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對童工運動研究(1912-1938年)
發(fā)布時間:2020-05-31 14:44
【摘要】:本文對1912年-1938年美國反對童工運動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研究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背景的分析上。經(jīng)濟條件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技術(shù)上的變革,本文討論了技術(shù)與反對童工運動的復雜關(guān)系,而不是傳統(tǒng)地認為技術(shù)單向地有利于反對童工運動,或者單向地不利于反對童工運動。政治條件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市政機制的變革與完善,政府公信力、確定力讓公共政策能夠更徹底地貫徹實施。文化意識的轉(zhuǎn)變,公眾對兒童、童工觀念的變化是本文分析的重點內(nèi)容。 美國反對童工運動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是依據(jù)社會力量不同類型,從多方面來理清對反對童工運動的影響。本文分別從雇主、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改革家、政府組織闡述與反對童工運動的關(guān)系。社會力量和聯(lián)邦政府在美國反對童工運動都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其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重點解釋了社會力量在解決童工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既不是社會傳統(tǒng)認可的一面倒的支持,也不是單純地僅僅因為道德倫理的關(guān)系而反對。 從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在1912年-1938年美國反對童工運動問題得到不少啟示。首先,應該尊重國家國情,尊重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但也應該不失時機地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時代的變化。其次,政府形象、公信力、決策力的提升是有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再次,公共政策的提出是建立多方面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事實之上,有利于解決公眾的切身問題。第四,市政機制改革和完善有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最后,公眾意志對政府政策的影響是復雜的,,應該以政府之力進行合理導向。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712.52
本文編號:2690015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712.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尹明明;;美國內(nèi)戰(zhàn)前的童工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梁茂信;1860~1920年外來移民對美國城市化的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1997年05期
3 尹明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美國童工勞動述評[J];歷史教學;2001年04期
4 劉麗華;美國進步運動時期棉紡織業(yè)中的童工問題透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尹明明,劉長飛;20世紀初期美國的童工立法[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尹明明;;羅伯特·歐文與童工問題[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本文編號:26900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900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