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中亞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地緣戰(zhàn)略意涵和實踐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attribute of the "Silk Road" determines its operation process,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rack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behavio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the nationalities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The reason for the opening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mainly lies in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The ethnic groups along the rout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have mutual needs. Interdependence and self-development are th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relations. "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to use economic leverage to strengthen good-neighborly friendship and form a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model. China and Central Asia are the core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and the strategic fulcrum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aking the "five links" as the index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past practice, we can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gains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中亞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08ASH007)
【分類號】:F125.5;D822.33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恒展;;《毛大!繁臼驴颊揫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李鋒;;從《窮漢詞》看蒲松齡的“懼貧”情結[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4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jīng)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5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6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chǎn)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7 朱秀敏;;淺論揚雄散文的藝術特色[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8 呂偉華;;淺論縱橫家的政治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9 董常保;;羌族《招魂》唱經(jīng)與《楚辭·招魂》的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10 董劍飛;;文明史視角下的文明與環(huán)境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丁媛;張如青;湯曉龍;;論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病因思想[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4 龔武;;管子形勢道哲學的閱讀及其訴說——管子哲學研究相關性問題探討[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5 高慧斌;;試論南朝私學發(fā)展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學史論叢(4)[C];2002年
8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徐衛(wèi)民;;漢長安城植被研究[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趙凱;;漢魏之際“大冀州”考[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雷丹;中國佛教與道教人生哲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8 陳超;秦漢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作物病蟲災害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9 雷曉偉;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楊曉靜;兩京地區(qū)新莽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f^;陳麗媛;;中國國家利益的層次分析與新時期中國外交戰(zhàn)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崔雨川;;毛澤東時期中國周邊外交戰(zhàn)略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年22期
3 由旭 ,由冀;中國軍事安全與外交政策在新千年的機遇與挑戰(zhàn)[J];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03期
4 張紅霞;新時期中國周邊外交戰(zhàn)略的解讀與思考[J];前沿;2004年11期
5 程瑞聲;論中國對亞太安全的新方針[J];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03期
6 趙楚;反恐戰(zhàn)爭與亞太地緣戰(zhàn)略環(huán)境[J];國際展望;2001年23期
7 白忠祥,劉家定,張梅;論21世紀初中國睦鄰外交政策[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8 邱丹陽,程永林;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地緣政治效用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03期
9 程瑞聲;中印國際地位的比較[J];南亞研究;1998年02期
10 程瑞聲;中印國際地位的比較[J];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S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本報駐哈薩克斯坦記者 孫力;北約瞄準中亞[N];人民日報;2003年
2 記者王比學;十三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N];人民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品元;中國周邊戰(zhàn)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艷;21世紀初的亞太格局與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1986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9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