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交通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關鍵詞:甘肅省交通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分析 出處:《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交通碳排放 能源消費 因素分解 政策建議 甘肅省
【摘要】: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不斷累積。氣候變化問題目前已不僅僅是科學問題,而上升為全球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2007年中國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交通運輸業(yè)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產業(yè),是國民經濟其他產業(yè)部門正常運轉的前提,也是現(xiàn)代化大生產的先決條件。近年來,甘肅省交通運輸業(yè)快速發(fā)展,基礎設施規(guī)模不斷擴大,網絡布局結構不斷完善,多種交通運輸不斷發(fā)展,綜合交通體系初具規(guī)模,但是甘肅省交通運輸業(yè)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卻不斷增長,交通運輸業(yè)面臨的形式十分嚴峻。如何在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的同時,實現(xiàn)交通運輸業(yè)的低碳化是甘肅省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梳理和研究了國內外分解分析碳排放體系和方法,對2000-2012年甘肅省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能源消費量和相關能源碳排放等要素進行了測算與分析,運用LMDI分解模型對影響甘肅交通碳排放的各因素進行了分解分析,為甘肅省構建低碳交通體系提供基礎理論支持。通過研究表明:(1)2000年以來,甘肅省交通運輸業(yè)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鐵路、公路、航空運輸?shù)木路里程明顯增長,客運量、貨運量、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大幅度升高。但由于甘肅省地域遼闊,交通需求面積大,因此在現(xiàn)實中面臨著交通運輸線路密度低,運力不足等問題,交通運輸明顯不能滿足現(xiàn)有經濟和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求。2000-2012年,甘肅省交通運輸能源消費上升速度快,其中石油類消費品占據(jù)66%的比例,交通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2)2000年-2012年,甘肅省交通運輸能源碳排放總量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160.05萬噸碳增長到291.25萬噸碳,研究期間增長了82%,其中石油類消費品的碳排放是主要組成部分,石油類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08.92萬噸碳增長到2012年的175.87萬噸碳,年均增長率為4.2%。從整體來看,人均交通運輸能源碳排放量在12年間呈現(xiàn)出增長的趨勢,但在2004年之前起伏較大,之后變化平緩。碳排放強度整體呈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2.72噸碳/萬元下降到2012年的0.92噸碳/萬元,下降幅度達到66.2%。通過2008年全球交通運輸業(yè)碳排放強度及國內平均交通碳排放強度比較看出,甘肅省08年交通碳排放量略高全國平均水平,凸顯出甘肅省交通運輸業(yè)能源利用結構問題以及能耗效率低的問題。(3)本文以2000年作為基準年,運用LMDI模型,對甘肅省交通運輸業(yè)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變化進行了因素分解分析。通過分析表明:①甘肅省交通碳排放強度總體為下降趨勢,其中能源強度的下降起到主要作用。2008年以前,能源結構的變化對甘肅交通碳排放強度下降的貢獻幾乎沒有。從08年之后,能源結構的變化對交通碳排放強度下降有了微弱的貢獻,但能源結構效應對交通碳排放強度的影響仍舊很低。②2000-2012年,甘肅省交通碳排放總量呈上升趨勢。其中能源結構效應、經濟產出效應和人口規(guī)模效應起到促進的作用,表現(xiàn)為正效應。其中,經濟產出效應的貢獻最大;能源強度效應則一直表現(xiàn)為負效應,對碳排放增加起抑制作用。(4)基于研究結果,在借鑒國內外交通碳減排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甘肅省交通碳減排的政策建議,以期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政策理論支持。具體包括:①政策層面:調整產業(yè)結構,為低碳交通發(fā)展提供產業(yè)基礎;優(yōu)化能源結構,促進低碳交通發(fā)展;優(yōu)化交通運輸結構,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合理引導居民低碳消費。②技術層面:提高交通運輸能源品質;發(fā)展新能源交通運輸工具;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③制度層面:強化用車I/M制度;提高車輛能效及碳排放市場準入門檻;推動車輛淘汰更新機制。
[Abstract]: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the greenhouse gases gener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atmosphere .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is not only a scientific problem , but also a global political ,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 . ( 2 ) In 2000 - 2012 ,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of transportation energy in Gansu provinc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 from 165,000 tons of carbon in 2000 to 291.25 million tons of carbon , the research period increased by 82 % . ( 4 )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reducing traffic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Gansu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policy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X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敏;張衛(wèi)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9年08期
2 萊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國向大規(guī)模降低碳排放邁進:兩年下降9%[J];世界環(huán)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張秀梅;李升峰;黃賢金;李穎;;江蘇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應及時空格局分析[J];資源科學;2010年04期
6 ;法國政府宣布擱置碳排放稅計劃[J];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張超;;碳排放、家庭與城市發(fā)展[J];產經評論;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確看待中國碳排放增加[J];中國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歐盟將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標[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初枝;黃賢金;;區(qū)域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差異比較研究——以江蘇省為例[A];第二屆全國循環(huán)經濟與生態(tài)工業(yè)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生態(tài)經濟學會工業(yè)生態(tài)經濟與技術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劉紅光;劉衛(wèi)東;;貿易對中國產業(yè)能源活動碳排放的影響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劉慶;雷莉萍;侯姍姍;;中國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區(qū)域性特征發(fā)展分析[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劉晶茹;;中國八大區(qū)域間碳排放轉移研究[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5 王寧;;煤炭行業(yè)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7分會場-實現(xiàn)“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途徑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黃賢金;;江蘇省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區(qū)域差異比較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黃賢金;胡初枝;;區(qū)域產業(yè)結構變化的碳排放效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黃蕊;王錚;劉慧雅;劉曉;翟石艷;馬曉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趨勢研究[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揚;張曉明;周茂松;曾棟鴻;;城市居住社區(qū)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評估模型研究——以廣州市為例[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吳婕;肖榮波;江海燕;艾勇軍;;廣州居住社區(qū)碳排放評估方法與評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杜華斌;今年下半年將開征碳排放稅[N];科技日報;2008年
2 記者 李學梅;法擱置碳排放稅計劃[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3 國網能源研究院博士 陳武 國網能源研究院碩士 常燕;中國碳排放符合世界經濟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N];中國電力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任佳;尋求碳排放計算新方法[N];中國建設報;2013年
5 記者 雷新;2011年中國碳排放占到世界總量的24%[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6 暨南大學教授 孫東川;是碳排放,還是碳消費?[N];光明日報;2013年
7 公管學院;齊曄、何建坤等與美英科學家辨析中國碳排放之謎[N];新清華;2013年
8 本報實習記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權指標交易開放在即[N];中國證券報;2013年
9 李榮;上海出臺碳排放管理辦法[N];中國能源報;2013年
10 記者 楊汛;碳排放罰款“第一單”兩周內下發(fā)[N];北京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秋賢;基于3E模型的中國碳排放地域差異及碳排放空間計算研究[D];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2015年
2 黃杰;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3 李炎亭;甘肅產業(yè)結構變動的碳排放效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4 錢明霞;產業(yè)部門關聯(lián)碳排放及責任的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15年
5 魯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應鏈決策及協(xié)調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張爾俊;碳排放約束條件下中國經濟增長路徑統(tǒng)計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邁德);馬爾代夫經濟發(fā)展與二氧化碳排放因果關系研究[D];上海大學;2015年
8 盧祖丹;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及制度變遷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9 汪臻;中國居民消費碳排放的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10 劉紅琴;中國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農業(yè)區(qū)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評估[D];蘭州大學;2010年
2 肖翔;江蘇城市15年來碳排放時空變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牛曉婧;甘肅省碳排放特征及行業(yè)碳排放強度貢獻率分析[D];蘭州大學;2012年
4 趙明;城市化對上海市碳排放的影響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5 何偉;城市化發(fā)展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6 劉競;河北省區(qū)域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國碳排放制度下的企業(yè)碳會計核算體系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8 吳梅;江蘇省碳排放驅動因素的動態(tài)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9 劉柏利;碳排放視角下的綠色住宅項目成本效益評價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5年
10 柯曉蕾;民法視野下的碳排放權研究[D];海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010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0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