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石墨烯電磁吸波復合材料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19 16:05
【摘要】:隨著微波電子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各種電子設(shè)備廣泛應用于軍事和民用領(lǐng)域,由此帶來大量電磁輻射,嚴重影響國防安全和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電磁防護能力的途徑主要有電磁屏蔽和電磁吸波,電磁屏蔽是將入射電磁波反射回去,由此會造成二次污染;電磁吸波則能吸收電磁波能量,減少電磁輻射污染,因而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軟磁性金屬顆粒是一類傳統(tǒng)吸波劑,具有飽和磁化強度高,磁導率、介電常數(shù)大的特點,但是較高的密度極大地限制了其應用范圍。論文提出制備石墨烯/軟磁金屬復合材料,不但拓寬吸收頻段、增強吸收強度,而且降低吸波材料密度,實現(xiàn)“薄、寬、輕、強”的目標。主要研究內(nèi)容及結(jié)果如下:采用氧化還原法制備不同厚度石墨烯(RGO),并通過原位生長法使Fe納米顆粒均勻生長在石墨烯表面上,得到RGO/Fe納米復合材料,研究了石墨烯本身厚度對復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響。實驗表明,增加石墨烯的厚度會降低復合材料吸收峰的頻率,增大反射損耗。采用改進Hummer法制備氧化石墨烯(GO),還原后得到較厚石墨烯。通過石墨烯與Ni納米顆粒復合,以及使用NaBH_4共還原氧化石墨烯和Ni~(2+)離子,探討了石墨烯的還原方式對吸波材料反射損耗的影響。測試數(shù)據(jù)表明,8 GHz以下低頻段,納米顆粒直接生長在石墨烯表面上制備得到的RGO/Ni復合材料,比氧化石墨烯與Ni~(2+)離子共還原的RGO/Ni復合材料吸波性能更好。采用改進Hummer法制備較厚氧化石墨烯,利用鋅粉還原氧化石墨烯為較厚石墨烯,并分別與Fe和Ni納米顆粒復合得到RGO/Fe和RGO/Ni復合材料,研究了不同軟磁金屬顆粒Fe和Ni對復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在2-8 GHz頻率范圍內(nèi),RGO/Fe比RGO/Ni吸收頻段更寬,反射損耗更大,吸波性能更優(yōu)異。
【圖文】:
按測量原理劃分電磁參數(shù)測量方法
2 吸波材料的電磁特性與表征輸/反射法是將樣品放入同軸空氣線中,電磁波在空腔中傳輸?shù)綐悠,同時測量樣品反射、透射信號的振幅和相位,從而獲得材料的電磁參數(shù)。傳輸/反射法僅需一個樣品就能在較寬頻帶內(nèi)進行掃頻測量,并且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傳輸/反射法中,同軸型傳輸/反射法測量頻帶最寬,可用于 0.1-18 GHz 頻率范圍內(nèi)的電磁參數(shù)測試。矩形波導型傳輸/反射法測量頻帶較窄,,一般用于測量厘米波段內(nèi)的電磁參數(shù)。帶線型傳輸/反射法測量精度受樣品盒加工精度影響;微帶線型傳輸/反射法僅可測量厚度在 1-10 μm范圍內(nèi)薄膜材料的電磁參數(shù),并且樣品盒加工精度也會影響測量精度。對比可知同軸型傳輸/反射法適用范圍最廣,精度較高。另外,IEEE Std 1128-1998 標準推薦使用同軸型傳輸/反射法測量材料電磁參數(shù),因而本文對材料電磁參數(shù)的測試全部采用同軸型傳輸/反射法。2.4.1 電磁參數(shù)測試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B33
本文編號:2590438
【圖文】:
按測量原理劃分電磁參數(shù)測量方法
2 吸波材料的電磁特性與表征輸/反射法是將樣品放入同軸空氣線中,電磁波在空腔中傳輸?shù)綐悠,同時測量樣品反射、透射信號的振幅和相位,從而獲得材料的電磁參數(shù)。傳輸/反射法僅需一個樣品就能在較寬頻帶內(nèi)進行掃頻測量,并且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傳輸/反射法中,同軸型傳輸/反射法測量頻帶最寬,可用于 0.1-18 GHz 頻率范圍內(nèi)的電磁參數(shù)測試。矩形波導型傳輸/反射法測量頻帶較窄,,一般用于測量厘米波段內(nèi)的電磁參數(shù)。帶線型傳輸/反射法測量精度受樣品盒加工精度影響;微帶線型傳輸/反射法僅可測量厚度在 1-10 μm范圍內(nèi)薄膜材料的電磁參數(shù),并且樣品盒加工精度也會影響測量精度。對比可知同軸型傳輸/反射法適用范圍最廣,精度較高。另外,IEEE Std 1128-1998 標準推薦使用同軸型傳輸/反射法測量材料電磁參數(shù),因而本文對材料電磁參數(shù)的測試全部采用同軸型傳輸/反射法。2.4.1 電磁參數(shù)測試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B3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旺昌;周祥;應耀;張旭;姜力強;車聲雷;;雷達吸波隱身材料的進展及發(fā)展趨勢[J];材料導報;2015年S2期
2 陶宇;陶志萍;;雷達隱身技術(shù)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展望[J];材料導報;2011年11期
3 周湘艷;呂慧敏;尉可道;;電磁輻射與健康的研究[J];中國醫(yī)學裝備;2007年06期
4 劉婷婷;;電磁輻射與電磁污染[J];現(xiàn)代物理知識;2006年01期
5 王德文,彭瑞云;電磁輻射的損傷與防護[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03年05期
本文編號:25904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904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