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禮俗批判之理性思辨
本文關鍵詞:新文學禮俗批判之理性思辨 出處:《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禮俗批判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文學現(xiàn)象。在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潮影響下,啟蒙精英對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以及諸多生活習俗,積極進行價值重估,力圖破舊立新推進現(xiàn)代文明進程。為此新文學作家描寫大量受禮俗禁錮的庸眾,以及大膽沖破藩籬的新青年形象,把批判禮俗當成"個性解放"的必經之途與接受"現(xiàn)代意識"的重要標志。但事實證明:用惡俗做論據(jù)去批判禮俗,這是啟蒙精英誤讀禮俗的生動表現(xiàn),也使大量新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深刻的內在矛盾。
[Abstract]:The criticism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is a very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ew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thoughts, the enlightenment elite has a great de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ife customs to Chinese tradition. In order to break the old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writers of the new literature describe a large number of mediocre people imprisoned by etiquette and custom, as well as the image of the new youth who boldly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To regard the criticism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as the necessary path of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to accept "modern consciousness" as an important symbol, but facts have proved that it is a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elite to misread etiquette and custom by using evil customs as arguments to criticize etiquette and custom. Also make a large number of new literature presents a profound internal contradiction.
【作者單位】: 肇慶學院文學院;
【基金】: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中國現(xiàn)代文學禮教批判的敘事策略與偏差研究”(項目號:GD16CZW0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6.09
【正文快照】: 早在新文學發(fā)軔期,陳獨秀就猛烈批判文化保守派把“舊思想、道德、教育、禮俗等”當成“國粹”來繼承的論調,都是“禍國殃民亡國滅種之談”(1)。所以陳獨秀決意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團結同路人,宣傳“民主”與“科學”救國思想,堅決“反對孔教”,破壞“禮法”與“貞節(jié)”,廢除“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路陽;;亂花漸欲迷人眼——拍場上的新文學書[J];博覽群書;2009年11期
2 常麗潔;;早期新文學作家舊體詩寫作現(xiàn)象研究[J];世界文學評論;2010年02期
3 賀仲明;;如何重估百年新文學的成就[J];西江月;2010年14期
4 宋光成;周芳蕓;;地靈人杰 群星璀燦——四川新文學作家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5 成梅;論新文學作家的變革意識[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范伯群;論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互補關系[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01期
7 羅偉文;;《苦悶的象征》與中國新文學作家的創(chuàng)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肖百容;;新文學與民族死亡文化的重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龍長吟;;新文學作家筆下的和諧文化理念[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7年06期
10 賀仲明;;新文學與農民:和諧與錯位——對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的檢討[J];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遼;;瞿秋白的文藝現(xiàn)代化、大眾化的理論及其實踐意義[A];瞿秋白百周年紀念-全國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譚桂林;;抗戰(zhàn)時期新文學作家與大后方的佛教期刊[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秦方奇;;地域人文傳統(tǒng)與伏牛山文化圈新文學作家的誕生——以姚雪垠為例(提綱)[A];紀念姚雪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新文學學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嚴家炎;;“五四”新體白話的起源、特征及其評價[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重新審視新文學的起源[N];解放日報;2007年
2 馬斗全;也談治古典文學與新文學之難易[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王嘉良 浙江師范大學文學院;地域人文傳統(tǒng)與浙江新文學作家群[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劉靜;在新加坡“品味經典、感受大師”[N];中國文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薇;新文學圖像藝術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王木青;分歧與尺度[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關珊;國立青島/山東大學文學教育與新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
2 沈湘一;新文學中的戲曲優(yōu)伶形象論[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賽男;休閑的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性的休閑[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朱文清;倚天仗劍何處去[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許靜波;職業(yè)轉型中的近代上海前期“洋場才子”[D];蘇州大學;2007年
6 趙一妲;戰(zhàn)爭記憶與新文學抗戰(zhàn)小說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7 李繼玲;悲劇·人生·世俗·語式[D];鄭州大學;2003年
8 荊華;新文學偵探小說(1914-1949)敘事模式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398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3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