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路面表面特性對降噪的影響研究
本文選題:降噪 + 瀝青路面; 參考:《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隨著公路建設的迅猛發(fā)展,交通工具也逐年增多。截至2013年底,中國公路總里程已達435.62萬公里,而中國民用汽車擁有量已達12 670.14萬輛。這給經濟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隨之而來的交通噪聲越來越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如何通過路面表面構造的合理設計來降低道路交通噪聲,便成為行業(yè)內比較關注的問題。本文在搜集國內外降噪瀝青路面相關資料的前提下,從瀝青路面表面特性這一角度出發(fā),研究何種指標對降噪有最直接的影響,供路面的降噪設計參考。本文首先通過理論分析得出典型瀝青路面的降噪性能優(yōu)劣(OGFC路面超薄磨耗層NovachipSMA路面普通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路面),為后續(xù)的室內試驗提供理論依據(jù)。再通過傳統(tǒng)輪胎-路面噪聲檢測方法與駐波比法試驗的對比,初步得出駐波比法試驗可以反映路面表面狀況與噪聲之間的關系。通過4種典型瀝青路面混合料(AC-13C、SMA-13、Novachip-10、OGFC-13)的駐波比試驗,進一步分析了駐波比法測試噪聲的可行性。最后針對SMA-13的吸聲系數(shù)反常情況以及薄層抗滑層路面的駐波比法試驗分析,得出了駐波比法試驗僅能反映路面表面特性對降噪的影響,而無法反映路面結構強度對降噪的影響。在以上研究基礎上,著重對瀝青路面表面特性相關指標與吸聲系數(shù)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瀝青路面構造深度與噪音強度有較強的相關性,即構造深度與吸聲系數(shù)均值的擬合關系為:y=0.1014x+0.0725。并可得出結論:從瀝青路面表面特性這一角度來看,構造深度的大小對于降噪確有著最直接的影響。由此可見,進行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時,若考慮降噪因素,可進行駐波比試驗進行參考,但須是在瀝青混合料結構強度相差不大情況下;從降噪角度出發(fā)設計路面時,在各項指標允許范圍內,應適當加大路面的構造深度,或者通過各項措施減小路面的結構的剛度(如加大油石比、摻入纖維穩(wěn)定劑或采用橡膠瀝青等)。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vehicle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y the end of 2013, China had 4.3562 million kilometers of roads and 126.7014 million civilian vehicles. This has greatly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raffic noise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herefore, how to reduce the road traffic noise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the pavement surface structure has become a more concerned problem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on the premise of collecting relevant data of noise reduction asphalt pav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 pavement, this paper studies which index has the most direct influence on noise reduction,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road surface noise re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noise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ypical asphalt pavement (ordinary dense gradation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of NovachipSMA pavement) is obtain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laboratory test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ire and road noise detection method and the standing wave ratio test, it is preliminarily concluded that the standing wave ratio test can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vement surface condition and the noise. Based on the standing wave ratio test of four typical asphalt pavement mixtures (AC-13C SMA-13 Novachip-10 OGFC-13), the feasibility of noise measurement by standing wave ratio method is further analyzed. Finally, aiming at the abnormal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SMA-13 and the standing wave ratio test of thin layer pave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anding wave ratio test can only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pavement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n noise reduction, but can not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pavement structure strength on noise red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 pavement and the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s analyz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depth and the noise intensity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The fitt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depth of structure and the mean value of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s 0. 1014x 0.0725.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 pavemen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pth of structure has the most direct effect on noise reduction. It can be seen from this that if noise reduction factor is taken into account in mixture mix ratio design, standing wave ratio tes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ut if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asphalt mixture is not different, when designing road surface from the angle of noise reduction, The structural depth of pavement should be increased properly within the scope of each index, or the stiffness of pavement structure should be reduced by various measure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oil to stone, adding fiber stabilizer or rubber asphalt etc.).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U416.21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向進;淺談高速公路瀝青路面設計[J];東北公路;2001年02期
2 王守立,麻虹艷;瀝青路面防水措施初探[J];遼寧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3 李愉平;瀝青路面質量管理與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4 李江,封晨輝;永久性瀝青路面[J];石油瀝青;2005年03期
5 張雁,李維生,趙塵;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纖維穩(wěn)定料的發(fā)展綜述[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6 曹衛(wèi)東,陳旭,呂偉民;簡述國內外低噪聲瀝青路面研究狀況[J];石油瀝青;2005年01期
7 宋秀蘭;楊英;;英試驗多孔瀝青路面[J];建筑工人;2006年02期
8 卜偉;;瀝青路面熱風加熱的計算[J];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6年04期
9 賈渝;;2008年瀝青路面與環(huán)境專題研討會信息[J];現(xiàn)代交通技術;2006年03期
10 關書敏;;國內第一條景區(qū)橡膠瀝青路面鋪就通車[J];公路交通技術;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杰;;加強全面管理防止瀝青路面水破壞[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0卷)[C];2008年
2 劉韓英;張忠光;孫紅蘭;;淺談瀝青路面的養(yǎng)護與維修[A];山東水利科技論壇2006[C];2006年
3 王佐民;呂偉民;;低噪聲瀝青路面的聲學特性[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4 位俊濤;劉曉兵;;淺談瀝青路面施工質量控制——以新密市滎密路施工為例[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3卷)[C];2010年
5 姬東;李黎;;瀝青路面水破壞原因分析與設計探討[A];第四屆河南省汽車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李承斌;穆杰;邵龍?zhí)?;微波加熱瀝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暨“2009年微波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張澤文;;高速公路瀝青路面關鍵施工質量管理實踐[A];湖北省公路學會二○○九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錢國超;;江蘇高速公路瀝青路面“十五”技術回顧與展望[A];江蘇省公路學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6-2008)[C];2009年
9 萬里鵬;程琳;;淺談瀝青路面水破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0卷)[C];2008年
10 楊海鷗;呂松年;;合理選擇瀝青路面設計結構方案[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9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珍珍;美專家提出系統(tǒng)考慮瀝青路面質量[N];中國交通報;2006年
2 記者 楊寶眾 特約記者 王麗霞;技術交流有助提升中國瀝青路面水平[N];中國交通報;2006年
3 趙會;岷江大道瀝青路面全面開鋪[N];眉山日報;2008年
4 王遠洋 孫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廣瀝青路面[N];蚌埠日報;2009年
5 周瑞華;“衡大高速”瀝青路面“就地再生”[N];衡陽日報;2010年
6 記者 白秋薇;陜西:瀝青路面耐久研究通過驗收[N];中國交通報;2010年
7 榮磊 春燕;我省要求40%瀝青路面循環(huán)利用[N];新華日報;2011年
8 駐張家港首席記者 王樂飛 通訊員 蔣恒;港城“嘗鮮”瀝青路面修復新技術[N];蘇州日報;2011年
9 實習記者 賴囝楠;浙江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換顏”[N];中國交通報;2011年
10 實習生 李茜邋楊捷;彩色瀝青路面制作“獨占鰲頭”[N];長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川;典型瀝青路面動力行為及其結構組合優(yōu)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2 劉圣潔;基于江西南部地區(qū)溫度條件的瀝青路面健康性能預測[D];長安大學;2015年
3 周澤洪;基于四川氣候和軸載要求的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4 陳尚江;貴州高海拔地區(qū)瀝青路面結構與材料適應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耿立濤;瀝青路面溫度應力及超孔隙水壓力計算[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6 王書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瀝青路面性能關鍵參數(shù)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黃志義;特長隧道瀝青路面火災過程燃燒機理與安全性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8 聶鵬;遼寧省瀝青路面合理結構類型與區(qū)劃原理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關彥斌;大孔隙瀝青路面的透水機理及結構設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10 羅輝;瀝青路面粘彈性響應分析及裂紋擴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梅作舟;基于混合Lagrange-Euler算法的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疲勞損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李亮;典型瀝青路面罩面施工工藝及質量管理[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3 趙耀華;基于性能的瀝青路面施工控制技術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4 曹玉華;季凍區(qū)高等級公路柔性基層瀝青路面合理結構及使用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5 劉世偉;瀝青路面冷銑刨切削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6 張勇;瀝青路面施工設備作業(yè)質量指標體系與施工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7 熊海珍;提高青海省瀝青路面耐久性的技術措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8 高建綱;城市瀝青路面施工質量控制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9 張丹妮;不飽和聚酯樹脂瀝青路面冷補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10 崔慕源;新疆某高速公路瀝青路面中長期養(yǎng)護措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0983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9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