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電力論文 >

模塊化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的線性功率控制

發(fā)布時間:2018-03-28 21:14

  本文選題:模塊化 切入點:光伏 出處:《電工技術學報》2014年10期


【摘要】:基于CAN總線模塊化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控制方案中,控制性能受到CAN總線傳輸速度的影響,動態(tài)特性較差。本文根據(jù)光伏組件與逆變器的功率特性曲線,分析了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與光照變化時母線電壓波動之間的內在關系,并提出了線性功率控制方法,有效地縮短了系統(tǒng)的響應時間,從而很好地抑制了光照變化導致的母線電壓波動,提高了并網(wǎng)電流的品質和系統(tǒng)的可靠性。論文詳細分析了線性功率控制中線性斜率對系統(tǒng)控制性能的影響,給出了控制方法的實現(xiàn)方式和設計流程,并搭建了實驗原理樣機進行系統(tǒng)動態(tài)測試。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一致,充分驗證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scheme of modularize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CAN bus,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the transmission speed of CAN bu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is poor.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nd the voltage fluctuation of the bus when the illumination changes is analyzed, and a linear power control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effectively shortens the response time of the system. Therefore, the fluctuation of bus voltage caused by light variation is well restrained, and the quality of grid-connected current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are improved. The influence of linear slope on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e realization mode and design flow of the control method are given, and the experimental principle prototype is set up for system dynamic t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control method is fully verified.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2014CB247400)
【分類號】:TM46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邦銀;段善旭;劉飛;徐鵬威;;基于改進擾動觀察法的光伏陣列最大功率點跟蹤[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6期

2 楊水濤;張帆;丁新平;錢照明;;基于輸入-輸出參數(shù)的光伏電池最大功率控制的比較[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6期

3 陳昌松;段善旭;殷進軍;;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光伏陣列發(fā)電預測模型的設計[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9期

4 劉方銳;段善旭;康勇;張宇;;多機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的孤島檢測技術[J];電工技術學報;2010年01期

5 李冬輝;王鶴雄;朱曉丹;李征;;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幾個關鍵問題的研究[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0年21期

6 高金輝;唐靜;;一種新型光伏系統(tǒng)最大功率跟蹤算法的研究[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1年23期

7 高志強;王建賾;紀延超;譚光慧;張舉良;;一種快速的光伏最大功率點跟蹤方法[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2年08期

8 朱克平;江道灼;;一種改進型的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3年06期

9 張犁;胡海兵;馮蘭蘭;吳田進;邢巖;;模塊化光伏并網(wǎng)系統(tǒng)歐洲效率優(yōu)化控制方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年09期

10 張興;邵章平;王付勝;劉萍;任康樂;;三相三電平模塊化光伏并網(wǎng)系統(tǒng)的零序環(huán)流抑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3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序;周海;崔方;丁杰;;大容量并網(wǎng)型光伏電站功率預測預報系統(tǒng)設計[J];水電自動化與大壩監(jiān)測;2011年05期

2 蘭華;廖志民;趙陽;;基于ARMA模型的光伏電站出力預測[J];電測與儀表;2011年02期

3 吳春華;徐坤;黃建明;楊宇;許富強;;一種基于非反相Buck-Boost變換器光伏分布式MPPT的研究[J];電工電能新技術;2011年04期

4 馬琳;孫凱;Remus Teodorescu;金新民;;高效率中點鉗位型光伏逆變器拓撲比較[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2期

5 陳阿蓮;馮麗娜;杜春水;張承慧;;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局部陰影條件下光伏陣列建模[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3期

6 陳昌松;段善旭;蔡濤;代倩;;基于模糊識別的光伏發(fā)電短期預測系統(tǒng)[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7期

7 張琦;孫向東;鐘彥儒;任碧瑩;;用于分布式發(fā)電系統(tǒng)孤島檢測的偶次諧波電流擾動法[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7期

8 盧志飛;楊平;劉雪山;許建平;;單開關二次型DCM Buck變換器[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S1期

9 高志強;紀延超;譚光慧;王建賾;;新型光伏三端口逆變器[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S1期

10 袁建華;高峰;高厚磊;劉博;季笑慶;王云波;;獨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統(tǒng)一能量控制策略[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榮延澤;劉士榮;毛軍科;李松峰;;一種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蹤控制策略[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B卷[C];2011年

2 王增新;蘇適;田沛;;光伏發(fā)電預測技術的應用[A];2011年云南電力技術論壇論文集(入選部分)[C];2011年

3 董旭柱;雷金勇;饒宏;黃曉東;劉怡;李鵬;;含蓄電池儲能的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的建模與仿真[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5分會場-大規(guī)模儲能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白永清;陳正洪;王明歡;成馳;;關于WRF模式模擬地表短波輻射的統(tǒng)計訂正[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資源應用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5 代倩;段善旭;蔡濤;陳昌松;;基于氣象因子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在光伏發(fā)電預測中的應用研究[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資源應用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6 何明瓊;陳正洪;成馳;;光伏發(fā)電量與氣象因子的關系及其預報試驗簡報[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資源應用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7 趙耀;趙庚申;程如岐;郭天勇;;微網(wǎng)中直流母線能量優(yōu)化利用方法的研究[A];2012中國智能電網(wǎng)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冬雷;肖輔榮;廖曉鐘;;風、光、柴、儲互補的移動電源車[A];2014第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論文集(上)[C];2014年

9 周建萍;朱建萍;;自適應變步長電導增量法的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的研究[A];智能化電站技術發(fā)展研討暨電站自動化2013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敏;分布式電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對電力系統(tǒng)的影響[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錢軍;考慮分布式發(fā)電的配電網(wǎng)綜合負荷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3 馬金玉;中國地面太陽輻射長期變化特征及短期預報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4 李鵬;分布式發(fā)電微網(wǎng)系統(tǒng)暫態(tài)仿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5 肖華鋒;光伏發(fā)電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6 劉鴻鵬;基于Z源網(wǎng)絡的光伏并網(wǎng)逆變系統(tǒng)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黃碧斌;直流型分布式發(fā)電(儲能)系統(tǒng)模型分析與暫態(tài)仿真[D];天津大學;2011年

8 朱艷萍;微電網(wǎng)多參數(shù)特性分析及其測控方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9 趙杰;光伏發(fā)電并網(wǎng)系統(tǒng)的相關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10 徐瑞東;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運行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飛,余世杰,蘇建徽,沈玉梁;太陽能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的研究[J];電工技術學報;2005年05期

2 吳理博;趙爭鳴;劉建政;王健;袁立強;;具有無功補償功能的單級式三相光伏并網(wǎng)系統(tǒng)[J];電工技術學報;2006年01期

3 傅誠;陳鳴;沈玉j;余世杰;;基于輸出參數(shù)的光伏電池最大功率點控制[J];電工技術學報;2007年02期

4 郭小強;趙清林;鄔偉揚;;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孤島檢測技術[J];電工技術學報;2007年04期

5 張純江;郭忠南;孟慧英;劉煒;;主動電流擾動法在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孤島檢測中的應用[J];電工技術學報;2007年07期

6 廖志凌;阮新波;;一種獨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雙向變換器的控制策略[J];電工技術學報;2008年01期

7 馬琳;孫凱;Remus Teodorescu;金新民;;高效率中點鉗位型光伏逆變器拓撲比較[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2期

8 趙晶;趙爭鳴;周德佳;;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技術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J];電氣應用;2007年10期

9 李超;阮守軍;曹際洲;;一種N+1模塊化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設計[J];電力電子技術;2010年04期

10 董密;羅安;;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中逆變器的設計與控制方法[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06年2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汪海寧;光伏并網(wǎng)功率調節(jié)系統(tǒng)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2 唐健;三相四線制三電平三橋臂APF關鍵技術及其控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國清;地鐵動車組三相輔助逆變器電源[J];電力電子技術;2000年01期

2 李永東,倚鵬;大功率高性能逆變器技術發(fā)展綜述[J];電氣傳動;2000年06期

3 陳榮,王曉琳,鄧智泉;零漂對逆變器的影響及其抑制[J];電力電子技術;2003年04期

4 徐強,張維剛;電動車用輔助逆變器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氣傳動;2003年02期

5 閆耀民,范瑜,汪至中;一種改進的電壓電流混合控制的并聯(lián)逆變器[J];鐵道學報;2003年03期

6 王崇武,任章,王淑蓉;SPWM逆變器計算機輔助分析[J];西安工業(yè)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7 鐘思正,王問斯;獨立逆變器快速保護作用分析[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8 王江,王民,K.M.Tsang;采用主從型逆變器結構的靜態(tài)同步補償器[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3年11期

9 張洪耀;梁詩瑩;;簡易逆變器的制作[J];家電檢修技術;2003年08期

10 徐國富;潘孟春;單慶曉;;全數(shù)字升壓逆變器設計[J];電工技術;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明正峰;鐘彥儒;;用于電機驅動的諧振極ZVT-PWM逆變器功耗及效率分析[A];第11屆全國電氣自動化電控系統(tǒng)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郭滎祥;鞏瑞春;袁紅霞;;單相SPWM逆變器重復控制技術的仿真研究[A];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于海龍;劉鋒;;一種新型便攜式逆變器的分析與設計[A];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郭榮祥;鞏瑞春;袁紅霞;;單相SPWM逆變器重復控制技術的仿真研究[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朱安遠;;關于在逆變器輸入側是否加裝外置快熔的探討[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12年會暨能源計量與節(jié)能降耗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6 楊立強;丘東元;;一種改進型三相Z-源逆變器[A];第七屆中國高校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余仕求;;SVPWM逆變器低次電壓諧波分析[A];教育部中南地區(qū)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單慶曉;潘孟春;翁飛兵;羅超;;聯(lián)型逆變器的可靠性分析[A];2006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許哲雄;徐國卿;;一種諧振型軟性逆變器的分析與仿真[A];2000年上海市系統(tǒng)仿真學會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0年

10 湯雨;張超華;謝少軍;;新型Z源逆變器[A];2008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涂露芳;北京大型光伏逆變器基地奠基[N];北京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張子瑞;逆變器行業(yè)逆市擴張[N];中國能源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徐建華;光伏逆變器:“寒冬”中逆勢而上[N];中國質量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徐恒;國產逆變器:市場好競爭力弱[N];中國電子報;2012年

5 張志輝;致力于提供高性能的光伏逆變器[N];中國能源報;2012年

6 CUBN 記者 周洪博;光伏逆變器或提振光伏產業(yè)[N];中國聯(lián)合商報;2012年

7 廣東 付兵彭;簡易方波12V轉220V交流逆變器電路圖[N];電子報;2012年

8 王輝;2012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將破70億美元[N];中國能源報;2012年

9 浙江 吳建龍;簡易逆變器的制作[N];電子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朱怡;逆變器制造商轉向電站開發(fā)[N];中國電力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春偉;串聯(lián)型高增益Z源逆變器及其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丁凱;混合多電平逆變器拓撲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莊凱;輸入串聯(lián)輸出并聯(lián)逆變器系統(tǒng)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4 陳金平;多電平直流環(huán)節(jié)逆變器新型拓撲與調制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5 單慶曉;級聯(lián)型逆變器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3年

6 裴雪軍;PWM逆變器傳導電磁干擾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7 佟為明;PWM逆變器特定消諧式諧波抑制技術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999年

8 王姿雅;多電平二級管鉗位型逆變器電容電壓平衡SVM算法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9 孫東森;儲能型Quasi-Z源級聯(lián)多電平光伏逆變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10 李海山;基于IGCT的中壓大容量三電平NPC逆變器PWM技術和緩沖電路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工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潤彪;三相并網(wǎng)/獨立雙模式逆變器并/脫網(wǎng)控制研究[D];燕山大學;2011年

2 李洋;離網(wǎng)型風力發(fā)電單相逆變器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3年

3 宋靜文;大功率光伏逆變器損耗模型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4 常琳;基于Z源逆變器的光伏并網(wǎng)系統(tǒng)研究[D];燕山大學;2013年

5 薛東;基于市電補償?shù)墓夥孀兤餮芯颗c設計[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3年

6 楊婷;基于鍵合圖理論的逆變器故障診斷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程紅江;開關電感型Z源/準Z源逆變器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8 于海明;碳化硅場效應管光伏逆變器的研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9 元志;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逆變器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8年

10 王大偉;3KW中功率光伏逆變器的研制[D];天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7805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67805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eb6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