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條件下光伏組件模型改進研究
本文選題:光伏模組 + 光伏輸出預測模型; 參考:《電源技術》2014年11期
【摘要】:為了使太陽電池的二極管模型更好地適用于戶外自然光條件,結合實測參數,改進已有的溫度模型和照度模型,給出了一種利用短路電流ISC、開路電壓VOC、最大功率點電壓Vmpp、最大功率點電流Impp確立模型參數、光照強度和組件溫度,確定I-V輸出的光伏輸出預測模型。采集了屋頂光伏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參數(照度G-溫度T)和電氣參數(輸出I-V曲線)作為實測參考。在給定光照-溫度(G-T)情況下,計算現有模型和改進模型的ISC、VOC輸出預測值,與實測參考值進行比較,發(fā)現改進模型的預測值更接近于實測值。采用Matlab-Simulink進行模擬,可以得到任意照度和溫度下的I-V曲線,通過模擬曲線與真實測量曲線進行對比,發(fā)現有較好的吻合度。因此改進模型能夠在給定光照和溫度數據下,更準確地預測光伏組件輸出。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diode model of solar cell more suitable for outdoor natural light condition, the existing temperature model and illumination model are improved by combining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A prediction model of photovoltaic output based on short circuit current, open circuit voltage, maximum power point voltage Vmppand maximum power point current Impp is presented.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lluminance G- temperature T) and electrical parameters (output I-V curve) of the roof photovoltaic system are collected as refere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iven illumination and temperature G-T, the predicted ISC-VOC output of the existing model and the improved model i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reference value,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dicted value of the improved model is closer to the measured value. The I-V curves at arbitrary illuminance and temperature can be obtained by Matlab-Simulink simulation.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curves with the real measurement curv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good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simulated curves and the real measurement curves. Therefore, the improved model can predict photovoltaic module output more accurately under given light and temperature data.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基金】:上海AM基金項目(0952067.74700) 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09ZR1437500) 中科院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KGCX2-YW-399+1) 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項目(YDJDBNJ-2012-027)
【分類號】:TM9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英蕾;付青;李湘峰;陳淑華;;光伏陣列區(qū)域特性曲線擬合與預估算法研究[J];電測與儀表;2010年03期
2 劉曉艷;祁新梅;鄭壽森;王飛;陳達明;;局部陰影條件下光伏陣列的建模與分析[J];電網技術;2010年11期
3 丁明;徐寧舟;;基于馬爾可夫鏈的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輸出功率短期預測方法[J];電網技術;2011年01期
4 陳維;沈輝;秦紅;;太陽電池組件戶外性能測試[J];電源技術;2006年09期
5 吳忠軍;劉國海;廖志凌;;硅太陽電池工程用數學模型參數的優(yōu)化設計[J];電源技術;2007年11期
6 張瑞寧;石新春;;獨立光伏系統(tǒng)最大功率跟蹤控制器的實現[J];電源技術;2008年07期
7 董博;李永東;王奎;高志剛;孫敏;;光伏電池模擬器的設計與研究[J];電源技術;2010年05期
8 錢念書;劉闊;郭建業(yè);閆星宇;;光伏電池建模及其輸出特性研究[J];電源學報;2012年05期
9 李富國;孫以澤;彭樂樂;;太陽電池組件的仿真方法[J];可再生能源;2011年03期
10 蘇建徽,余世杰,趙為,吳敏達,沈玉梁,何慧若;硅太陽電池工程用數學模型[J];太陽能學報;200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康模;陳長纓;于志剛;劉興華;劉小沖;趙俊;;太陽電池的負載匹配理論與負載變換技術[J];半導體光電;2009年02期
2 施敏;王強;孫玲;;ITO/Si/Al結構太陽電池pn結光電特性仿真研究[J];半導體光電;2010年04期
3 洪岳;陳長纓;王康模;鄧椺;傅倩;;基于電流單參量控制的MPPT系統(tǒng)的設計[J];半導體光電;2011年01期
4 王雨;胡仁杰;;基于MATLAB的光伏模塊輸出特性及MPPT的建模與仿真[J];半導體光電;2012年01期
5 楊文燮;胡仁杰;盧志偉;;光伏模擬器的設計及仿真驗證[J];半導體光電;2012年03期
6 李志敏;甘家梁;徐翠琴;談懷江;;光伏并網的控制策略與最大功率點跟蹤的仿真分析[J];變頻器世界;2012年05期
7 王鑫磊;張皓;李振華;;光伏最大功率跟蹤的分析與改進[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8 齊志遠;王生鐵;;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蓄電池變電流快速充電的研究[J];蓄電池;2008年04期
9 肖俊明;杜迎虎;李燕斌;祝海明;劉鵬程;;光伏系統(tǒng)蓄電池二階段快速充電法的研究[J];蓄電池;2012年01期
10 辜渝嘉;金小軍;趙翔宇;金仲和;;皮衛(wèi)星在軌能量平衡仿真及實驗[J];傳感技術學報;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蘇剛;龔威;潘雷;高瑞;王貝貝;;基于OIF-Elman網絡的光伏電源最大功率點跟蹤方法研究[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張淵明;孫彥廣;張云貴;;非均勻輻射條件下光伏陣列建模及運行穩(wěn)定性分析[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2012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張國榮;瞿曉麗;蘇建徽;劉寧;董康;;基于動態(tài)電容充電的光伏陣列Ⅰ-Ⅴ測試儀[A];2009安捷倫科技節(jié)論文集[C];2009年
4 孫亞寧;;獨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A];紀念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CSAE 2009)論文集[C];2009年
5 趙耀;趙庚申;程如岐;郭天勇;;微網中直流母線能量優(yōu)化利用方法的研究[A];2012中國智能電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傅望;羅時武;青志明;;局部陰影條件下光伏陣列輸出特性方程研究[A];2013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程啟明;李明;陳根;王鶴霖;;小型離網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設計[A];智能化電站技術發(fā)展研討暨電站自動化2013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曉冰;光伏跟蹤系統(tǒng)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程如岐;基于Z拓撲的光伏并網逆變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于蓉蓉;光伏發(fā)電關鍵技術及電動汽車充電站可靠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龔宇雷;微電源并網同步檢測與定功率輸出控制技術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黃漢奇;風力發(fā)電與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小干擾穩(wěn)定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歐陽名三;獨立光伏系統(tǒng)中蓄電池管理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7 王培珍;光伏陣列故障狀態(tài)的識別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8 唐西勝;超級電容器儲能應用于分布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能量管理及穩(wěn)定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工研究所);2006年
9 董密;太陽能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與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10 翟載騰;任意條件下光伏陣列的輸出性能預測[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恩;戶用光伏逆變電源系統(tǒng)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許曉艷;并網光伏電站模型及其運行特性研究[D];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2009年
3 王鑫磊;太陽能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D];北京印刷學院;2011年
4 張琪祁;大型光伏電站接入電網的技術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張武斌;單級式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最大功率點的研究與分析[D];東華大學;2010年
6 顧雪霏;單級式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與MPPT的研究與實現[D];東華大學;2011年
7 王磊;基于生物網絡的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8 王衛(wèi)星;光伏并網發(fā)電控制系統(tǒng)的仿真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1年
9 劉志強;10kW光伏并網逆變器的研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10 劉東冉;并網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暫態(tài)穩(wěn)定性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容強;王晨;;太陽能電池檢測系統(tǒng)基本原理[J];陽光能源;2008年03期
2 王軍;王鶴;楊宏;張伶;;太陽電池熱斑現象的研究[J];電源技術應用;2008年04期
3 饒建業(yè);李永東;李謙;沈智宇;;太陽能電池陣模擬器的設計和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07年09期
4 李晶;許洪華;趙海翔;彭燕昌;;并網光伏電站動態(tài)建模及仿真分析[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08年24期
5 許洪華;;中國光伏發(fā)電技術發(fā)展研究(英文)[J];電網技術;2007年20期
6 李春華;朱新堅;胡萬起;曹廣益;隋升;胡鳴若;;光伏/燃料電池聯合發(fā)電系統(tǒng)的建模和性能分析[J];電網技術;2009年12期
7 何國慶;許曉艷;黃越輝;趙海翔;王偉勝;;大規(guī)模光伏電站控制策略對孤立電網穩(wěn)定性的影響(英文)[J];電網技術;2009年15期
8 劉曉艷;祁新梅;鄭壽森;王飛;陳達明;;局部陰影條件下光伏陣列的建模與分析[J];電網技術;2010年11期
9 張國榮;瞿曉麗;蘇建徽;劉寧;董康;;基于動態(tài)電容充電的光伏陣列I-V測試儀[J];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09年S1期
10 孫自勇;宇航;嚴干貴;李軍徽;陳葳;;基于PSCAD的光伏陣列和MPPT控制器的仿真模型[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09年1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唐西勝;超級電容器儲能應用于分布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能量管理及穩(wěn)定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工研究所);2006年
2 翟載騰;任意條件下光伏陣列的輸出性能預測[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翼;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建模仿真[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陳如亮;光伏熱斑現象及多峰最大功率跟蹤的研究[D];汕頭大學;2007年
3 劉素梅;光伏方陣失配現象研究[D];汕頭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翠姑;于波;韓帥;何永紅;;多晶硅光伏組件功率衰減的原因分析以及優(yōu)化措施[J];電氣技術;2009年08期
2 郭澤;錢大軍;王琦;;光伏組件國際標準概述及差異分析[J];電子質量;2009年10期
3 ;光伏組件多層層壓機[J];集成電路應用;2009年12期
4 鄭軍;;光伏組件加工工藝與質量控制[J];新技術新工藝;2010年03期
5 湯強;薛太林;;基于Matlab/Simulink的光伏組件建模仿真[J];通信電源技術;2011年01期
6 董嫻;沈輝;;一種中空玻璃光伏組件的性能研究[J];能源工程;2011年01期
7 許賢;吳成萬;羅堯治;;嵌入模塊式光伏組件體系設計與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1年08期
8 馮寶成;蘇建徽;;部分遮擋條件下光伏組件的建模與仿真研究[J];電氣傳動;2011年07期
9 林偉;陳萼;孫韻琳;洪瑞江;沈輝;;舊光伏組件接線盒拆裝方式分析[J];太陽能;2011年07期
10 武衛(wèi)革;翟志強;趙志強;徐璞;;光伏組件逆變器控制系統(tǒng)設計[J];電力科學與工程;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賀建華;;光伏組件Ⅰ-Ⅴ特性測量[A];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論文集:迎接光伏發(fā)電新時代[C];2008年
2 劉亞鋒;楊小武;任軍鋒;張舒;Bypina Veerraju Chaudary;;鍍減反射膜玻璃在光伏組件應用中的優(yōu)點[A];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論文集:迎接光伏發(fā)電新時代[C];2008年
3 曾照坤;;有機硅密封劑在光伏組件裝配中的應用[A];北京粘接學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暨膠粘劑、密封劑技術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陶小樂;鄭蘇秦;高建軍;郁澤林;;有機硅膠在太陽能光伏組件領域的應用[A];浙江省粘接技術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5 盧文婷;趙海川;鄭妙生;;新興行業(yè)的標準化之路——光伏組件用硅橡膠密封劑的標準演變[A];市場踐行標準化——第十一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C];2014年
6 楊小武;劉亞鋒;任軍鋒;Veerraju Chaudary;;如何通過分檔系統(tǒng)的優(yōu)化將不匹配的損失降低到最少(英文)[A];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論文集:迎接光伏發(fā)電新時代[C];2008年
7 郭豐;肖志斌;;中國光伏標準現狀及未來展望[A];中國電池行業(yè)二十年發(fā)展歷程[C];2009年
8 李金剛;孟昭淵;李果華;;用MOS晶體管代替光伏組件中續(xù)流元件的研究[A];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論文集:迎接光伏發(fā)電新時代[C];2008年
9 孔凡建;;太陽電池和光伏組件的質量標準[A];江蘇省能源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第十屆學術年會熱電專委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鐘達亮;秦紅;;利用光伏組件冷卻熱組織建筑物自然通風的設計方法[A];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論文集:迎接光伏發(fā)電新時代[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佑;德國光伏補貼狂砍20%以上 短期內光伏組件出貨量將激增[N];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郭錦輝;英利有望居2012年光伏組件出貨量全球首位[N];中國經濟時報;2012年
3 于慧;光伏組件出貨量有望增長30%[N];中國工業(yè)報;2014年
4 記者 楊峻發(fā);地區(qū)首家光伏組件生產項目開建[N];吐魯番日報(漢);2014年
5 李科;天威英利3兆瓦光伏組件生產線投產[N];中國工業(yè)報;2006年
6 記者 郭人宏 通訊員 齊明飛;中盛光電加入光伏組件回收再利用組織[N];泰州日報;2010年
7 記者 王佑;意大利補貼政策搖擺 部分中國光伏組件無奈壓港[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8 記者 曹開虎 實習記者 黃盛劍;成本提高 光伏組件企業(yè)利潤被壓縮[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9 CNE記者 顏新華;質檢總局本月啟動光伏質量統(tǒng)查[N];中國電力報;2011年
10 CNE見習記者 趙靜;光伏組件價格下降趨勢不可逆轉[N];中國電力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邦銀;建筑集成光伏系統(tǒng)的能量變換與控制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田瑋;光伏建筑的性能優(yōu)化及其與城市微氣候的相互影響[D];天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金剛;智能光伏組件的研究與應用[D];江南大學;2008年
2 吳成萬;光伏鋼結構集成體系研究及嵌入模塊式光伏組件研發(fā)與應用[D];浙江大學;2010年
3 龔煜;基于參數辨識的光伏組件功率預測模型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4 葛華云;基于光伏組件的電位誘發(fā)功率衰減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沙濤;太陽能光伏組件陣列工況監(jiān)測系統(tǒng)[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6 李明亮;光伏組件在公共建筑中的整合設計[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7 劉丹;基于室外測量數據的光伏組件輸出特性及其數學模型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8 巫江;光伏組件自動除塵裝置設計[D];重慶理工大學;2014年
9 劉丁璞;太陽能光伏組件戶外計量方法研究[D];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2013年
10 成濤;光伏組件智能接線盒設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854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78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