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路橋論文 >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廣西侗族風雨橋承載性能分析與保護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24 22:19
【摘要】:侗族是我國具有獨特文化特征的民族之一,其過去居住在較為偏僻的地區(qū),在古代與中原文明接觸的不多,歷史上也幾無遭受過大規(guī)模戰(zhàn)亂的影響,因而其民族文化傳承得非常完整,許多藝術價值極高的侗族古建筑也得以流傳至今,特別是侗族風雨橋和鼓樓,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價值,而且體現(xiàn)了極高的技術價值,這是在侗族千百年來的生活習俗、歷史發(fā)展、文化藝術、經(jīng)濟科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的建筑瑰寶。目前,侗族村寨建筑正在申請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由于仍有部分侗族地區(qū)交通不太方便,外界對侗族的了解不多,加之部分侗族古建筑年久失修,如何更好的向外界闡述侗族古建筑所包涵的文化價值、科研價值,如何更好的保護侗族古建筑,已成為當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第一、二章結合侗族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探討了侗族居住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侗族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對風雨橋組成元素和建造技術的影響,挖掘、整理并還原了傳統(tǒng)風雨橋的建造工藝流程,旨在宣傳侗族建筑所蘊含的文化、藝術以及技術,同時為有限元分析提供基礎。第三、四章在前文的基礎上,在Abaqus系統(tǒng)中對侗族風雨橋建立1:1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橋廊頂部每個梁柱組荷載極限為1噸的結論,為此建議應及時清理堆積在橋廊、橋塔等頂部瓦片上的雜物,維持每個梁柱組荷載1噸;梁柱榫卯結構具有抵抗地震位移的良好特性,其抵抗柱底水平位移極限距離為30mm,為此在對廊柱進行加固保護時,應約束榫卯節(jié)點之間相對位移的距離、保證榫卯之間可以充分轉動和摩擦、榫卯接口處的木材應防水防曬防腐朽;橋面的橋梁荷載極限為24.96噸(≈278名成人體重)為此應限制兩橋墩之間橋面上人數(shù)在200名以內(nèi);兩橋墩中間的梁、橋板對車輛的承載極限重量為1.32噸,為此應將單個通行車輛的總重量限制在1.3噸以內(nèi);除了杉木質地的程陽風雨橋之外,還建立了結構尺寸相同的松木質地模型進行有限元分析,旨在通過模擬測試風雨橋承載能力極限,尋找確定侗族風雨橋部件易受損的位置,并據(jù)此為保護風雨橋提出相應建議,同時為強化風雨橋交通安全提供一組管理數(shù)據(jù),并對我國北方以松木較多的地區(qū)建立侗族民俗公園等含有風雨橋建筑的項目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其中有限元分析是本論文的重點。本文的分析及結論,對文物保護單位和相關工程技術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亦可為侗族建筑申請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提供相關理論上的支持。
【學位授予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U441;U445.7;TB115
【圖文】:

風雨橋,三江,侗族,橋門


第二章 風雨橋現(xiàn)狀、營造工藝和結構分析§2.1 風雨橋橋名及現(xiàn)存狀態(tài)風雨橋是侗族人民為生活、勞作、“保風水”、“改善風水”等建造的跨河橋梁橋面上建有可為行人遮風避雨的橋廊和橋亭,故被稱為風雨橋。早期的研究者基族先民建造風雨橋的初衷是為了保風水、保佑族民安居幸福的緣由[13],直接將其“風水橋”或稱福橋,因這種稱呼含有迷信意義,現(xiàn)已不再使用;又有學者基于橋的橋面兩側安裝有欄桿(可作為凳子的靠背)和坐凳,可供人們舒適地歇息乘涼稱之為“涼橋”,因這種稱呼不能表達橋的特色,也已不再使用;現(xiàn)在人們把建廊的橋統(tǒng)稱為風雨橋。原本的侗族人僅以村寨的名字命名橋名,如某個村寨附近就被叫做某某村寨的橋(侗語“橋”讀“jie”),后來受漢語的影響,當?shù)厝艘彩家约樽、圖騰、地名命名橋名,例如“回龍橋”、“合龍橋”、“普濟橋”西三江縣境內(nèi)的風雨橋被稱作“三江風雨橋”等等,如圖 2-1 所示。

侗族,自治區(qū),風雨橋,橋廊


建有美麗壯觀的廊橋、樓亭等,五個橋墩正上方建有寶塔形橋亭或宮殿形的橋亭。整座橋、亭、廊相連,渾然一體、雄偉壯觀。有人將其與中國的石拱趙州橋、鐵索瀘定橋、羅馬尼亞的鋼梁諾娃上沃橋并稱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國內(nèi)最短的風雨橋—浙江新昌縣東南的三坑村風雨橋,該橋重建于清朝嘉慶十九年(即 1814 年),橋長僅 16.米,寬 4.78 米,河底至橋廊檐高 8.13 米,為木拱橋,雖然該橋總體不長,但橋面上仍建造有供行人避雨、乘涼和休息的橋廊;解放以前最長的風雨橋—湖南省芷江縣的龍津風雨橋,該橋始建于明代萬歷十九年(即 1591 年),于 1999 年初再次動工重修橋全長 146.7 米,寬 12.2 米,亭最高 17.99 米,其中人行道寬 5.8 米,長廊兩側建有廂房式店鋪 94 間;目前最長的風雨橋—廣西柳州三江風雨橋,該橋始建于 2008年,于 2010 年 12 月竣工,橋全長 368 米,寬 16 米,最高處達 18 米,有兩排橋廊兩橋廊之間可以通行汽車,該橋橋墩和橋面由鋼筋混凝土制作,橋廊、橋塔、橋亭為木結構;⑤已知最早建造的風雨橋—福建省福鼎市管陽鎮(zhèn)西陽村的風雨橋,明正德年間(即 1506—1521 年)建造,至今約 500 年,因是明代當?shù)孛癖姙榧o念邱阜老人(常為人排解紛爭)而建,故又稱老人橋,橋長 30.4 米,寬 4.8 米,高 8.0 米,該橋另一個特點是它的木結構拱梁且拱經(jīng) 25.2 米,橫跨溪潭,規(guī)模壯觀,至今保留完好。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向同明;龍宇曉;;侗族瀕危橋梁文化遺產(chǎn)的搶救記錄與傳承保護[J];民族論壇;2015年02期

2 陳蔚;楊林;陳鴻翔;;黔東南地區(qū)傳統(tǒng)侗族鼓樓研究[J];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3年04期

3 孟濤;沈小璞;;帶有關鍵榫卯節(jié)點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4 馬貞;唐立華;;淺析榫結構的應用及優(yōu)化方式[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周乾;閆維明;周錫元;張博;;古建筑榫卯節(jié)點抗震性能試驗[J];振動.測試與診斷;2011年06期

6 石開忠;;侗族風雨橋成因的人類學探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石開忠;侗族傳統(tǒng)聚落觀念與環(huán)境的交融[J];思想戰(zhàn)線;1998年11期

8 吳能夫;侗鄉(xiāng)福橋[J];懷化師專學報;199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廣建;李小磊;;有限元法對粘彈性塑料齒輪計算分析[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志勇;應縣木塔典型節(jié)點及結構受力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羅冬華;廣西侗族傳統(tǒng)建筑與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乙霖;侗族造物形態(tài)中情感化設計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2 欒力文;傳統(tǒng)木結構節(jié)點區(qū)摩擦耗能機理及力學模型化有限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4年

3 孟濤;徽州木結構古建筑榫卯節(jié)點的破壞機理和加固仿真研究[D];安徽建筑大學;2013年

4 謝歡顏;廣西少數(shù)民族建筑與服飾文化在家具上的應用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5 張須杰;木質工字梁的制造工藝及有限元分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年

6 馬可靠;侗族風雨橋建筑藝術[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7 許瑩瑩;侗族風雨橋的生態(tài)審美意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蔣馨嵐;侗族建筑文化遺產(chǎn)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郝瑞華;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類學考察[D];廣西大學;2006年

10 程艷;侗族傳統(tǒng)建筑及其文化內(nèi)涵解析[D];重慶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72843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2843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71a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