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藝術風格的演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29 23:45
21世紀以來,為了實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文化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這些政策的發(fā)布也為中國紀錄片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推動了紀錄片市場的繁榮景象。隨著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正式形成。在此背景下國家廣電總局關于“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和“絲路書香工程”的啟動賦予了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新的時代使命,同時為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1954年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制作的新聞紀錄片《敦煌壁畫》開始至今,有關絲綢之路題材的紀錄片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歷程,作品數(shù)量已積累數(shù)十部。長期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受電影制作技術水平、影視創(chuàng)作理念、絲路文獻史料發(fā)掘、受眾審美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其藝術風格也始終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本文將運用文獻綜述法、案例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國內已播出且具有代表性的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從主題立意、題材選擇、視聽語言運用及敘事方...
【文章來源】: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絲綢之路》中古城、山川、玉門關等大景別鏡頭
了具有特定風格的畫面段落。在《絲綢之路》(1980)中示絲綢之路上的山川、河流、故城為多(圖 3-1),以此來景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而對絲綢、彩陶、石雕等文物又常以特寫或大特寫的景別來表現(xiàn)其精致之處(圖 3-2圖 3-1 《絲綢之路》中古城、山川、玉門關等大景別鏡頭
這一時期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在鏡頭運動上的另一個》中,長鏡頭多用于表現(xiàn)各大古城和連綿山川的航拍畫文等文物的小景別拍攝上,在第五集《莫高窟的生命》(達 180 秒的長鏡頭表現(xiàn)落于敦煌莫高窟第 61 號窟中的《頭拍攝了結合山川、地理、人民生活、農耕、佛教等形象觀眾完整地展示了《五臺山圖》的原貌。題材紀錄片發(fā)展中期的鏡頭運用清技術的出現(xiàn)和普及,更多影視作品逐漸放棄了對大特寫鏡頭便可滿足觀眾清晰視物的要求。對于以歷史文化為表紀錄片,偏愛于使用飛機、航拍機、搖臂等機器輔助拍攝個時期紀錄片的主要畫面段落。在《新絲綢之路》(200型搖臂、直升機、動力傘、航模飛行器等高端設備,以遠表現(xiàn)了西域各國廣闊的風光地貌、歷史古跡等,恰當?shù)卣故肺幕瘹庀ⅲㄈ鐖D 3-3)。
本文編號:3310283
【文章來源】: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絲綢之路》中古城、山川、玉門關等大景別鏡頭
了具有特定風格的畫面段落。在《絲綢之路》(1980)中示絲綢之路上的山川、河流、故城為多(圖 3-1),以此來景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而對絲綢、彩陶、石雕等文物又常以特寫或大特寫的景別來表現(xiàn)其精致之處(圖 3-2圖 3-1 《絲綢之路》中古城、山川、玉門關等大景別鏡頭
這一時期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在鏡頭運動上的另一個》中,長鏡頭多用于表現(xiàn)各大古城和連綿山川的航拍畫文等文物的小景別拍攝上,在第五集《莫高窟的生命》(達 180 秒的長鏡頭表現(xiàn)落于敦煌莫高窟第 61 號窟中的《頭拍攝了結合山川、地理、人民生活、農耕、佛教等形象觀眾完整地展示了《五臺山圖》的原貌。題材紀錄片發(fā)展中期的鏡頭運用清技術的出現(xiàn)和普及,更多影視作品逐漸放棄了對大特寫鏡頭便可滿足觀眾清晰視物的要求。對于以歷史文化為表紀錄片,偏愛于使用飛機、航拍機、搖臂等機器輔助拍攝個時期紀錄片的主要畫面段落。在《新絲綢之路》(200型搖臂、直升機、動力傘、航模飛行器等高端設備,以遠表現(xiàn)了西域各國廣闊的風光地貌、歷史古跡等,恰當?shù)卣故肺幕瘹庀ⅲㄈ鐖D 3-3)。
本文編號:3310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3102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