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從江縣洛香鎮(zhèn)郎寨侗族習慣法調查研究
本文關鍵詞:黔東南從江縣洛香鎮(zhèn)郎寨侗族習慣法調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政治、經濟、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地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文化。貴州省的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城鎮(zhèn)化的加快,很多的侗族傳統(tǒng)文化隨著時間的長河逐漸消散。而作為筆者調查點的郎寨位于貴州省侗族聚居區(qū)黔東南都柳江流域,屬于從江縣洛香鎮(zhèn)管轄范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侗族傳統(tǒng)文化得以較好的保留。當地有根據習慣法處罰的案例,給筆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筆者以郎寨為調查點研究侗族的習慣法處罰制度,村民自治和侗族婚姻習慣法的內容。本文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緒論部分。主要包括了國內外的研究現(xiàn)狀、調查點的情況介紹、調查經過、研究方法。筆者搜集大量的資料并對其進行了整理,充分了解了國內外學者對侗族的研究,知道了學者們對其研究的程度,對侗族習慣法有了一個較為立體的認識。通過一些文獻資料和地圖分析了解了調查點的概況,從而為實地調研提供了必要性準備。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筆者體會到了調研過程的艱辛,得到的第一手資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筆者采用了田野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手段來研究侗族習慣法完成論文。第二部分是郎寨婚姻習慣法。包括戀愛、結婚、婚姻中斷等婚姻習慣法內容并且進行了詳細介紹,最后把侗族婚姻習慣法與國家法進行了區(qū)分。通過介紹侗族青年男女戀愛的方式來確定其婚姻方式,結婚包括訂婚、結婚,有其特殊的要求,人們要按照這些傳統(tǒng)習慣法進行;橐龅闹袛喟x婚和配偶一方死亡。離婚在侗族地區(qū)相對來說是比較自由的。最后把侗族婚姻習慣法與國家法的區(qū)別進行了闡述并對這種差異在今后的發(fā)展中進行了調適。第三部分是村民自治與習慣法。包括了村規(guī)民約,村寨組織鼓樓、寨老和羅漢制度,村民自治制度。自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后,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國廣泛的推廣開來。闡述了村民自治與習慣法的關系,結合少數民族地區(qū)現(xiàn)狀,國家法與習慣法相互調適二元并存,共同促進侗族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第四部分是郎寨侗族習慣法的處罰制度。包括對于盜竊行為的處罰、對于練功行為的處罰。侗族習慣法的處罰制度包括社會治安、偷盜、強奸婦女、賭博、殺人、放火、婚姻等方面,筆者只是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的盜竊行為和破壞村寨名譽的行為的處罰來闡述。第五部分是對于郎寨侗族習慣法的幾點分析。通過對黔東南從江縣洛香鎮(zhèn)郎寨侗族習慣法的研究,在充分認識了研究習慣法的相關方法,特別是實證研究方法即田野調查法,同時了解了文化相對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的相關內容,并且通過對法理學的研究懂得習慣法的意義和作用,結合幾個方面來理解郎寨侗族習慣法并且分析它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侗族 習慣法 田野調查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920.4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緒論11-17
- 一、文獻綜述11-12
- (一)國內研究現(xiàn)狀11-12
-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12
- 二、調查點情況介紹12-14
- 三、調查經過14-15
- 四、研究方法15-17
- (一)田野調查法15-16
- (二)文獻研究方法16
- (三)比較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郎寨侗族婚姻習慣法17-23
- 一、戀愛17-18
- 二、結婚制度18-19
- (一)訂婚18
- (二)結婚18-19
- 三、婚姻中斷19
- 四、婚姻習慣法與國家法的區(qū)別19-21
- (一)與婚姻自由原則的區(qū)別20
- (二)結婚的形式要件方面而存在的區(qū)別20
- (三)解除婚姻關系的區(qū)別20-21
- 五、婚姻習慣法與國家婚姻法差異的調適21-23
- 第二章 郎寨村民自治與習慣法23-33
- 一、村規(guī)民約23-26
- 二、村寨組織26-30
- (一)鼓樓26-28
- (二)寨老制度28-30
- (三)羅漢制度30
- 三、村民自治30-33
- 第三章 郎寨侗族習慣法處罰制度33-40
- 一、對于盜竊行為的處罰35-37
- 二、對于破壞村寨名譽行為的處罰37-40
- 第四章 關于郎寨侗族習慣法的幾點思考40-47
- 一、文化相對主義視角下的郎寨侗族習慣法40-42
- 二、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的郎寨侗族習慣法42-43
- 三、法理學視角下的郎寨侗族習慣法43-47
- 結語47-48
- 參考文獻48-51
- 致謝51-52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景軍;悠悠侗寨 濃濃鄉(xiāng)情——皇都侗族文化村見聞[J];民族論壇;2003年10期
2 姜大謙;吳家琴;;侗族“記間”的特質內涵及文化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年03期
3 黃梅;;近年來侗族侗款制度研究綜述[J];傳承;2013年09期
4 羅康隆;論侗族的族源與文化淵源的關系[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95年Z2期
5 壘珊;侗族哲學思想[J];民族論壇;1995年03期
6 陳千慧;;基于侗族“薩”崇拜的民間信仰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7 楊順清;侗族傳統(tǒng)環(huán)保習俗與生態(tài)意識淺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8 廖開順;侗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近似性[J];懷化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9 劉宗碧;經濟改革的社會轉型對侗族文化的重構性影響——以黔東南地區(qū)侗族為例[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5期
10 羅康隆;;鄉(xiāng)民社會中的風險最小化與利益最大化——侗族社會傳統(tǒng)生計方式與生存保障的文化解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楊昌鐸;;侗族學者老有所為的新貢獻[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楊少勇;吳偉;;通道侗族蘆笙的保護現(xiàn)狀[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3 張勤;;從“走姑娘”民俗考察侗族傳統(tǒng)文化特質及其變遷——以黎平黃崗侗寨為個案[A];第二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2年
4 林淑蓉;;文化傳統(tǒng)VS.農村現(xiàn)代化——以貴州侗族的文化觀光與經濟發(fā)展為例[A];社會轉型與文化轉型——人類學高級論壇2012卷[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興文邋本報記者 羅梅;侗族文化品牌步入文化維權時代[N];貴州日報;2008年
2 吳興文 張中俞;貴州侗族文化研究院在黎平縣成立[N];貴州民族報;2009年
3 吳興文;黎平傾力打造“國際性侗族風情旅游城”[N];貴州民族報;2011年
4 吳興文;侗族文化品牌保護步入文化維權時代[N];貴州民族報;2008年
5 三江縣委宣傳部 楊順豐;增強侗族文化的三種能力[N];柳州日報;2008年
6 榕江縣雙語辦 卜想;“在侗族地區(qū)的社會生活中明文規(guī)定廣泛運用侗文”[N];貴州民族報;2008年
7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 謝娟娟;黔東南侗族文化保護現(xiàn)狀初探[N];貴州民族報;2009年
8 張人位 貴州省民委原副主任;曠古未有的一件好事[N];貴州民族報;2009年
9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聯(lián)主席 潘琦;《中國侗族在三江》的感悟[N];柳州日報;2010年
10 李屹;黎平縣為侗族文化品牌維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廖君湘;南部侗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羅冬華;廣西侗族傳統(tǒng)建筑與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3 石開忠;侗族款組織的文化人類學闡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任勝洪;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類學考察與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5 吳軍;水文化與教育視角下的侗族傳統(tǒng)技術傳承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劉彩清;婚姻、家庭、生育與婦女地位[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林華;通道侗族倫理道德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轉化[D];中南大學;2007年
2 權小勇;侗族生態(tài)文化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周藝;廣西侗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民族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龍明蓮;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5 鄒華鋒;侗族社會保障研究[D];吉首大學;2012年
6 石世婷;貴州侗族婚姻習慣與《婚姻法》的沖突與調適[D];貴州民族大學;2015年
7 蒙佳;月地下的族群敘事與家園書寫[D];廣西民族大學;2015年
8 夏文冰;都柳江流域侗族私奔婚研究[D];貴州大學;2015年
9 蔣箏箏;論侗族牛腿琴的特點及其民俗學特征[D];貴州師范大學;2015年
10 黃超;廣西侗族程陽八寨民居建筑與地域文化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黔東南從江縣洛香鎮(zhèn)郎寨侗族習慣法調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16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