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政治與利益政治的雙建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
發(fā)布時間:2020-12-11 05:15
目前,學術界對于民粹主義崛起的原因分析大多基于認同政治的視角。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義政黨的案例表明,認同政治和利益政治共同建構了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從認同政治的角度看,民粹主義政黨淡化意識形態(tài)的左右之分,不斷地強化身份"認同",區(qū)別"自我"和"他者",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民族主義和文化排外主義的政黨。從利益政治的角度看,民粹主義政黨盡管不再以階級動員為主要手段,甚至盡力回避"階級""階層"等詞語,但"人民"與"精英"的區(qū)分使其成功吸引了社會轉(zhuǎn)型中的受害者。選舉結果表明,中下收入者是民粹主義政黨的主要支持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加劇的無產(chǎn)階級貧困化和中產(chǎn)階級的無產(chǎn)階級化趨勢為它們提供了豐沃的社會土壤。正是通過認同政治和利益政治的雙建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義政黨強化了底層民眾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認同,把草根性的政治參與轉(zhuǎn)換成自己的認同基礎。
【文章來源】:歐洲研究. 2020年04期 第50-70+6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22 頁
【部分圖文】:
波蘭各地區(qū)政黨支持率變化趨勢圖(2011-2019年)
捷克轉(zhuǎn)型后的政黨格局比較穩(wěn)定,形成公民民主黨(ODS)、社會民主黨( C SSD)、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chǎn)黨(KS C M)以及基督教民主聯(lián)盟 (ΚDU-CSL) 四足鼎立的局面,而且每個政黨在政治光譜上的位置相對清晰。然而,自2010年選舉以來,傳統(tǒng)政黨的地位受到來自中右翼新興政黨“TOP 09”以及民粹主義政黨“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海盜黨(Pirati)(71)的挑戰(zhàn),支持率不斷走低,對選民吸引力逐漸下降。(72)在2017年的議會選舉中,“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獲得200個議會席位中的78席,獲得組閣權;海盜黨贏得22席,公民民主黨僅獲得25席,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chǎn)黨、社會民主黨只有15席。捷克各政黨支持率較為直觀地反映了不同學歷和職業(yè)的選民的群體偏好。圖4顯示,非體力勞動者和學歷較高的人群傾向于支持海盜黨、“TOP 09”和公民民主黨;體力勞動者、待業(yè)者以及受教育程度相對低的人群傾向于支持政治立場更極端、更具有民粹主義色彩的“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chǎn)黨以及自由和直接民主運動(SPD)。(73)總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義政黨并不具備一個具有共同意識形態(tài)指向的“階級”或者“階層”作為支持群體,團結在它們周圍的“人民”只是一些社會地位、職業(yè)和教育程度等類似的單個人。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民粹主義政黨沒有明確的政治動員指向,也不意味著支持民粹主義的民眾是一幫“烏合之眾”——他們基于相似的社會地位、職業(yè)和教育程度選擇了支持民粹主義政黨的議題。在社會轉(zhuǎn)型已經(jīng)完成的背景下,民粹主義政黨雖然對轉(zhuǎn)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表示不滿,卻不反對既有的社會體制。它們不像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政黨那樣追求取代資本主義制度,致力于所有制變革,而是巧妙地把經(jīng)濟問題轉(zhuǎn)向民生領域,包裝成是為了解決“我們”和“他者”的矛盾。無論是社會福利政策,還是反對外國資本、本國大企業(yè)家,都是如此。一切都是以“人民”之名進行,而不是某個階級或者階層。
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義政黨的案例至少提供了一個切實的證據(jù):民粹主義政黨的興起不僅僅是認同問題,因而不能忽略“認同”背后的經(jīng)濟因素。正如捷克和匈牙利案例所表明的,部分中下層由社會民主黨的支持者轉(zhuǎn)變?yōu)槊翊庵髁x政黨的支持者,但是無法確定他們選舉行為的轉(zhuǎn)向只是因為宗教認同或者民族認同。實際上,正是通過認同政治和利益政治的雙建構,民粹主義政黨強化了底層民眾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認同,把草根的政治參與轉(zhuǎn)換為它的認同基礎。甚至可以說,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的民粹主義力量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說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轉(zhuǎn)型與全球化(歐洲一體化)的雙進程加重了民眾對經(jīng)濟情況的不滿與擔憂。(76)社會轉(zhuǎn)型與全球化(歐洲一體化)帶來了地區(qū)差距的對比和落差感。從人均GDP來看,匈牙利、波蘭等國在入盟后與法國、德國以及歐盟人均GDP的波動方向一致,表明經(jīng)濟愈發(fā)受到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但并沒有呈現(xiàn)出差距縮小的趨勢(見圖5)。2006-2010年世界銀行在歐盟的民調(diào)顯示,匈牙利是成員國中生活滿意度最低的國家之一,72%的匈牙利人認為自己經(jīng)濟方面的處境還不如社會主義時期。(77)一旦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收益”減弱,不能抵消再分配、安全保障等政治和社會代價,普通人對全球化及其“始作俑者”——政治和經(jīng)濟精英的“反擊”就以民粹主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78)正如捷克學者哈夫利克(Vlastimil Havlík)等人的評論在中東歐國家具有普遍意義:民眾的不滿早已埋下。經(jīng)濟危機作為催化劑,導致了民眾對傳統(tǒng)政黨及其“政治正確”的抨擊日益白熱化。(79)可以說,在民粹主義政黨的語境下,利益政治的訴求或是與認同政治的話語同時出現(xiàn),或是被巧妙地隱藏在“認同政治”之下,沒有一個民粹主義政黨宣稱完全無視利益政治,而只是尋求民族或者宗教 “認同”,執(zhí)政的民粹主義政黨更是把利益政治作為長期執(zhí)政的必備選項。民粹主義政黨清楚地認識到,能夠被其“認同”口號動員起來的并不是整個民族或所有的基督徒(東正教徒),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中下層收入者,大城市的中上層并“不買賬”。換而言之,民粹主義政黨語境下的認同是有相對明確的指向性的,它只是讓利益政治的表達方式更加含蓄和隱晦,而不再是赤裸裸的單一議題。正如有學者分析“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時指出的,民眾支持它并不是因為其提出的某個具體使命或價值宗旨,而是出于對于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迫切渴望。這側面印證了民眾對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并不全然來自認同感的構建,還出于現(xiàn)實的利益訴求。(80)
本文編號:2909965
【文章來源】:歐洲研究. 2020年04期 第50-70+6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22 頁
【部分圖文】:
波蘭各地區(qū)政黨支持率變化趨勢圖(2011-2019年)
捷克轉(zhuǎn)型后的政黨格局比較穩(wěn)定,形成公民民主黨(ODS)、社會民主黨( C SSD)、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chǎn)黨(KS C M)以及基督教民主聯(lián)盟 (ΚDU-CSL) 四足鼎立的局面,而且每個政黨在政治光譜上的位置相對清晰。然而,自2010年選舉以來,傳統(tǒng)政黨的地位受到來自中右翼新興政黨“TOP 09”以及民粹主義政黨“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海盜黨(Pirati)(71)的挑戰(zhàn),支持率不斷走低,對選民吸引力逐漸下降。(72)在2017年的議會選舉中,“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獲得200個議會席位中的78席,獲得組閣權;海盜黨贏得22席,公民民主黨僅獲得25席,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chǎn)黨、社會民主黨只有15席。捷克各政黨支持率較為直觀地反映了不同學歷和職業(yè)的選民的群體偏好。圖4顯示,非體力勞動者和學歷較高的人群傾向于支持海盜黨、“TOP 09”和公民民主黨;體力勞動者、待業(yè)者以及受教育程度相對低的人群傾向于支持政治立場更極端、更具有民粹主義色彩的“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chǎn)黨以及自由和直接民主運動(SPD)。(73)總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義政黨并不具備一個具有共同意識形態(tài)指向的“階級”或者“階層”作為支持群體,團結在它們周圍的“人民”只是一些社會地位、職業(yè)和教育程度等類似的單個人。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民粹主義政黨沒有明確的政治動員指向,也不意味著支持民粹主義的民眾是一幫“烏合之眾”——他們基于相似的社會地位、職業(yè)和教育程度選擇了支持民粹主義政黨的議題。在社會轉(zhuǎn)型已經(jīng)完成的背景下,民粹主義政黨雖然對轉(zhuǎn)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表示不滿,卻不反對既有的社會體制。它們不像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政黨那樣追求取代資本主義制度,致力于所有制變革,而是巧妙地把經(jīng)濟問題轉(zhuǎn)向民生領域,包裝成是為了解決“我們”和“他者”的矛盾。無論是社會福利政策,還是反對外國資本、本國大企業(yè)家,都是如此。一切都是以“人民”之名進行,而不是某個階級或者階層。
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義政黨的案例至少提供了一個切實的證據(jù):民粹主義政黨的興起不僅僅是認同問題,因而不能忽略“認同”背后的經(jīng)濟因素。正如捷克和匈牙利案例所表明的,部分中下層由社會民主黨的支持者轉(zhuǎn)變?yōu)槊翊庵髁x政黨的支持者,但是無法確定他們選舉行為的轉(zhuǎn)向只是因為宗教認同或者民族認同。實際上,正是通過認同政治和利益政治的雙建構,民粹主義政黨強化了底層民眾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認同,把草根的政治參與轉(zhuǎn)換為它的認同基礎。甚至可以說,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的民粹主義力量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說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轉(zhuǎn)型與全球化(歐洲一體化)的雙進程加重了民眾對經(jīng)濟情況的不滿與擔憂。(76)社會轉(zhuǎn)型與全球化(歐洲一體化)帶來了地區(qū)差距的對比和落差感。從人均GDP來看,匈牙利、波蘭等國在入盟后與法國、德國以及歐盟人均GDP的波動方向一致,表明經(jīng)濟愈發(fā)受到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但并沒有呈現(xiàn)出差距縮小的趨勢(見圖5)。2006-2010年世界銀行在歐盟的民調(diào)顯示,匈牙利是成員國中生活滿意度最低的國家之一,72%的匈牙利人認為自己經(jīng)濟方面的處境還不如社會主義時期。(77)一旦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收益”減弱,不能抵消再分配、安全保障等政治和社會代價,普通人對全球化及其“始作俑者”——政治和經(jīng)濟精英的“反擊”就以民粹主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78)正如捷克學者哈夫利克(Vlastimil Havlík)等人的評論在中東歐國家具有普遍意義:民眾的不滿早已埋下。經(jīng)濟危機作為催化劑,導致了民眾對傳統(tǒng)政黨及其“政治正確”的抨擊日益白熱化。(79)可以說,在民粹主義政黨的語境下,利益政治的訴求或是與認同政治的話語同時出現(xiàn),或是被巧妙地隱藏在“認同政治”之下,沒有一個民粹主義政黨宣稱完全無視利益政治,而只是尋求民族或者宗教 “認同”,執(zhí)政的民粹主義政黨更是把利益政治作為長期執(zhí)政的必備選項。民粹主義政黨清楚地認識到,能夠被其“認同”口號動員起來的并不是整個民族或所有的基督徒(東正教徒),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中下層收入者,大城市的中上層并“不買賬”。換而言之,民粹主義政黨語境下的認同是有相對明確的指向性的,它只是讓利益政治的表達方式更加含蓄和隱晦,而不再是赤裸裸的單一議題。正如有學者分析“不滿意公民行動2011”時指出的,民眾支持它并不是因為其提出的某個具體使命或價值宗旨,而是出于對于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迫切渴望。這側面印證了民眾對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并不全然來自認同感的構建,還出于現(xiàn)實的利益訴求。(80)
本文編號:29099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099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