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中國經濟論文 >

財政自給、轉移支付與經濟增長間的門檻效應——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3-31 17:58

  本文選題:財政自給 切入點:轉移支付 出處:《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06期


【摘要】:基于索洛增長模型,以地方政府財政自給能力作為門檻變量,利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qū)的面板數據,構建面板門檻模型。從財政自給的視角實證考察了1994-2012年財政轉移支付與地區(qū)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發(fā)現:中央轉移支付能夠有效促進地區(qū)經濟增長,其促進地區(qū)經濟增長的效應隨著地方政府財政自給能力的提升呈現先增強后減弱的態(tài)勢,"分水嶺"為67%的財政自給水平。通過對各省級行政區(qū)的財政自給能力進行分區(qū)發(fā)現,當前絕大多數省份處于中下及低財政自給能力的"尷尬區(qū)間"。從整體上看,1994-2012年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效率是在下降的,其對于地區(qū)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也呈現下降趨勢,提升地方財政自給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Abstract]:Based on Solow's growth model, the local government's self-sufficiency is taken as the threshold variable, and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are u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scal self-sufficienc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rom 1994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central transfer payme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hows a trend of first strengthening and then weakeni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self-sufficiency ability, and the "watershed" is 67% of fiscal self-sufficiency. The vast majority of provinces are now in an "awkward zone" of low and middle levels of fiscal self-sufficiency. Overall,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to promot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declined from 1994 to 2012. Its promoting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lso shows a downward trend, so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ocal finance self-sufficiency.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GL120) 香港特區(qū)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資局優(yōu)配研究基金(GRF)(456712)
【分類號】:F812;F124;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新昶;;轉移支付、地區(qū)發(fā)展差距與經濟增長——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財貿經濟;2007年06期

2 黃凌云;徐磊;冉茂盛;;金融發(fā)展、外商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門檻模型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9年03期

3 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個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及其檢驗[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4 江世銀,楊偉霖;論區(qū)域財政政策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5 王立國;張洪偉;;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經濟性投資效率[J];當代財經;2013年06期

6 儲德銀;趙飛;;財政分權、政府轉移支付與農村貧困——基于預算內外和收支雙重維度的門檻效應分析[J];財經研究;2013年09期

7 陳波;吳麗麗;;人口紅利、勞動力素質與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關聯(lián)[J];改革;2011年06期

8 汪沖;;轉移支付、財政分權與縣域經濟增長[J];山東經濟;2011年04期

9 郭慶旺;賈俊雪;高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與地區(qū)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09年12期

10 范子英;張軍;;中國如何在平衡中犧牲了效率:轉移支付的視角[J];世界經濟;2010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志云;;雙重激勵下的地方政府間競爭行為的博弈分析——以投資支出競爭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張格杰;陳紅;;西藏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3 密婷;;土地財政的成因與危害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4 尹宗成;吳永輝;;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對農業(yè)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安徽省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7期

5 盧君生;萬良杰;;IPO融資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的影響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6期

6 喬歡歡;;健康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農村和城市的比較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1期

7 施戍杰;吳大遠;;限定延伸職能,強化核心職能——斯密動力視角下國家職能的調整[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8 彭冰;;中央和地方關系中的上市公司治理[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付韶軍;姜延書;王家瑋;;北京市出口、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10 姜志霄;;地方監(jiān)管失靈與勞動標準競次——以中國貨車超限超載運輸現象為例的分析[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欣;李建軍;;地方財政健康與財政分權——基于湖北省縣級數據的實證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羅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間競爭:基于土地出讓反應函數的估算——來自省級面板數據的驗證(1993-2009)[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李尚蒲;羅必良;;中央與地方博弈:來自1999-2009年土地審批與違法用地的證據[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4 劉寧;孫秋鵬;;投資宏觀調控過程中的中央與地方博弈行為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5 曹正漢;;弱者的產權是如何形成的?——中國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要求權”向土地開發(fā)權演變的原因[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6 尹恒;;中國縣級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朱銘來;奎潮;;基本醫(yī)療保險對國民健康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A];深化改革,,穩(wěn)中求進:保險與社會保障的視角——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12[C];2012年

8 倪子靖;;規(guī)制俘獲理論的文獻綜述[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9 孫柳媚;王爭;;轉型時期的稅收競爭、地方公共服務與經濟表現[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10 張曙光;;政府經濟管制的法律經濟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妮;老撾對外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經驗分析[D];湖南大學;2010年

2 底偃鵬;發(fā)展中國家財政分權對減貧的作用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王思薇;中國區(qū)域技術效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4 張富田;權力和權力博弈推動的平滑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總體特征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江依妮;中國式財政分權下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何力武;轉移支付、一體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8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長海;企業(yè)影響力、會計穩(wěn)健性與資源配置效率[D];暨南大學;2010年

10 江金鎖;市場環(huán)境、實際控制人控制方式與負債治理效應[D];暨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結構效率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肖明月;浙江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朱悅;中國外向型經濟增長方式對中國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的影響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朱芳香;中國上市公司過度投資的形成機理與實證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黃娑;江蘇省經濟增長的持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實證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6 潘旭;關于稅源控管的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余玲錚;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不平等與經濟增長[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文秀;我國地區(qū)市場分割成因與福利分析[D];山東大學;2010年

9 孫佳佳;控制權的政治收益及地方政府干預行為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10 沙曼麗;高等教育的投入效益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麗群;投資與經濟增長問題研究——關于李斯特投資理論的幾點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2 林毅夫,劉志強;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尹恒;王文斌;沈拓彬;;中國縣級地區(qū)財力差距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4 李婉;;中國式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膨脹研究[J];財經論叢;2010年03期

5 劉金濤;曲曉飛;;中國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的“反!标P系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05期

6 汪沖;;專項轉移支付漏損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財經研究;2007年12期

7 代士林;;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轉移支付制度設計[J];財會月刊;2011年18期

8 平新喬;白潔;;中國財政分權與地方公共品的供給[J];財貿經濟;2006年02期

9 江新昶;;轉移支付、地區(qū)發(fā)展差距與經濟增長——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財貿經濟;2007年06期

10 賈俊雪;郭慶旺;高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激勵效應與地區(qū)間財政支出競爭[J];財貿經濟;2010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強;;中國財政分權與地方基礎設施供給的實證分析[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1年17期

2 ;影響今年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J];金融信息參考;2001年06期

3 江希;;我國經濟增長應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J];時代經貿(理論版);2007年03期

4 張瓊霄;;淺析財政政策在我國宏觀調控中的作用[J];消費導刊;2008年21期

5 范子英;張軍;;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國內市場整合[J];經濟研究;2010年03期

6 王建;2005年經濟增長趨勢分析[J];冶金管理;2004年11期

7 楊潔;張思元;;Kuznets U-curve的計量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年17期

8 于凌云;蔣玉石;;養(yǎng)老保險、人力資本的公共支出效應研究[J];財貿經濟;2008年02期

9 葉建華;;消費券發(fā)放的經濟效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9年05期

10 梁金修;;改善我國經濟增長激勵機制[J];經濟研究參考;2010年6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維國;楊曉華;;我國國債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兼論國債負擔對國債經濟增長效應的影響[A];第八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卓成霞;;金融危機下保就業(yè)與保經濟增長的博弈研究[A];建設經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9年

3 劉渝琳;白艷蘭;;金融深化影響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吳開;夏鑫;;技術創(chuàng)新對區(qū)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劉忠文;;經濟增長與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淺析[A];科技、工程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高子建;;投資、消費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動態(tài)影響分析——基于狀態(tài)空間模型[A];2008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蔡中華;劉為;;可持續(xù)發(fā)展視角下的自然資本投資模型[A];和諧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唐滔;;重慶產業(yè)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A];成渝地區(qū)城鄉(xiāng)統(tǒng)籌與區(qū)域合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張建民;劉振娥;;流通業(yè)對湖北省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A];第五屆中國中部商業(yè)經濟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曹林峰;劉黃金;;蘇北經濟發(fā)展中的人力資本分析[A];江蘇省現場統(tǒng)計研究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見習記者 徐歡;野村證券:中國將延續(xù)投資熱潮[N];證券時報;2009年

2 瑞穗證券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 博士 沈建光;工資上漲帶來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動力[N];上海證券報;2010年

3 記者 何顯春;省建設廳開展中央投資污水垃圾設施項目自查工作[N];經濟信息時報;2009年

4 胡梅娟 嵇哲;區(qū)域合作為經濟增長添活力[N];中國改革報;2003年

5 ;追求經濟增長要繃緊“節(jié)能減排”這根弦[N];江蘇科技報;2007年

6 大江;增長是標 發(fā)展才是本[N];中國改革報;2007年

7 張魁興;保增長不能飲鴆止渴[N];證券時報;2009年

8 曉蕾;保增長的關鍵是保內需和就業(yè)[N];中國信息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方方;失衡現象應逐步改善[N];中國經濟導報;2010年

10 記者 林馥盛;經濟增長和節(jié)約能源實現雙贏[N];汕頭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劍;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地區(qū)經濟增長[D];河南大學;2008年

2 張琳;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程治中;論城市化與經濟增長[D];西南財經大學;2002年

4 關春華;印度對外貿易政策改革績效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5 黃菁;環(huán)境污染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及影響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6 曾祥炎;基于宏觀產權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國經濟增長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7 劉暢;中國益貧式增長中的經濟政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9年

8 方化雷;中國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污染之間的關系[D];山東大學;2011年

9 曹棟;基于代際疊代模型的經濟增長復雜性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10 李峰;金融發(fā)展、金融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曉黎;青島市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污染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李田田;標準對湖南省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3 候志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4 張亞軍;天津市環(huán)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D];天津大學;2010年

5 郭剛軍;遼寧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D];東北大學;2007年

6 魯濤;國有銀行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7 王洪艷;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0年

8 程健;中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孫路;信息技術促進經濟增長機理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閻麗芬;次貸危機爆發(fā)后出口貿易減少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9182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9182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a05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