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經濟發(fā)展與碳足跡的響應關系分析
本文選題:碳足跡 + 經濟發(fā)展 ; 參考:《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5年06期
【摘要】:采用物料衡算法測算常州市1986-2014年碳足跡,分析了經濟發(fā)展與碳足跡之間的響應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1)常州市碳足跡整體呈現(xiàn)"先慢后快再緩"的增長趨勢,2000年前增速較慢,"十五"時期為快速增長階段,"十一五"后期開始增速放緩。(2)從能源結構看,煤炭消耗碳足跡占比最大,占比持續(xù)增長并于2001年達到最大(占92%)隨后削減至59%。(3)碳足跡與GDP為顯著的相關關系(R=0.997),且二者呈現(xiàn)強"倒U型"曲線關系,當常州市邁入后工業(yè)化階段逐步逼近拐點。研究認為,碳足跡主要受經濟增長影響,要控制碳足跡總量,較快地邁過拐點,必須從產業(yè)轉型著手,加大科技投入,徹底扭轉經濟增長方式。
[Abstract]:The carbon footprint of Changzhou City from 1986 to 2014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aterial balance algorithm, and 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footprint was analyz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carbon footprint of Changzhou showed a trend of "slow first and then slow". The growth rate was relatively slow before 2000, the period of the 10th Five-Year Plan was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and the growth rate began to slow down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The propor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of coal consumption was the largest, the propor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in 2001 (accounting for 922%) and then reduced to 59.t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bon footprint and GDP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two showed a strong "inverted U-shaped" curve relationship. When Changzhou steps in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it gradually approaches the inflection point. It is believed that carbon footprint is mainly affected by economic growth.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 and cross the inflection point quickly, we must start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mpletely reverse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分類號】:F127;X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微;林劍藝;崔勝輝;吝濤;;碳足跡分析方法研究綜述[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0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玉民;熊育偉;;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低碳物流園區(qū)實施策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2期
2 許潔;巨楊妮;王文明;張新昌;;廢紙再生緩沖發(fā)泡材料的碳足跡及碳減排[J];包裝學報;2011年03期
3 鄒永廣;;旅游景區(qū)碳足跡測算及其對環(huán)境影響[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楊自平;張建春;張華;張曉霞;高志強;;基于PAS2050規(guī)范的大麻纖維產品碳足跡測量分析[J];紡織學報;2012年08期
5 李飛;崔勝輝;高莉潔;林劍藝;于洋;;磚混和剪力墻結構住宅建筑碳足跡對比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2年S1期
6 吉木色;郭秀銳;;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減排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2年S1期
7 石敏俊;王妍;張卓穎;周新;;中國各省區(qū)碳足跡與碳排放空間轉移[J];地理學報;2012年10期
8 黎維林;李建華;孫即梁;;河道護岸工程生命周期碳排放評價探討[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3年02期
9 趙先貴;馬彩虹;肖玲;胡攀飛;;北京市碳足跡與碳承載力的動態(tài)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10期
10 薛磊;李琦;劉帥;;北京城市產業(yè)碳排放的小尺度空間分布[J];地理研究;2013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庫時空模擬及水稻生產的碳足跡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楊慧;基于能值分析的植物生物質能評價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3 楊麗萍;個人碳消費的外部性和可選擇的治理方式[D];遼寧大學;2011年
4 王曉琳;盤江集團煤炭礦區(qū)低碳經濟模式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5 李靜;棉紡織品生態(tài)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6 張文燕;低碳背景下數(shù)字城市的建設與實踐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2年
7 劉金花;基于改進生態(tài)足跡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8 張利平;作業(yè)車間預反應式動態(tài)調度理論與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樊星;中國碳排放測算分析與減排路徑選擇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10 韓召迎;基于生態(tài)足跡模型的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陳文穎;代光輝;;廣西重點行業(yè)二氧化碳減排潛力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7年06期
2 劉強;莊幸;姜克雋;韓文科;;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8年08期
3 譚丹;黃賢金;;我國東、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與碳排放的關聯(lián)分析及比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淑艷;謝高地;;中國產業(yè)部門碳足跡流追蹤分析[J];資源科學;2010年11期
2 ;消除碳足跡 企業(yè)在行動[J];綠化與生活;2011年02期
3 胡煒;;減少碳足跡,你我須努力[J];創(chuàng)新科技;2012年05期
4 芮加利;王子彥;;減少碳足跡的政府作為[J];環(huán)境保護與循環(huán)經濟;2009年03期
5 吳明;;追尋“碳足跡”[J];大眾標準化;2009年10期
6 王微;林劍藝;崔勝輝;吝濤;;碳足跡分析方法研究綜述[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0年07期
7 羅運闊;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跡解析[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秦卻;;“碳足跡”行動[J];新經濟導刊;2010年04期
9 王奉安;;碳足跡——環(huán)保新坐標[J];環(huán)境保護與循環(huán)經濟;2010年07期
10 祁悅;謝高地;蓋力強;張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觀消費量法的中國碳足跡估算[J];資源科學;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展展;;各國碳足跡評估工作概覽及其啟示[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國;廖為明;黃敏;鄧榮根;;基于終端消費的旅游碳足跡測算[A];第八屆博士生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發(fā);;國內外碳足跡計算方法、評估標準及研究進展[A];綠色經濟與林業(yè)發(fā)展論——第六屆中國林業(yè)技術經濟理論與實踐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曹磊;劉尊文;岳文淙;;中國產品碳足跡評價制度設計初探[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鄭凱;陳學淵;韋文珊;吳永常;;農村社區(qū)碳足跡的內涵與計算方法研究[A];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2013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鷺;;產品碳足跡標準化研究[A];市場踐行標準化——第十一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強;劉春梅;;碳足跡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實證[A];2009年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學術年會暨“貫徹國務院《促進中部地區(qū)崛起規(guī)劃》”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碳足跡與碳標簽[A];江蘇紡織學會通訊(總第127期)[C];2011年
9 趙先貴;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陜西省銅川市碳足跡動態(tài)分析[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強;劉春梅;;碳足跡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實證[A];第六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石琨;“碳足跡”計算該信誰[N];文匯報;2009年
2 記者 高天宇;專家:碳足跡標準不權威[N];國際商報;2010年
3 記者 張麗娜;油墨企業(yè)降低能耗減控碳足跡[N];消費日報;2010年
4 鄭平;大學生用行為藝術宣傳“碳足跡”[N];科技日報;2008年
5 資深媒體人士 林益楷;讓“碳足跡”更加透明化[N];中國能源報;2010年
6 特約編譯 王晉;新西蘭葡萄酒企業(yè)率先標明碳足跡[N];華夏酒報;2010年
7 青石;碳足跡標準將制約石材出口[N];中國建材報;2011年
8 楊威;新民科技成為 吳江首批“碳足跡”認證企業(yè)[N];中國紡織報;2011年
9 記者 羅暉;中糧兩產品獲碳足跡盤查第三方國際認證[N];科技日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蘇南;碳足跡盤查仍處初級階段[N];中國能源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林濤;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跡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2 馮超;城市框架內的碳足跡量化方法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3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應鏈定價與產品碳足跡決策及協(xié)調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4 田慎重;基于長期耕作和秸稈還田的農田土壤碳庫演變、固碳減排潛力和碳足跡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華艷;洪澤湖濕地生態(tài)旅游碳足跡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5年
2 紀芙蓉;陜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跡與植被碳承載力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丁小宸;日本碳足跡認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趙婷;甘肅省農業(yè)碳足跡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5 徐寶峰;文胸產品碳足跡影響因素分析與碳標簽評測方法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4年
6 孫慶智;紡織品工業(yè)碳足跡研究與示范[D];東華大學;2011年
7 丁軼光;北京建筑大學西城校區(qū)碳足跡核算及減排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5年
8 鐘慧;區(qū)域碳足跡核算指標體系的構建[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鄭凱;典型農村社區(qū)碳足跡計量方法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10 于曼;炎陵縣“碳足跡”分析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38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3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