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水分對煤中瓦斯解吸的綜合影響
本文選題:滲吸 切入點:置換效應 出處:《煤田地質與勘探》2017年01期
【摘要】:為研究自吸水分對煤中瓦斯解吸的影響,利用自主設計的實驗裝置,實現了水分在煤中的自發(fā)滲吸,單獨研究了水分對瓦斯的置換效應,并對不同含水率條件下煤中瓦斯的置換解吸量、卸壓解吸量以及殘余瓦斯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水分能夠促進煤中吸附態(tài)瓦斯發(fā)生置換解吸,且含水率越大,置換解吸量越大;卸壓解吸過程中,相同時間內含水煤樣瓦斯解吸量小于干燥煤,且隨著含水率升高,解吸量逐漸減小;充分解吸后含水煤樣的殘余瓦斯含量小于干燥煤,在4%~10%含水率,隨著含水率升高,殘余瓦斯含量逐漸降低;針對晉城礦區(qū)永紅煤礦的無煙煤,自吸水分對瓦斯解吸整體上表現為促進作用,水分對瓦斯解吸的影響是置換效應與水鎖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elf-suction moisture on gas desorption in coal, the spontaneous infiltration of water in coal was realized by using the self-designed experimental device, and the displacement effect of water on gas was studied separately. The displacement desorption amount of gas in coal, the desorption amount of gas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of residual gas a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isture can promote the displacement desorption of adsorbed gas in coal, and the higher the moisture content is, the more the moisture content is. In the process of desorption, the amount of gas desorption of water-bearing coal sampl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dry coal in the same time, and the desorption capa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the residual gas content of water-bearing coal sample after full desorption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dry coal.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the residual gas content decreases gradually. For anthracite coal in Yonghong coal mine of Jincheng mining area, self-suction moisture can promote gas desorption as a whole. The effect of moisture on gas desorp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displacement effect and water lock effect.
【作者單位】: 河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省瓦斯地質與瓦斯治理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分類號】:TD7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向向;張玉貴;姜家鈺;張大偉;;鉆井液對煤心煤層氣解吸損失量的影響[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5年01期
2 陳向軍;程遠平;;注水對煤層吸附瓦斯解吸影響的試驗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14年06期
3 蔡建超;郁伯銘;;多孔介質自發(fā)滲吸研究進展[J];力學進展;2012年06期
4 牟俊惠;程遠平;劉輝輝;;注水煤瓦斯放散特性的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2年05期
5 張國華;梁冰;;滲透劑溶液侵入對瓦斯解吸速度影響實驗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6 王新新;石必明;穆朝民;;水力沖孔煤層瓦斯分區(qū)排放的形成機理研究[J];煤炭學報;2012年03期
7 張國華;梁冰;畢業(yè)武;;水鎖對含瓦斯煤體的瓦斯解吸的影響[J];煤炭學報;2012年02期
8 翟成;李賢忠;李全貴;;煤層脈動水力壓裂卸壓增透技術研究與應用[J];煤炭學報;2011年12期
9 趙東;馮增朝;趙陽升;;高壓注水對煤體瓦斯解吸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年03期
10 肖知國;王兆豐;陳立偉;楊宏民;;煤層高壓注水防治煤與瓦斯突出效果考察及機理分析[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時音;煤儲層固—液—氣相間作用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裴秋艷;王駿輝;王毅;;水分對瓦斯運移負效應的分析與實驗研究[J];中國礦業(yè);2017年03期
2 李書文;王冕;;高突“三軟”煤層瓦斯綜合治理技術分析[J];煤炭技術;2017年03期
3 吳家浩;王兆豐;蘇偉偉;陳金生;;自吸水分對煤中瓦斯解吸的綜合影響[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7年01期
4 陳德飛;孟祥娟;康毅力;彭永洪;周玉;秦漢;;氣體吸附對煤層安全鉆井液密度的影響[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7年01期
5 程波;馬代輝;高月;;煤的灰分、揮發(fā)分與孔隙率的關聯(lián)及其對瓦斯放散初速度的影響[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7年01期
6 賀培;熊繼有;陸朝暉;秦大偉;潘林華;;基于高壓脈動水力壓裂的脈動波傳播機理研究[J];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2017年01期
7 黃睿哲;姜振學;高之業(yè);李宜潤;張昆;張醒初;寧傳祥;;頁巖儲層組構特征對自發(fā)滲吸的影響[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7年01期
8 徐東亮;吳仁倫;王繼林;孟浪;張永安;孫肖琦;錢英杰;;采動條件下煤體滲流特性試驗及應用[J];煤礦安全;2017年01期
9 濮御;王秀宇;楊勝來;;利用NMRI技術研究致密儲層靜態(tài)滲吸機理[J];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17年01期
10 高波;康毅力;史斌;游利軍;黃小鳳;皇凡生;;壓裂液對煤巖儲層解吸 擴散性能的影響[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6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震;水力化鉆孔徑向瓦斯?jié)B流特性實驗研究與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2 陳向軍;外加水分對煤的瓦斯解吸動力學特性影響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云波;張玉貴;張子敏;姜波;;構造煤瓦斯解吸初期特征實驗研究[J];煤炭學報;2013年01期
2 謝曉永;郭新江;蔣祖軍;孟英峰;康毅力;;基于孔隙結構分形特征的水鎖損害預測新方法[J];天然氣工業(yè);2012年11期
3 馬駿馳;陳中華;周楊洲;竇浩;;突出煤層煤巷掘進水力擠出綜合效益研究[J];煤炭技術;2012年10期
4 楊慶紅;譚呂;蔡建超;胡祥云;;儲層微觀非均質性定量表征的分形模型[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2年02期
5 陳向軍;王兆豐;程遠平;武貴平;;水力擠出消突技術在水井頭煤礦掘巷中的應用[J];煤炭科學技術;2012年03期
6 唐巨鵬;楊森林;李利萍;;不同水力割縫布置方式對卸壓防突效果影響數值模擬[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2年01期
7 王新新;石必明;穆朝民;;水力沖孔煤層瓦斯分區(qū)排放的形成機理研究[J];煤炭學報;2012年03期
8 翟成;李賢忠;李全貴;;煤層脈動水力壓裂卸壓增透技術研究與應用[J];煤炭學報;2011年12期
9 沈春明;林柏泉;吳海進;;高壓水射流割縫及其對煤體透氣性的影響[J];煤炭學報;2011年12期
10 趙明;郁伯銘;;基于分形多孔介質三維網絡模型的非混溶兩相流驅替數值模擬[J];物理學報;2011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明莉;煤層甲烷變壓吸附濃縮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冰,劉建軍;煤和瓦斯突出發(fā)生過程中的溫度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0年01期
2 石必明;關于瓦斯突出流變機理的哲學思考[J];淮南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魏紹敏;田水承;李華;;能量轉移論在預防瓦斯突出分析中的應用[J];西北煤炭;2004年01期
4 徐濤,郝天軒,唐春安,楊天鴻;含瓦斯煤巖突出過程數值模擬[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年01期
5 村夫也 ,唐小龍;蛇形山煤礦堅持抽放瓦斯三十年[J];湖南安全與防災;2005年02期
6 景國勛,張強;煤與瓦斯突出過程中瓦斯作用的研究[J];煤炭學報;2005年02期
7 馬中飛;俞啟香;;煤與瓦斯承壓散體失控突出機理的初步研究[J];煤炭學報;2006年03期
8 路學q,
本文編號:16540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5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