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間距的擁堵反饋控制跟馳模型與仿真
[Abstract]:In order to alleviate traffic congestion effectively, a new traffic congestion feedback control model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afety spacing effect on the evolution of traffic flow. Based on the feedback control theory,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ystem to remain stable when the speed of the head car changes are give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fety spacing effect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spread and amplification of random disturbances in the traffic flow,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traffic flow, and alleviate the traffic congestion phenomenon. Therefore, the proposed model can more effectively suppres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better present the actual traffic phenomenon,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formulation of vehicle stationary control strategy in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
【作者單位】: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
【基金】: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2012-ZX-22)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20120191110047)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12jj B40002) 重慶市科委工程中心研究計劃項目(2011pt-gc30005) 重慶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2012gg-yyjs B30001,2011AB2052)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院級科研項目(KJA201402)
【分類號】:U491.1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昊;王煒;;各異性FVD模型及數(shù)值模擬[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2 宋現(xiàn)敏;金盛;王殿海;曹婧華;;考慮側向偏移的車輛跟馳模型[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1年02期
3 薛郁;隨機計及相對速度的交通流跟馳模型[J];物理學報;2003年11期
4 王濤;高自友;趙小梅;;多速度差模型及穩(wěn)定性分析[J];物理學報;2006年02期
5 韓祥臨;姜長元;葛紅霞;戴世強;;基于智能交通系統(tǒng)的耦合映射跟馳模型和交通擁堵控制[J];物理學報;2007年08期
6 唐鐵橋;黃海軍;徐剛;薛郁;;考慮信號燈影響的交通流模型與數(shù)值模擬[J];物理學報;2008年01期
7 葛紅霞;程榮軍;李志鵬;;考慮雙速度差效應的耦合映射跟馳模型[J];物理學報;2011年08期
8 王殿海;金盛;;車輛跟馳行為建模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公路學報;2012年01期
9 沈飛英;葛紅霞;張輝;余寒梅;雷麗;;A control method for congested traffic in the coupled map car-following model[J];Chinese Physics B;2009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洋;;系統(tǒng)動力學視角下中國城市交通擁堵對策思考[J];城市規(guī)劃;2011年11期
2 廖孝勇;孫棣華;彭光含;劉衛(wèi)寧;古曦;;雙前導車信息對交通流穩(wěn)定性影響的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3 莫業(yè)柳;時偉;薛郁;唐鐵橋;;一種新的多速度差交通流跟馳模型[J];廣西科學;2008年04期
4 溫堅;田歡歡;康三軍;薛郁;;元胞自動機FI交通流模型的能耗研究[J];廣西科學;2010年03期
5 康三軍;薛郁;;元胞自動機慢啟動規(guī)則交通流模型的能耗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6 劉有軍;張海林;何莉;;基于安全間距反饋控制的協(xié)同跟馳建模與仿真[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0期
7 孫德強;劉偉銘;;自動發(fā)卡條件下公路收費車道的通行能力[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8期
8 李克平;高自友;唐濤;;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for Train Movement Control Using Car-Following Strategy[J];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2011年01期
9 趙小梅;宋桂翠;宋玉鯤;;Traffic Congestion Mechanism in Two Ramp Systems[J];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2011年01期
10 南天偉;毛保華;陳志杰;許奇;;基于元胞自動機的城市混合非機動車流特性模擬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梁家源;薛郁;;基于NaSch模型十字道路啟動能耗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四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并周培源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文集(上冊)[C];2012年
2 Tao Wang;;A new lattice hydrodynamic model based on ITS environment[A];第25屆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論文集[C];2013年
3 Tao Wang;;A new macro model for traffic flow considering the driver's delay effect[A];第25屆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論文集[C];2013年
4 賈麗斯;陳棟;盤薇;薛郁;;道路瓶頸處交通擁堵的能量耗散的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六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B水動力學基礎[C];2014年
5 譚俊杰;;尾號限行,城市交通發(fā)展的陷阱[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5 城市交通規(guī)劃)[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東繁;基于微觀模型的城市道路交通流若干典型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韓祥臨;基于智能交通系統(tǒng)的交通流建模和擁堵控制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3 鄺華;基于潛意識效應和行為分析的行人流動力學建模及相變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鄭賢清;基于交通錄像資料的交通流參數(shù)測量和模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廖孝勇;浮動車交通參數(shù)檢測及在道路交通狀態(tài)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6 陶鵬飛;基于心理場理論的駕駛行為建模[D];吉林大學;2012年
7 姚榮涵;車輛排隊模型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劉蕓;基于流體力學及熵原理的集裝箱港區(qū)交通流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9 王建玲;城市交通網(wǎng)絡擁擠識別[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10 彭光含;交通流復雜耦合動態(tài)特性模擬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春蕾;基于熱力學熵的城市快速路輔路的交通狀態(tài)判別方法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吳勝春;國內(nèi)典型城市快速路交通流數(shù)據(jù)庫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張英瑩;交通流測量數(shù)據(jù)的非線性統(tǒng)計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4 梁忠艷;基于車—車通信安全距離模型的駕駛員輔助決策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余寒梅;基于智能交通系統(tǒng)的交通擁堵控制及非線性密度波的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6 東方;交通流混沌快速識別智能技術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何志明;智能高速公路綜合管理平臺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8 劉蕓;港口集裝箱物流的流體力學模擬[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9 時偉;交通流密度波、能耗研究及主干道逆轉車流實測分析[D];廣西大學;2007年
10 莫業(yè)柳;優(yōu)化速度模型的密度波與能耗研究及車輛啟動時間實測分析[D];廣西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三樂,肖秋生,任福田;車輛跟馳理論的實用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1992年03期
2 李德慧;劉小明;榮建;胡江碧;;基于模糊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車輛跟馳建模與仿真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3 陶鵬飛;金盛;王殿海;;基于人工勢能場的跟馳模型[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4 賈洪飛,雋志才,王曉原;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車輛跟馳模型的建立[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4期
5 張智勇,榮建,任福田;跟車模型研究綜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8期
6 徐學明;榮建;王麗;;混合神經(jīng)網(wǎng)絡跟馳模型的建立[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7 高振海,管欣,李謙,郭孔輝;基于預瞄跟隨理論的駕駛員跟隨汽車目標速度的控制模型[J];吉林工業(yè)大學學報(工學版);2002年01期
8 魏麗英;呂凱;;信號交叉口處自行車交通流的跟馳行為[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年01期
9 周立軍;王殿海;李衛(wèi)青;;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及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在跟馳模型中的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年04期
10 宋現(xiàn)敏;金盛;王殿海;曹婧華;;考慮側向偏移的車輛跟馳模型[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洪飛,雋志才,王曉原;基于模糊推斷的車輛跟馳模型[J];中國公路學報;2001年02期
2 趙淑芝,張梟雄,賈洪飛,韓左慈;利用五輪儀實驗數(shù)據(jù)建立車輛跟馳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3 任雪梅,朱英平,王武宏,黃鴻;基于徑向基函數(shù)神經(jīng)網(wǎng)絡車輛跟馳模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王曉原,雋志才,賈洪飛,孟昭為;基于安全間距的車輛跟馳模型研究綜述[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5 熊烈強,王富,李杰;考慮前后車速度關系的車輛跟馳模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9期
6 魏慶曜,陳斌,金煒東,高利;基于Multi-Agent System的跟馳模型[J];長沙交通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王浩;馬壽峰;;適用于彎度與坡度的跟馳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5年11期
8 陳斌,金煒東,高利;特殊過程下的車輛跟馳模型數(shù)值模擬分析[J];中國公路學報;2005年01期
9 徐學明;榮建;王麗;;混合神經(jīng)網(wǎng)絡跟馳模型的建立[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10 姜杰;;車輛跟馳模型對比研究[J];交通與運輸(學術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譙志;田川;馬璐;易富君;;基于駕駛員延遲效應的跟馳模型及其數(shù)值仿真[A];第24屆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論文集[C];2012年
2 徐榮改;徐鑒;;車輛時滯跟馳模型中Bautin分岔誘發(fā)的交通模式[A];第九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會議會議手冊[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達;考慮后車的車輛跟馳行為建模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2 唐毅;基于前后多車信息的跟馳模型及其車流平穩(wěn)性控制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3 李永福;面向T-CPS的微觀交通認知方法及相關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龍;面向排放測算的車輛跟馳模型對比分析與優(yōu)化[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2 劉亞帝;冰雪條件下城市主干道車輛跟馳模型及仿真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3 劉巖;車輛跟馳模型研究[D];大連交通大學;2006年
4 徐學明;基于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車輛跟馳模型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喬晉;車輛跟馳模型參數(shù)標定與驗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6 牛雷;考慮多車效應的改進耦合映射跟馳模型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7 孫赫;基于模糊控制的車輛跟馳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8 尹亞琴;基于相對時間間隔的車輛跟馳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9 潘玲;基于駕駛員認知過程的車輛跟馳模型的建立[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鄭磊;基于改進跟馳模型的對稱雙車道山區(qū)公路交通安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816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38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