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區(qū)樁端基巖極限承載力及破壞模式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巖溶區(qū)樁端基巖極限承載力及破壞模式試驗研究 出處:《應用力學學報》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巖溶區(qū) 樁端基巖 極限承載力 破壞模式 試驗研究
【摘要】:基于室內(nèi)模型試驗對不同溶洞頂板厚度和位置偏移量下樁端基巖極限承載力及破壞模式進行了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基巖承載力隨著溶洞頂板厚度的增加呈線性增長,到5D(D為樁徑)時達到完整基巖極限承載力;隨著位置偏移量的增大,基巖極限承載力也隨之增大;當位置偏移溶洞軸線1.0l(l為洞跨)時,基巖承載力達到完整基巖極限承載力;頂板厚度達到5D時,位置偏移對基巖承載力無影響。溶洞頂板厚度在1D~3D時,在中心荷載作用下破壞模式為沖切破壞,破壞體為一旋轉(zhuǎn)體;隨著荷載位置偏移量的增加,破壞模式轉(zhuǎn)變?yōu)樯刃螞_切破壞;當位置偏移量為1.0l時,破壞模式由沖切破壞過渡到樁端基巖塑性區(qū)發(fā)展破壞;溶洞頂板厚度為4D時,在中心荷載下呈現(xiàn)撕裂和沖切復合的破壞模式;溶洞頂板厚度為5D時,沿溶洞軸線方向發(fā)生撕裂破壞并伴隨樁端基巖塑性區(qū)發(fā)展。最后結合規(guī)范給出了完整頂板不同厚度時的安全系數(shù)。
[Abstract]:Based on indoor model tes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failure mode of pile end bedrock under different roof thickness and position offset are studie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thickness of cavern ro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intact bedrock is reached when 5D is the diameter of pile. With the increase of position offse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increases.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can reach the complet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when the axis of displacement solution cave is 1.0 l / l.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roof reaches 5D, the displacement has no effect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edrock.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roof of the karst cave is 1D / 3D, the failure mode under central load is punching shear failure and the failure body is a rotating body.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displacement, the failure mode is changed into sector punching failure. When the position offset is 1.0 l, the failure mode transition from punching failure to plastic zone of pile end bedrock. When the roof thickness of the cavern is 4D, the failure mode of tearing and punching is presented under the central load.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cave roof is 5D, the tearing failure occurs along the axis of the cave and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pile end bedrock develops. Finally,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whole roof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is giv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de.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巖土工程穩(wěn)定控制與健康監(jiān)測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208195) 巖土工程穩(wěn)定控制與健康監(jiān)測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E21618)
【分類號】:U443.15
【正文快照】: 隨著我國高等級公路建設快速發(fā)展,大型橋梁建設不斷增多。我國中西部地區(qū)分布著大量的巖溶地貌,在橋梁樁基設計施工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巖溶區(qū)樁基問題。為此不少學者及工程人員展開了有益的研究與探索。文獻[1-3]結合下伏溶洞大直徑人工挖孔灌注樁的靜載荷試驗和應力測試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勇;陳秋南;馬繽輝;;基于極限分析的樁端巖層沖切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年03期
2 張慧樂;張智浩;王述紅;孫映霞;;巖溶區(qū)嵌巖樁的試驗研究與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13年01期
3 張慧樂;馬凜;張智浩;孫映霞;;巖溶區(qū)嵌巖樁承載特性影響因素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3年01期
4 趙明華;雷勇;張銳;;巖溶區(qū)樁基沖切破壞模式及安全厚度研究[J];巖土力學;2012年02期
5 符策簡;;巖溶地區(qū)隱伏溶洞頂板穩(wěn)定性及變形分析[J];巖土力學;2010年S2期
6 趙明華;蔣沖;曹文貴;;巖溶區(qū)嵌巖樁承載力及其下伏溶洞頂板安全厚度的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7年11期
7 金書濱,黃生根,常仲昆;巖溶地區(qū)樁基承載性能試驗研究[J];中國巖溶;2005年02期
8 黃生根,梅世龍,龔維明;南盤江特大橋巖溶樁基承載特性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05期
9 趙明華,曹文貴,何鵬祥,楊明輝;巖溶及采空區(qū)橋梁樁基樁端巖層安全厚度研究[J];巖土力學;2004年01期
10 劉之葵,梁金城,朱壽增,張桂林;巖溶區(qū)含溶洞巖石地基穩(wěn)定性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003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鐵雄;巖溶頂板與樁基作用機理分析與模擬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馮明偉;巖溶區(qū)橋梁樁基承載機理及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2 閆文佳;樁基荷載作用下巖溶頂板承載特性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勇;尹君凡;陳秋南;;巖溶區(qū)樁端基巖極限承載力及破壞模式試驗研究[J];應用力學學報;2017年04期
2 韓小雷;陳岳川;李耀琨;季靜;賀銳波;;剛性樁復合地基下伏溶洞安全性評估方法研究[J];廣東土木與建筑;2017年04期
3 羅廷勇;;淺析斷層對安順組碳酸鹽巖地基工程特性的影響[J];價值工程;2017年20期
4 趙桂娥;;巖溶區(qū)嵌巖樁嵌巖深度優(yōu)化設計[J];公路工程;2017年03期
5 尹君凡;雷勇;陳秋南;;下伏空洞頂板承載力的計算方法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6 趙明華;肖堯;徐卓君;楊超煒;胡倩;劉建華;;巖溶區(qū)嵌巖樁樁端承載性能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06期
7 雷勇;尹君凡;陳秋南;楊威;;下伏溶洞嵌巖樁極限承載力試驗研究[J];礦冶工程;2017年03期
8 張帆;;基于BP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嵌巖樁溶洞頂板破壞預測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7年10期
9 雷勇;尹君凡;陳秋南;楊威;;基于極限分析法的溶洞頂板極限承載力研究[J];巖土力學;2017年07期
10 雷勇;尹君凡;陳秋南;劉一新;;溶洞頂板極限承載力計算方法及試驗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盧平;風險巖溶隧道地質(zhì)災害評價與施工控制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2 雷金山;廣州地鐵隱伏型巖溶地基穩(wěn)定性分析及充填處理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3 劉希靈;基于激光三維探測的空區(qū)穩(wěn)定性分析及安全預警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4 楊宜章;巖溶和空區(qū)上方地基承載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5 宋戰(zhàn)平;隱伏溶洞對隧道圍巖[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海洋;巖溶隧道地基沉降計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
2 唐咸力;巖溶區(qū)基樁下伏溶洞頂板豎向承載機理及其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3 劉治余;復雜溶洞地層中大直徑橋樁基礎的動力穩(wěn)定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4 馮明偉;巖溶區(qū)橋梁樁基承載機理及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慧樂;張智浩;王述紅;孫映霞;;巖溶區(qū)嵌巖樁的試驗研究與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13年01期
2 戴國亮;龔維明;陳隆;;Hoek-Brown準則的多項式近似解法[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2年05期
3 趙明華;雷勇;張銳;;巖溶區(qū)樁基沖切破壞模式及安全厚度研究[J];巖土力學;2012年02期
4 尤明慶;;巖石強度準則的數(shù)學形式和參數(shù)確定的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11期
5 康厚榮;雷明堂;張謝東;趙杰華;;貴州省公路工程巖溶環(huán)境區(qū)劃[J];巖土力學;2009年10期
6 趙明華;張銳;胡柏學;袁銅森;;巖溶區(qū)樁端下伏溶洞頂板穩(wěn)定性分析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7 趙明華;蔣沖;曹文貴;;對“巖溶區(qū)嵌巖樁承載力及其下伏溶洞頂板安全厚度的研究”討論的答復[J];巖土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8 潘岳;戚云松;李愛武;;關于“巖溶區(qū)嵌巖樁承載力及其下伏溶洞頂板安全厚度的研究”的討論[J];巖土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9 劉忠昌;朱浮聲;舒昭然;于丹;;粘性土地基墩式基礎承載力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2008年05期
10 杜子建;高永濤;竇金龍;姚高輝;;礦山深部開采頂板穩(wěn)定模擬研究[J];中國礦業(yè);2008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蘇;成層地基中基樁沉降計算的非線性分析[D];湖南大學;2013年
2 關英俊;高原庫區(qū)軟巖嵌巖樁水平承載力性能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3 閆文佳;樁基荷載作用下巖溶頂板承載特性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4 謝富貴;巖溶地區(qū)橋梁樁基承載特性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5 李仁江;溶洞頂板極限承載力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年
6 宋仁乾;嵌巖樁受力性狀及嵌巖深度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建琴;李從林;吳敏哲;;大跨度斜拉立體桁架的極限承載力及影響因素分析[J];特種結構;2010年01期
2 孫建琴;吳敏哲;李從林;;斜拉立體桁架極限承載力的雙重非線性分析[J];鋼結構;2006年05期
3 吳輝琴;藏華;;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梁受彎極限承載力研究[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4 沈祖炎,張其林;受壓方管鋼柱的屈曲后極限承載力[J];土木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5 劉建起,陳寶珠;孤立墩拋石基床極限承載力[J];天津大學學報;1995年01期
6 彭興黔;純粘無重土上圓形基礎的極限承載力[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2期
7 張典福,陳裕平,李智宇;深圳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極限承載力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2004年12期
8 舒興平,沈蒲生;鋼框架極限承載力的有限變形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J];工程力學;1993年04期
9 郭大兵,郭靖;樁基極限承載力的灰色預測[J];工業(yè)建筑;1996年04期
10 肖賀;沉管灌注樁極限承載力的統(tǒng)計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新平;吳丹宇;丁霞;;基于灰生成的極限承載力建模與預測研究進展[A];第六屆中國不確定系統(tǒng)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張志軍;丁德馨;饒龍;畢忠偉;;預測鋼筋混凝土預制樁豎向極限承載力的自適應神經(jīng)模糊推理方法研究[A];第九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6年
3 潘軼;徐國彬;;薄壁鋼拱殼極限承載力的分析比較及措施改進[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葉梅新;曾慶元;;鋼板梁面內(nèi)極限承載力問題的研究[A];全國橋梁結構學術大會論文集(下冊)[C];1992年
5 高大釗;;軟土地基的極限承載力[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七屆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6 吳國強;曹紅勝;;局部銹蝕鋼管極限承載力的實驗和數(shù)值模擬研究[A];'2012中國鋼結構行業(yè)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李國強;王彥博;陳素文;;高強鋼焊接箱型柱軸心受壓極限承載力試驗研究[A];第六屆海峽兩岸及香港鋼及組合結構技術研討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8 陳志國;余加坤;;平面K形搭接節(jié)點極限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分析[A];2014年全國鋼結構設計與施工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4年
9 徐新躍;;樁基極限承載力預測方法的研究[A];巖石力學新進展與西部開發(fā)中的巖土工程問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2年
10 江冰;周緒紅;劉永健;;焊接矩形鋼管節(jié)點極限承載力計算的比較分析[A];鋼結構工程研究(四)——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2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廣東江門市新會區(qū)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測站 趙權新;基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極限承載力的確定[N];山西科技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朱小青;先簡支后連續(xù)T梁橋極限承載力與動力響應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2 李軍亮;基于廣義灰色模型的極限承載力建模與預測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3 康孝先;大跨度鋼橋極限承載力計算理論與試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4 田偉;橋梁基礎中混凝土擴盤樁破壞模式及極限承載力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少東;PHC超長管樁承載力與影響因素應用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2 王敏;SHCC管的試驗研究與結構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5年
3 馬勇;箱涵進海路結構極限承載力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 謝東平;卷邊槽鋼桁架K型間隙節(jié)點的極限承載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年
5 韓冬冬;條形淺基礎極限承載力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潘東毅;鋼管拱桁架穩(wěn)定性及極限承載力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7 甄圣威;局部壓力作用下工字梁腹板的極限承載力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陳彥;軟件計算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極限承載力[D];吉林大學;2012年
9 何志輝;偏心受剪螺栓群的極限承載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10 屈建民;齊次廣義屈服準則與結構極限承載力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361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3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