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精英的權力結構與經濟自由化改革——臺灣的歷史經驗及其與中國大陸的比較
[Abstract]: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private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 structure of political elite and the reform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aiwan's Kuomintang (KMT) in 1963, the status of "Executive Yuan" representatives declined, which restricted the technocrats who preferred economic centralization. This provides a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iwan's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reform and thus lays a foundation for Taiwan's economic take-off during the export-oriented period. This paper also compar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have adopted different policy path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power structure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economic decentraliz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系;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273012和71350002)
【分類號】:D675.8;F1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穎;;臺灣匯率制度的發(fā)展、作用及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1987年06期
2 張軍;;分權與增長:中國的故事[J];經濟學(季刊);2008年01期
3 陳紅民;;臺灣時期蔣介石與陳誠關系探微(1949—1965)[J];近代史研究;2013年02期
4 朱天飚;;工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比較政治經濟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尹翔碩;試論貿易戰(zhàn)略選擇的客觀基礎[J];世界經濟;1992年07期
6 李強;;“臺灣化”“本土化”政策之我見[J];臺灣研究集刊;1990年01期
7 林毅夫,蔡f ,李周;比較優(yōu)勢與發(fā)展戰(zhàn)略——對“東亞奇跡”的再解釋[J];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05期
8 郝時遠;臺灣的“族群”與“族群政治”析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9 劉力群;出口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J];戰(zhàn)略與管理;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德亞;董有德;;跨國公司產品內分工與我國的產業(yè)升級[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汪先平;;當代臺灣地區(qū)農村土地制度簡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高勛炳;;充分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 努力提升安徽外貿競爭力[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錢進;;安徽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選擇[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李曉陽;吳彥艷;王雅林;;基于比較優(yōu)勢和企業(yè)能力理論視角的產業(yè)升級路徑選擇研究——以我國汽車產業(yè)為例[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陳建華;馬曉逵;;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yè)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鄭世林;張穎;林林;;北京市新材料科技成果產業(yè)化困境與對策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8 劉陽;試論我國小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支持[J];商業(yè)研究;2001年12期
9 寧冬莉;比較優(yōu)勢和競爭優(yōu)勢——發(fā)展中國家的兩難選擇[J];商業(yè)研究;2005年18期
10 胡春林;;分工、經濟服務化與區(qū)域輪動戰(zhàn)略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麗;;經濟增長過程中中國工資水平對產業(yè)結構升級的效應分析[A];江蘇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侯經川;黃祖輝;錢文榮;;比較優(yōu)勢與制度選擇[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付才輝;;經濟增長的微觀制度基礎[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曾鳴;;要素結構與中國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A];湖南省商業(yè)經濟學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籌備成立大會論文集[C];2008年
5 黃春景;;論族群問題對臺灣民主化進程及兩岸關系的影響[A];湖南省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共運史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阮藝華;;財政分權、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一個文獻綜述[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李春琦;;第十八章 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中國大陸紡織業(yè)的戰(zhàn)略選擇——對海峽兩岸經濟發(fā)展的對比[A];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企業(yè)發(fā)展:中國企業(yè)管理研究會年度報告(2009~2010)[C];2009年
8 汪陽潔;姜志德;王繼軍;;中國耕地保護制度發(fā)揮效力了嗎?[A];2010年“海右”全國博士生論壇(公共經濟學)“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的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董昀;;體制轉軌與中國經濟波動形態(tài)的變化[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葉蓁;;政策扭曲與過度競爭:關于中國出口擴張的決定因素及其績效分析[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偉;結構化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證分析[D];南開大學;2010年
2 馬冀勛;區(qū)域開發(fā)中的主導產業(yè)選擇與績效評估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馬元;貨幣量值的經濟周期波動模型[D];南開大學;2010年
5 顧磊;國際產品內貿易的模式、效應與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倪子靖;轉型經濟中的分層俘獲[D];浙江大學;2011年
7 徐光瑞;我國高技術產業(yè)競爭力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軍;企業(yè)多重異質性與出口行為:Melitz模型的拓展與來自中國制造業(yè)的證據[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田園;中國木材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張勁松;中國家具對外貿易與產業(yè)成長關系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偉;比較優(yōu)勢理論與我國出口制造業(yè)發(fā)展及產業(yè)結構升級策略新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戚建永;河南省肉類食品產業(yè)鏈優(yōu)化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林海明;HY公司出口外貿產品結構優(yōu)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林少純;揭陽市對外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董洪梅;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濤;中國工業(yè)化進程中社會保障與制造業(yè)勞動力比較優(yōu)勢相關性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朱翔;基于要素供給視角的浙江省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升級問題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8 韓朋生;中印雙邊貿易問題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0年
9 劉光亮;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永海;兩岸和平統(tǒng)一路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毅夫,劉志強;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閻彬;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關鍵——逐步實行分稅制[J];財經研究;1991年04期
3 郭大風;陳誠──蔣介石政權中的特殊人物[J];湖北檔案;2001年Z1期
4 陳紅民;段智峰;;差異何其大——臺灣時代蔣介石與胡適對彼此間交往的記錄[J];近代史研究;2011年02期
5 張恒龍;陳憲;;財政競爭對地方公共支出結構的影響——以中國的招商引資競爭為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年06期
6 陳抗;Arye L.Hillman;顧清揚;;財政集權與地方政府行為變化——從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經濟學(季刊);2002年04期
7 張晏;龔六堂;;分稅制改革、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年04期
8 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陸銘;;中國的大國發(fā)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J];經濟研究;2007年01期
9 張軍;高遠;傅勇;張弘;;中國為什么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J];經濟研究;2007年03期
10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傅勇;中國式分權、地方財政模式與公共物品供給:理論與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鐵軍;俄羅斯現狀及社會轉型期政治精英的構成[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0年01期
2 陳水生;黃穎;;隱蔽議程形成機制中的利益集團和政治精英[J];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3 彭蓓蕾;伍小濤;;中國時下政治精英的身體言說[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4 李克誠;;政治精英流動走向制度化[J];南風窗;2012年24期
5 張樹華;;俄羅斯政治精英蛻變“陷阱”[J];人民論壇;2013年06期
6 龍異;;印度尼西亞華人政策與華人政治參與的歷史分析——以政治精英構成為解釋要素[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7 王克良;柏良澤;;試論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的結合[J];政治學研究;1989年02期
8 王海騰;;精英政治理論的研究綜述[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9 楊錦麟;;三十年九曲十八彎[J];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9期
10 胡奎;新集體——平民色彩 政治精英[J];新聞周刊;2002年3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郎友興;;民主政治的塑造:政治精英與中國鄉(xiāng)村民主(研究論綱)[A];村民自治進程中的鄉(xiāng)村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1年
2 聞麗;;懶正與認同——民初政治精英的“政黨”釋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3 任映紅;張鳴;;新中國成立后村落政治精英的更替及內在影響——浙江XF村的實證研究[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王勇;;服務型政府若干問題考量——基于后工業(yè)化不確定性治理的維度[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美國戰(zhàn)略預測公司總裁 喬治·弗里德曼;全球經濟危機實質是一場政治經濟危機[N];光明日報;2011年
2 喬治·弗里德曼 趙紀萍 編譯;全球面臨一場深層政治經濟危機[N];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包剛升;政治精英與國家轉型[N];東方早報;2012年
4 王才友 杭州師范大學歷史系;如何做好人物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5 趙雷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倡導政治精英主導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特派記者 陸振華;意大利人為什么憤怒[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
7 朱苗苗 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所;“技術官僚”可以解決歐債危機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8 郭亞丁 浙江省委黨校黨建研究所所長教授 全國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從更宏觀層面看表彰先進的意義[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1年
9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李春成;直面影響改革的不良心態(tài)[N];北京日報;2014年
10 趙鳳琦;民主那些事……[N];中華讀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景明;轉型以來韓國與俄羅斯政治精英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程麗娜;當代臺灣地區(qū)精英嬗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雪峰;廣西村民自治進程中農村后備政治精英培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2 王鵬;當代中國第三次政治精英轉換及其發(fā)展趨勢[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3 譚,
本文編號:24102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1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