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內(nèi)陸開放型經(jīng)濟制度的生態(tài)化理念
本文選題:內(nèi)陸開放型經(jīng)濟 + 生態(tài)化; 參考:《探索》2014年06期
【摘要】:生態(tài)化理念是對環(huán)境限度內(nèi)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應然規(guī)定性和內(nèi)在發(fā)展邏輯的理性認知,并觸發(fā)生態(tài)文明視閾下的發(fā)展思維變革和價值重構。根據(jù)生態(tài)化的理念辨析和制度契合考量,審視我國內(nèi)陸區(qū)域開發(fā)的制度導向和生態(tài)思維,既是發(fā)展命題,也是制度命題。我國內(nèi)陸開放型經(jīng)濟制度建設應適應環(huán)境優(yōu)先的發(fā)展趨勢,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核心價值進行制度構建和創(chuàng)新,構建環(huán)境優(yōu)先發(fā)展的制度保障體系,實現(xiàn)內(nèi)陸區(qū)域開發(fā)過程中經(jīng)濟、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的最大化。
[Abstract]:The idea of ecology is the rational cognition of the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in the limits of environment and the logic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and trigg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value under the si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institutional fit, the institutional orientation and ecological think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areas in China are not only a proposition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a proposition of instit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land open economy system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vironmental priority, tak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value to construct and innovate the system, construct the system guarante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riority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inl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Maximiz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12BFX143) 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CLS(2012)C82) 2012年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重慶大學重大項目(0226005201021)
【分類號】:F121;F2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強昌文;范德安;;底線倫理與權利[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2 楊海坤;曾祥華;;行政過程的社會正當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3 劉少軍;;通過正當程序?qū)崿F(xiàn)實體正義[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4 何志鵬;;“自然的權利”與權利理論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5 張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認:要件解析與類型定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6 吳沈括;;論博客刑事責任之歸致——以刑法解釋為進路[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7 趙坤;;論移植憲法的權威性[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8 侯艷芳;;治理商業(yè)賄賂:深度、限度、力度與廣度[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王春業(yè);郭劍峰;;普通公民應享有對法律文件解釋的啟動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吳寧;;權利的價值追問[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文艾;;檢察機關派員列席審委會制度的反思與建構[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溫輝;;我國檢察機關性質(zhì)分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白云;;和諧社會下我國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廖建求;姜孝賢;;法經(jīng)濟學語境下的環(huán)境侵權歸責原則重構[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劉茂林;;村民自治權之規(guī)范求證及解題[A];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6 楊立新;王軼;王竹;王天凡;趙可;;中國民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張效羽;;隱私權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論公法隱私權與私法隱私權[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彭濤;;公開還是不公開?——對《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十四條第四款的理解[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舒國瀅;;方法論看抽象法學理論的發(fā)展[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10 劉希;;法律:一種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諸問題的法律人類學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徐子良;經(jīng)濟法司法實施之應用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chǎn)權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李國慶;解雇權限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jié)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呂鳴;《鹿特丹規(guī)則》與相關貨物運輸公約的沖突及其協(xié)調(diào)[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鄔先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10 袁日新;經(jīng)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zhì)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王國濤;納稅人權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侯成智;國際環(huán)境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環(huán)境法的發(fā)展:參與·創(chuàng)新·推動[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郭琳;我國礦區(qū)地下水資源的法律保護[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蔣士鋒;跨界環(huán)境損害法律責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周曉郁;論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構[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8 趙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zhuǎn)讓程序限制二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慶;預約法律制度演化探究及現(xiàn)有理論之構建[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王愛軍;行政行為的目的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加強宣傳教育 完善制度建設[J];工商行政管理;2002年Z1期
2 歐仕寬;;系統(tǒng)黨建工作基本制度建設初探[J];湖北農(nóng)村金融研究;2002年05期
3 ;加強農(nóng)行系統(tǒng)基層黨的制度建設要與時俱進[J];湖北農(nóng)村金融研究;2002年10期
4 湘文;;重在制度建設——讀《制度防腐論》[J];企業(yè)家天地;2003年05期
5 李啟詠;制度建設要預設每個人為壞人——以一個老板從來不丟東西為例[J];經(jīng)營管理者;2004年06期
6 吳寶成;王立;;提高會計人員職業(yè)道德水準應加強制度建設[J];財務與會計;2005年09期
7 左玉堂;;是“個人魅力”重要,還是制度建設重要[J];決策;2006年06期
8 王剛;張偉;;保障農(nóng)村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制度建設[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9 ;和諧社會呼喚“小”制度建設[J];小康;2006年12期
10 葉運峰;孔榮;;加強黨內(nèi)制度建設進一步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J];中國市場;2007年5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新清;;懲防體系中制度建設的若干思考[A];高等學校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2 梅麗紅;;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制度建設的歷程與經(jīng)驗[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3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制度建設的經(jīng)驗與啟示[A];改革創(chuàng)新鑄輝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鄒世龍;;黨的制度建設的回顧與思考[A];時代·創(chuàng)新·先鋒隊——黑龍江省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1年
5 雷慶和;;淺議制度建設是反腐敗工作的保障[A];中南片2003年煙草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6 邱鷹;陶曉;;加強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A];“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黨的建設”論文匯編——2006年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學會工作會議材料[C];2006年
7 駱惠寧;;在青海省保持黨的先進性理論和制度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摘要)[A];青海省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黨的先進性建設理論研討獲獎論文集[C];2006年
8 ;加強制度建設 推動新疆社科聯(lián)工作轉(zhuǎn)型[A];全國部分。ㄊ、區(qū))社科聯(lián)創(chuàng)新工作經(jīng)驗交流材料匯編[C];2008年
9 張慧珍;魏海青;;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10 楊劍晗;;抓好制度建設 促進工作落實[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夏長勇;深入推進改革和制度建設 加大預防腐敗的工作力度[N];人民日報;2005年
2 萬明凡 文瀟;規(guī)避制度建設的誤區(qū)[N];中國旅游報;2007年
3 紀宣 林以勤;我市全力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N];常州日報;2007年
4 于吶洋;司法部要求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N];法制日報;2006年
5 村夫;幫扶貧困戶重在制度建設[N];貴州日報;2006年
6 任遠;促進和諧需要什么樣的制度建設[N];解放日報;2006年
7 盛克儉;加強制度建設要著眼“四個提高”[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7年
8 蘇己研;江蘇切實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7年
9 湖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宋育英;更加注重制度建設 深入推進反腐倡廉[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7年
10 市政府辦公室紀檢組組長 封其山;制度建設是治本之策[N];連云港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彭文民;中國共產(chǎn)黨制度建設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振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制度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1999年
3 童慶平;當代中國政黨協(xié)商民主的制度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崇江;制度建設與企業(yè)發(fā)展[D];廈門大學;2009年
2 吳翔;“開放社會”思想對我國制度建設的借鑒意義[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3 劉國皇;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4 金雪;反腐敗與制度建設[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田旭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制度建設理論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6 于玉華;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7 楚亞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的探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佳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9 吳玲娟;試論腐敗的成因與反腐敗制度建設[D];浙江大學;2004年
10 秦艷峰;制度建設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839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8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