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宏觀應變測試的受彎構件損傷識別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 光纖光柵傳感器 分布式測量 宏觀應變模態(tài) 受彎構件 損傷識別 出處:《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近年來,由于我國經(jīng)濟建設發(fā)展的需要,交通建設行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和提高,做為交通行業(yè)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橋梁工程,由于其結構的復雜和建設難度大,以及在運營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大量垮塌安全事故,橋梁工程結構的運營安全問題越來越為廣大工程師所關注。因此橋梁結構的健康監(jiān)測問題,特別是結構損傷識別技術已經(jīng)成為當下橋梁工程師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損傷程度的定量分析是當前研究的難點之一。本文以受彎梁式結構為研究對象,使用長標距光纖光柵傳感器采用分布式測量的方法對其進行損傷識別研究,基于之前標距范圍內完全損傷的研究成果,通過大量的數(shù)值模擬深入分析了標距范圍內局部損傷的情況,并對原有損傷指標進行了改進,實現(xiàn)了局部損傷的定量計算。之后通過室內受彎構件的損傷識別實驗,驗證了該損傷定量計算的可靠性。本文提出的改進后的損傷指標,在分布式測量方法的損傷定量計算中更加具有通用性,為橋梁損傷識別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成果,同時對損傷識別在實際工程的應用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raffic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 As a bridge project which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raffic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complex structure and great difficulty i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collapsing safety accidents in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the operation safety of bridge engineering structure is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by engineers. Therefore, the health monitoring problem of bridge structure, In particular,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for bridge engineers,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amage degree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current research. The long distance fiber grating sensor is used to study the damage identification by using distributed measure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omplete damage in the range of the previous scal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local damage in the range of scale distance is deeply analyzed, and the original damage index is improved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local damag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mag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is verified. The improved damage index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more universal in the damag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distributed measurement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new achievement for the research of bridge damage ident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學位授予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U4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昕;損傷識別理論在橋梁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J];公路;2005年04期
2 豆征;王欣;;基于離心加權的桁架早期損傷識別[J];起重運輸機械;2007年05期
3 宗周紅;牛杰;王浩;;基于模型確認的結構概率損傷識別方法研究進展[J];土木工程學報;2012年08期
4 劉濟科,湯凱;基于振動特性的損傷識別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5 趙立波;;淺談梁的損傷識別方法[J];山西建筑;2006年10期
6 李學平;余志武;;一種基于頻率的損傷識別新方法[J];工業(yè)建筑;2006年S1期
7 胡利平;韓大建;;考慮環(huán)境因素影響的動態(tài)法橋梁損傷識別[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8 周瀟;劉泉;李軍歌;;基于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的梁橋損傷識別[J];西南公路;2009年01期
9 單德山;李喬;張吉剛;;蒙特卡羅法在橋梁損傷識別中的應用[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Eric M. Lui;Ajit C. Khanse;;鋼框架非比例損傷識別[J];鋼結構;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健;;不同尺度上橋梁損傷識別的信息分布特征研究[A];第十八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8年
2 黃永;李惠;歐進萍;;基于分形理論和小波包變換的損傷識別方法[A];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張石磊;陳少峰;王煥定;王偉;;損傷識別指標的模糊層次分析[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4 蔣濟同;李志強;;基于遺傳算法的梁損傷識別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瓏祺;向志海;周馬生;;基于頻率和振型的測量點優(yōu)化和損傷識別方法[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0(CCCM2010)暨第八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8)論文集[C];2010年
6 鐘軍軍;董聰;夏開全;;基于結構模態(tài)參數(shù)的損傷識別方法研究[A];第17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8年
7 薛祥;霍達;滕海文;李寧波;;應用于橋梁損傷識別的小波空間變換基函數(shù)敏感性探討[A];首屆全國既有結構加固改造設計與施工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8 唐健;曹宗杰;于洋濤;;結構健康監(jiān)測中損傷識別的現(xiàn)狀研究[A];低碳經(jīng)濟與科學發(fā)展——吉林省第六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劉效堯;;橋梁損傷識別的靜態(tài)RBE神經(jīng)網(wǎng)絡法[A];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學會2001年橋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10 趙紅兵;顧元憲;;基于極大極小化模型的損傷識別方法[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鑫;地面交通激勵下古建筑影響及古木結構損傷識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2 趙紅兵;基于“能量測試”和優(yōu)化方法的結構單元損傷識別[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3 謝峻;基于振動的橋梁結構損傷識別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3年
4 鮑躍全;結構健康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壓縮采樣與損傷識別融合方法[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5 張清華;基于概率可靠度的結構損傷識別理論研究及應用[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6 尚鑫;基于動力測試的橋梁損傷識別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7 程良彥;拱結構的損傷識別方法及損傷結果可視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8 施洲;基于動力測試的橋梁結構損傷識別及性能評定理論與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9 孫硯飛;基于光纖光柵傳感的橋梁損傷識別與評估系統(tǒng)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10 聞驥駿;工程結構損傷識別的反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天德;基于FEMU和SVM的橋梁損傷識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韓錦濤;基于光熱偏轉法的激光薄膜損傷識別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陳正弟;基于附加虛擬質量的模型修正方法與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關士鋒;基于振動測試的橋梁損傷識別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千宇;基于模型的損傷識別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林潔瓊;帶裂縫混凝土板動力特性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7 林鑫鑫;基于橋梁撓度監(jiān)測的斜拉橋拉索損傷識別的預測函數(shù)模型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年
8 韓乃杰;基于分布式宏觀應變測試的受彎構件損傷識別技術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年
9 張佳文;基于振動特性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10 史文海;基于遞推隨機有限元的隨機結構損傷識別方法[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393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3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