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場景劃分方法的風光出力耦合特性機理
本文關(guān)鍵詞: 場景劃分方法 風電 光伏 合成出力 耦合特性 跟蹤負荷度 誤差 預測 出處:《電力自動化設(shè)備》2014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利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shù),根據(jù)風光出力特性采用不同場景數(shù)據(jù)劃分方法對風光資源豐富地區(qū)的實際風電、光電出力數(shù)據(jù)進行場景劃分,在劃分的典型場景數(shù)據(jù)下對風光出力互補耦合特性進行分析,研究合成出力跟蹤系統(tǒng)負荷的機制特性及提高出力預測精度問題,提出耦合度和跟蹤負荷度計算方法。研究表明,風光互補合成出力耦合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出力的波動性,合成出力對系統(tǒng)負荷跟蹤度達到了12.2%,同時風光合成出力預測的耦合所得誤差比單獨的風、光電出力預測系統(tǒng)所得誤差小。
[Abstract]:Using data mining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power, different scene data partition method is used to partition the actual wind power and photoelectricity output data in the area rich in scenery 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typical scene data,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wind-output forces are analyzed, the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ad of the force-tracking system and the problem of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of force-out prediction are studied,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coupling degree and tracking load degree are proposed.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 of wind and wind complementary synthesis reduces the fluctuation of output forc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tracking degree of combined force to system load is up to 12.2, and the coupling error of wind synthesis force predi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wind. The error of photoelectric force prediction system is small.
【作者單位】: 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國網(wǎng)新疆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國網(wǎng)重慶武隆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國電庫爾勒發(fā)電公司;
【基金】: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資助項目(2013DFG615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67020) 教育部2012年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博導類聯(lián)合資助課題(2012-6501110003)~~
【分類號】:TM614;TM61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培輝;林述溫;;智能振動壓實系統(tǒng)的整體動力學耦合分析[J];中國機械工程;2008年20期
2 馬飛;朱占平;錢寶良;李銳;;微波脈沖與帶矩形窄縫腔體耦合多峰共振特性的研究[J];微波學報;2008年S1期
3 高原;谷良賢;潘雷;;偏轉(zhuǎn)彈頭導彈控制系統(tǒng)設(shè)計與仿真[J];飛行力學;2009年04期
4 張曉青;蔣華;陳宇;柳玉林;;高頻熱聲制冷機中的壓電喇叭特性[J];低溫工程;2005年06期
5 武瑛,嚴陸光,徐善綱;運動設(shè)備無接觸供電系統(tǒng)耦合特性的研究[J];電工電能新技術(shù);2005年03期
6 賀其元;劉尚合;陳京平;;空氣式靜電放電的放電特性研究[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6年06期
7 陳曦;李曉波;倪淑燕;;無人機機載通信倒F天線的設(shè)計與特性分析[J];裝備指揮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8 彭鵬;楊荃;郭立偉;;寬帶鋼冷連軋機綜合耦合模型的建立與分析[J];機械工程學報;2008年12期
9 吳樂彬;王宣銀;;廣義負載模擬器關(guān)節(jié)空間耦合特性研究[J];宇航學報;2010年05期
10 劉君;孟云鶴;程偉民;湯國建;陳克俊;;滾轉(zhuǎn)彈道導彈耦合特性研究[J];彈箭與制導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寧;李吉生;彥啟森;;變風量系統(tǒng)耦合特性研究第二部分:應(yīng)用分析[A];全國暖通空調(diào)制冷1998年學術(shù)文集[C];1998年
2 吳蘭鷹;王艷林;王自東;;90°彎頭優(yōu)化結(jié)構(gòu)耦合特性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十六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孫寧;江億;李吉生;彥啟森;;變風量系統(tǒng)耦合特性研究第一部分:相對增益分析方法[A];全國暖通空調(diào)制冷1998年學術(shù)文集[C];1998年
4 葛悅禾;;波導H面T型結(jié)斜縫耦合特性分析[A];1995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1995年
5 蔣小平;劉德森;;自聚焦透鏡與半導體激光器耦合特性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三屆集成光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高侃;蔡海文;陳高庭;方祖捷;;一種改變長周期光纖光柵耦合特性及提高其熱穩(wěn)定性的方法[A];全國第十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一屆集成光學學術(shù)會議(OFCIO’2001)論文集[C];2001年
7 楊國良;張廣路;李惠光;;無軸承永磁同步電機磁懸浮系統(tǒng)耦合理論分析及仿真[A];第十三屆中國小電機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賀其元;劉尚合;陳京平;;空氣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方法研究[A];中國物理學會靜電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常海峰;徐筱麟;曹晉;;孔縫的電磁脈沖耦合分析[A];中國通信學會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陳海燕;楊慶新;劉素貞;楊文榮;顏威利;;超磁致伸縮薄膜材料磁-機械強耦合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A];第四屆全國磁性薄膜與納米磁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朗訊科技構(gòu)建先進運維體系[N];人民郵電;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宇鋒;低維結(jié)構(gòu)和器件的物理力學耦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2 劉逸;復合式熱泵供熱系統(tǒng)的耦合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趙麗梅;油頁巖原位熱解與煤地下氣化耦合過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4 趙國如;基于多剛體逆向運動學原理的人體運動測試技術(shù)及運動耦合特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翟融融;二氧化碳減排機理及其與火電廠耦合特性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0年
6 劉婧婧;Higgs耦合特性的現(xiàn)象學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7 高峰;沙漠蜥蜴耐沖蝕磨損耦合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金旭;變?nèi)萘侩p級壓縮熱泵級間匹配耦合特性[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9 湯斌;軟土固結(jié)蠕變耦合特性的試驗研究與理論分析[D];武漢大學;2004年
10 華道柱;大面積高速非線性光學顯微成像技術(shù)以及應(yīng)用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舜;金屬—電介質(zhì)/金屬微腔結(jié)構(gòu)中模場及其耦合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潘雪;基于LCX的電磁環(huán)境耦合特性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3 朱烙,
本文編號:15324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53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