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憲政文化的萌生與社會政治轉型的相關性研究(1840-1949)
發(fā)布時間:2020-05-06 13:29
【摘要】:18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化進程主要包括經濟上的轉變和政治上的轉變。與西方國家甚至與日俄等國的近代化相比,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轉型顯得遲緩且困難重重,遭受的災難也持久深重。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與掠奪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近代中國的自身構造與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視。在全球化視野下,以憲政與富強、救亡之間的關系為主線,始終把憲政文化的進展與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轉型相聯(lián)系,并找出各個分期的理論高度,進而探求憲政文化進展與社會政治轉型之間的互動關系,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是本文選題的背景和學術價值。 本文在結構上分為七個部分。緒論部分交待了選題緣由,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并簡要評析,研究方法、思路,創(chuàng)新之處與不足,列出了文章的結構和主要觀點。第二章從詞源上分析憲政一詞的含義和演變,分析歸納了三種代表性的憲政觀,從而提出了一種文化視閾下的憲政觀;進一步分析了憲政的基本特征,落腳到近代以來中國語境下的憲政期盼。第三章從文化論及憲政文化的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功能;主要分析憲政文化的生成因素和生長邏輯。第四章分析了憲政文化孕育與謀求改良為主題的社會政治轉型階段(1840-1898)。鴉片戰(zhàn)爭到戊戌政變?yōu)榻袊鴳椪幕脑杏?也是近代中國政治轉型的開端。第五章分析了憲政文化萌芽與走向共和為主題的社會政治轉型階段(1898-1919)。戊戌政變失敗,標志以改良圖謀富強的愿望和道路被扼殺,但畢竟憲政因子逐步普及,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建立,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轉型。第六章分析了憲政文化的初步生成與以民主建國為主題的社會政治轉型階段(1919-1949)。經過國共兩黨為主要力量的政治抗衡,憲政文化在反復中初步生成,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憲政文化初步生成,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實現(xiàn)了政治轉型。作為本文的理論總結部分,第七章從憲政文化生長和社會政治轉型的兩個方向上總結出二者之間的關系。 本文的主要觀點和結論包括: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主要是經濟和政治轉型;政治轉型道路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特殊發(fā)展道路;憲政文化的初步生成需要長久的歷史進化,這一過程伴隨著憲政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和傳統(tǒng)政治結構的沖突。政治轉型不同階段與憲政文化生長階段相對應。史論結合,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憲政文化與社會政治轉型相伴而生、相輔相成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 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 一是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從憲政以及憲政文化的角度來觀照這一問題,從視角上是一種創(chuàng)新,也是一個挑戰(zhàn)。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從憲政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近代社會轉型的成果還沒有見到。從經濟變遷,從政治制度演變,從人的主體性等多角度來探視社會轉型的成果已經比較多在研究中涉及到中西方憲政文化生長的比較,在觀念的對照下對當代中國憲政文化的語義、功能、憲政文化發(fā)展的制約性因素及建設路徑進行一些具體研究,在當前的中國憲法學理論、比較憲法學、政治文化學等領域研究中有一定的開拓性。 二是在研究內容上,把憲政文化的孕育、萌芽和初步生成與近代政治轉型的三個時期之間尋求到了一種對應關系,這在學術界尚屬首次。具體地,憲政文化孕育與謀求改良為主題的政治轉型期(1840-1898)相對應;憲政文化萌芽與走向共和為主題的政治轉型期(1898-1919)相對應;憲政文化的初步生成與以民主建國為主題的政治轉型期(1919-1949)相對應。 三是通過對近代中國憲政文化的生長和政治轉型歷程的透視,總結出憲政文化與社會政治轉型相伴而生、相輔相成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這是本文在憲法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 從憲政文化對政治轉型的影響分析認為憲政文化是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轉型的深層動因;憲政文化牽引和促成了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轉型;從社會生活方式、政治制度設計、民眾心態(tài)、領袖心理等方面憲政文化預示和引導了近代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從政治轉型對憲政文化的影響分析認為政治轉型需要憲政文化提供合法性證明,并不斷豐富憲政文化的內涵。社會組織是政治轉型和憲政文化生成的橋梁。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對于憲政文化基本理論研究欠系統(tǒng)。在社會政治轉型中對于社會組織的歷史史實把握不夠,功能描述也不夠充分。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621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6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懷東,張茂澤;評維新派的“民權”說——兼析西方“人權”理論在近代中國的命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張文顯,信春鷹;民主+憲政=理想的政制——比較憲政國際討論會熱點述評[J];比較法研究;1990年01期
3 郭道暉;;憲政簡論[J];法學雜志;1993年05期
4 李琦;孫中山對西方近代憲政文化之揚棄[J];法學評論;1994年03期
5 范忠信;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法理學的主題和特征[J];法學評論;2001年04期
6 徐雅玲;憲政、憲政文化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桑保軍;;中國法文化四階段分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劉琳t,
本文編號:26513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513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