逆變器電容電壓平衡SVM算法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10 孫東森;儲能型Quasi-Z源級聯(lián)多電平光伏逆變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潤彪;三相并網(wǎng)/獨立雙模式逆變器并/脫網(wǎng)控制研究[D];燕山大學;2011年
2 李洋;離網(wǎng)型風力發(fā)電單相逆變器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3年
3 宋靜文;大功率光伏逆變器損耗模型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4 常琳;基于Z源逆變器的光伏并網(wǎng)系統(tǒng)研究[D];燕山大學;2013年
5 薛東;基于市電補償?shù)墓夥孀兤餮芯颗c設計[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3年
6 楊婷;基于鍵合圖理論的逆變器故障診斷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程紅江;開關電感型Z源/準Z源逆變器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8 于海明;碳化硅場效應管光伏逆變器的研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9 元志;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逆變器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8年
10 王大偉;3KW中功率光伏逆變器的研制[D];天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134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201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