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社會黃老思想興衰的政治經濟視角分析
本文關鍵詞:西漢社會黃老思想興衰的政治經濟視角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 15 卷第 6 期 2009 年 12 月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Vol.15 No6 Dec 2009
西漢社會黃老思想興衰的政治經濟視角分析
朱義明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070)
摘要:黃老思想
盛于西漢之初,但很快又在漢武帝時期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歸于消沉,并在此后近二 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期間基本上沒有再現(xiàn)西漢初年之輝煌。黃老思想淡出西漢社會政治舞臺的深層次原因,是與中國 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封閉的農業(yè)經濟社會的特性密切相關的,具有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存在著許多源自于黃老思 想本源的難以調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與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模式所尋求的政治與經濟解決途徑有著很大的分 歧與距離,正是因為這些根本性的原因注定了黃老道家作為一種統(tǒng)治思想的暫時性和階段性。 關鍵詞:西漢社會;黃老思想;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農業(yè)經濟 中圖分類號:F0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09)06?0790?05
黃老思想盛于西漢之初,但很快又在漢武帝時期 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歸于消沉,并在此后 的近二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期間基本上沒有再現(xiàn)西漢初年 之輝煌。黃老思想何以在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歷史上 只是曇花一現(xiàn)?造成黃老思想階段性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 因是什么?難道僅僅是因為漢武帝個人的思想偏好而 導致沒落嗎?在此,我們擬從政治經濟的視角來進行 系統(tǒng)的梳理和剖析,試圖來解答這些句題。
作為國家的政治思想的基礎,主要原因大致有如下幾 個方面: (一) “休養(yǎng)生息”成為社會頭等政治問題 在先后經歷了春秋戰(zhàn)國、秦王朝苛政以及西漢代 秦的連年戰(zhàn)爭之后,整個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勞 動階層迫切需要休養(yǎng)生息, “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 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 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 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
[1](489)
一、西漢初期黃老思想成為 統(tǒng)治思想的原因
秦王朝嚴刑峻法以及之后的迅速覆滅,引起了漢 朝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西漢王朝建立后,漢高祖劉邦 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以何種學說作為西漢政權的統(tǒng) 治思想?對于這一問題應該說劉邦在一開始并沒有明 確的認識。于是同樣缺乏對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統(tǒng)治 經驗的漢王朝則采取開放的政策, “求亡書于天下” , 禮聘秦博士和鄒魯儒生等學者,以探討一種適合大一 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統(tǒng)治的思想理論,這反映了漢初統(tǒng)治 集團在選擇、確定新的統(tǒng)治思想方面,進行積極摸索 的實際情況。同時也反映了當面對一個全新的社會經 濟與政治情況,,對于統(tǒng)治階級也好,對于各政治思想 流派也好, 都還缺乏充分的準備與深刻地認知。 不過, 現(xiàn)實政治最終要選擇一種政治思想或者意識形態(tài)作為 其治國的理論依據(jù),西漢初年之所以選擇了黃老道家
,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經濟確實已經到了極端凋
敝的狀況。如何恢復生產、發(fā)展經濟,使社會盡快從 戰(zhàn)亂的影響中走出來,是剛剛誕生的西漢政權必須要 解決的頭等政治問題,而黃老道家的“清靜無為”的 政治理論很好地契合了西漢初年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同 時,漢初政治無力和民不聊生的慘淡局面,使社會又 退回到了那種不同領域未加分化的原生性形態(tài)之中, 這便為主張“清靜無為”思想的黃老之學提供了最大 的生存空間。這種功能混溶、領域不分的原生性社會 形態(tài),既是黃老之學存在的根基,亦是黃老之學所要 達到的最高理想社會, 《老子》 即 中所描述的那種 “小 國寡民”的社會理想[2]。從效果上來看,從漢高祖到 竇太后參政的漢武帝初年,一直把“無為而治”的黃 老思想作為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jù), 采取了 “約法有禁, 輕 田 租, 什五 而 稅一 ,量 力 祿, 度官 用 ,以 賦于 民”[1](489)等一系列與民休息、強本節(jié)用的政策,為生 產勞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文
收稿日期:2009?08?11 作者簡介:朱義明(1975-),男,湖南邵陽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史,經濟哲學.
第6期
朱義明:西漢社會黃老思想興衰的政治經濟視角分析
791
景之治”的社會繁榮, 《史記》記載“漢興七十余年之 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 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 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 不可食”
[3](841)
地將自然無為之道與治世之道通過“法”結合起來, 此后《呂氏春秋》《新語》等著作在吸收了儒、陰陽、 、 墨、名、法諸家思想的長處進一步把黃老思想進行了 世俗化的發(fā)展與豐富,最終到《淮南子》將黃老思想 集大成。應該說,原始的道家思想通過發(fā)展與演進而 來的黃老思想是其能夠成為適應西漢初期社會現(xiàn)實政 治的重要因素。金春峰先生在其的《漢代思想史》中 這樣描述道: “歷史的經驗表明, 法家思想仍然是這段 時期適合社會需要的政治指導思想。儒家式的崇尚仁 恩,宗法情誼,婦人心腸,不僅不適合于戰(zhàn)爭時期的 形勢,也不適合戰(zhàn)后建立社會秩序,奠定統(tǒng)治基礎, 削平反抗的尖銳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的需要。因此 漢代統(tǒng)治者采用外具寬容、清凈而內行嚴厲法治的黃 老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是很自然的。 [5] ”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多種原因 的綜合作用,最為重要的是黃老思想在西漢初年這一 特定的歷史時期契合了西漢政府集團“休養(yǎng)生息”這 一首要的政治目的,從而成為西漢政府集團的統(tǒng)治思 想。然而,當“休養(yǎng)生息” 、恢復社會經濟的政治目的 逐步達到,以黃老思想為指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所帶 來的負面作用也日益顯現(xiàn)。
,歷史史實上的西漢文景之時是否真的
如司馬遷所說無法考證,多少存在著溢美之詞,但可 以肯定的是整個西漢社會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恢復,社 會經濟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黃 老思想對于解決西漢早期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 題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 核心統(tǒng)治團隊多好黃老之學 劉邦的主要謀臣之一陳平就好黃老之學, 《漢 書·陳平傳》中記載“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治黃 帝、老子之術” ,而陳平自己則說“我多陰謀,是道家
[3](841) 之所禁” 。 漢初的重要思想家陸賈也在 《新語· 無
為》中說到“夫道莫大于無為……昔虞舜治天下,彈 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 無憂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制作禮樂,郊天地,望 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內奉供來臻, 越裳之君重澤來朝。故無為也乃無不為也”
[4](11)
。此
外,張良、曹參也都崇尚黃老之學,即便是蕭何在天 下平定后也趨向 “清靜無為” 由于這些朝廷重臣都好 。 黃老之學, 則這一思想必然會影響到作為皇帝的劉邦, 應該說在當時來說黃老思想已經被統(tǒng)治階層的核心團 隊所接受。馬上得天下的劉邦建國后接受了具有黃老 思想的陸賈的建議,實施了治國方略,在陸賈《新語》 中貫穿了很多黃老思想的治國理念,其中比較有代表 性的是《無為》篇,王利器先生評價為“大倡清靜無 為之治。其精義所在,就是要求:人君在上而無為, 百官在下而有為,……垂拱無為而天下治矣”
[4](11)
二、西漢推行黃老思想導致的 社會問題
西漢從漢高祖到武帝初年的大約七十年的時間, 基本上是以黃老思想作為政府集團的指導思想進行統(tǒng) 治的,一方面通過黃老思想的確使得“休養(yǎng)生息”的 政治目標基本得到實現(xiàn),但另一方面黃老思想的推行 也存在著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大致總結有如下幾個 方面。 (一) 百家爭鳴局面再起 自西漢推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以來,使得 先秦百家爭鳴的局面再度興起,不過這個時期的各種 思想都與現(xiàn)實政治緊密相關,陸賈、賈誼、淮南王劉 安等人的著作都是為解決現(xiàn)實政治問題而作,同時又 將各種思想兼容并蓄,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是與西漢推行 黃老無為政治有關,又與當時如何有效治理中央集權 大國的現(xiàn)實政治課題有關。但客觀地說,黃老無為而 治的政治理念無法對社會中產生的各種思想進行有效 的約束與控制,而多元的思想格局對于大一統(tǒng)中央集 權政府治理來說顯然是不利的,正如董仲舒所言“春 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 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 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
。
此外,也應該注意到漢高祖劉邦“不好儒”也應該起 到一定的影響, 《史記· 酈生陸賈傳》 有劉邦 “不好儒” 的記載: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 冠 , 溲溺 其中 , 與人 言, 常 大罵 ,未 可 以儒 生說 也。 [3](841) ” (三) 道家思想自身的發(fā)展演變 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朝興滅再到西漢建國,在這個中 國歷史的大震蕩時期,各種思想也都不斷地進行著自 我修正與兼容并蓄,源自于道家思想的黃老思想在繼 續(xù)堅持其理論本源的“道”的基礎上,逐漸拋離了某 些虛幻縹緲的理論元素,開始與現(xiàn)實政治結合,邁向 了世俗化的進程,黃老思想著重發(fā)展了原始道家中救 世治弊的思想理論,在注重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 從自然無為的天道中推演出治國救世之道。 其中 1973 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黃老學派的代表作《黃 老帛書》 ,這一著作中突出了“道生法”的思想,成功
792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15 卷
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1](489) 。 (二) 中央集權統(tǒng)治模式受到影響 由于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的是 “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的政策,就使得君主與臣下、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變得 日益尖銳,構成了對中央集權統(tǒng)治模式的嚴重威脅。 主要表現(xiàn)在: (1) 漢初丞相的權力很大。丞相有獨立的辦事機 構,總理中央行政事務,而且還有任免 400 石以下官 吏的權力, 對于 600 石到 2000 石高級官吏的任用, 丞 相也起著很大的作用。以至于漢武帝初年,丞相田吩 無視武帝的權威,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 [1](489) 。 (2) 諸侯王實力膨脹。漢初中央把相當部分的權 力授予各同姓和異姓諸侯王,當時的諸侯王不僅封地 大而且有較大的獨立性, 隨著政治、 經濟實力的增強, 諸侯王日益膨脹, “官制百官同制京師” 甚至 他們 , “不 用漢法” “自為法令,擬于天子” ,嚴重地影響到了中 央集權的統(tǒng)治以及至高無上的皇權,以至于出現(xiàn)了文 帝時期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景帝時期 的吳楚七國之亂,武帝時期的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 賜圖謀與中央分庭抗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在 一定程度上也是與漢初實行黃老無為而治政治思想有 關的消極后果。 (3) 地方郡縣以及豪強權力很大。西漢初年郡縣 的管理者在地方財政方面權力很大,郡守在財政方面 全權負責本郡的收入與支出, 有征收賦稅、 征發(fā)勞役、 調撥物質、考核縣令、進行手工業(yè)監(jiān)督等權力?な 幾乎重于當時的諸侯,在自己的郡中擁有相對獨立的 行政、財政權,中央對郡守的控制較松,這對中央直 接管理是不利的。同時,一些地方豪強實力也迅速增 強,并與當?shù)毓倮艄唇Y在一起, “武斷于鄉(xiāng)曲” 《漢 。 書·平準書》中記載“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 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 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物盛而 衰,固其變也”[3](841)。 (三) 豪強集團財富集中,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西漢社會在黃老思想“無為而治”的指導下,既 不控制鹽鐵等重要商業(yè)資源,也盡量不去影響社會的 生產流通,這樣就使得豪強集團的財富迅速增加,土 地兼并日益嚴重,例如西漢第一任丞相蕭何就強買民 田為子孫置業(yè),地方豪強也巧取豪奪兼并土地,使農 業(yè)家庭大量破產, 加劇了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史記· 《 貨 殖列傳》記載“若至力農畜,工虞商賈,為權利以成 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xiāng)里者,不可勝數(shù)” [3](841) 。 (四) 吏治敗壞 由于奉行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對吏治的管理也
受到“無為”的影響,致使吏治敗壞。漢初奉行“議 論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 [1](489),曹參為相時“見 人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3](841),在加之皇帝、丞相 奉行無為,不宜太多過問政事,致使各級官吏大多消 極茍安、瀆職怠工,官場上貪污受賄盛行, “張武等受 賄金錢” 漢文帝知道了也不予處罰, , 這樣就出現(xiàn)了賈 誼《新書·時變》中所說到的“廉吏釋官而歸為邑笑, 居官敢行奸而富為賢吏”[6](97)的怪現(xiàn)象。 《漢書·文帝 紀》中這樣記載“朕親率天下農,十年于今,而野不 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 加務。吾詔書數(shù)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 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可見當時官吏的執(zhí)行力是非 , 常有限的, 針對郡縣官吏不認真執(zhí)行其舉孝悌、 力田、 三老、廉吏之詔,文帝也直接提出過批評“今萬家之 縣云無應令, 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1](489)。 (五) 社會秩序混亂 黃老倡導無為,使得西漢社會秩序變得混亂,缺 乏制度與禮儀, 社會等級不清, 社會風氣也日漸敗壞。 賈誼在《新書·瑰瑋》中描述說“世以俗侈相耀,人 慕其所不如,悚迫于俗愿,其所未至,以相競高,而 上非有制度也。今雖刑余鬻妾下賤,衣服得過諸侯, 擬天子”[6](97),另在《新書·俗激》中又描述道“今 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儀,捐廉恥,日甚, 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6](97)。 (六) 匈奴擾邊問題 西漢王朝自建立以來就始終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 和侵犯, 一方面由于西漢初年的經濟與軍事力量有限, 再加之于諸侯王地方勢力的斗爭,無法調動大規(guī)模的 軍隊與之對抗;另一方面也由于黃老“無為而治”的 思想指導,漢初的各代皇帝基本都采取對匈奴的妥協(xié) 政策,用和親、開放關市和兩族首領結盟的方式來緩 和匈奴問題。而這種方式并不能改變匈奴貴族的掠奪 野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助長了匈奴更大的貪欲, 漢初的匈奴政策基本上都是在西漢政府委曲求全的條 件下進行的,使得西漢王朝統(tǒng)治者處于極端屈辱的地 位。雖然與匈奴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并非某個 意識形態(tài)可以解決,但是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指導方向,的確使得問題變得更加尖銳,匈奴的侵擾 也更為嚴重。
三、黃老思想最終失去統(tǒng)治思想地位 的深層次剖析
黃老思想作為西漢初年的統(tǒng)治思想,由盛而衰僅 僅七十余年的時間,可謂短暫。那么何以黃老之學就 如此地最終讓位于他學(儒學)而失去統(tǒng)治地位了呢? 學界有不少學者,往往簡單地將這一轉變歸結在:漢
第6期
朱義明:西漢社會黃老思想興衰的政治經濟視角分析
793
武帝時期,西漢已經強盛,武帝要變“無為政治”為 “有為政治” ,以抗擊匈奴。這個理由顯然是單薄的, 如果僅僅因為武帝的個性使然或者匈奴問題的原因而 改變國家統(tǒng)治思想,那么漢武帝百年之后黃老思想依 然無法復興就難以合理解釋了。當然,也有學者羅列 了漢初實施黃老政治所顯現(xiàn)出來的諸多弊端,歸結這 些弊端源自于 “黃老之學” 自身無法解決的理論問題, 并最終導致了黃老思想的衰落,應該說這一解釋原則 上是具有合理性的,但似乎仍沒有將問題詮釋清楚。 在筆者看來,黃老思想最終失去其統(tǒng)治思想地位是與 中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的封閉的農業(yè)經濟社會的特性密 切相關的,具有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具體說來, 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 無法平衡政府集團與豪強集團之間的不平 衡 在相對封閉的農業(yè)經濟的西漢社會中, 政府集團、 豪強集團和勞動階層是主要的社會利益集團,由于社 會財富流動的不均衡,以及通過土地兼并、鹽鐵資源 和權力對價等途徑,社會財富有向豪強集團流動的最 終特性,再加之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致使各利益集團之 間存在著相互的矛盾,而他們之間彼此的矛盾也就成 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并因此而帶來了諸多的不平衡。 作為政府集團來說, 在這樣一個社會政治經濟體系下, 其統(tǒng)治的最終政治目標就是為了盡可能地使社會相對 “平衡” ,而黃老思想在這樣一種平衡的政治需求下, 顯然表現(xiàn)出了其理論本身以及政治實踐中的明顯的不 足。黃老之學承老子之意,認為宇宙之本體為“道” , 《淮南子》 “夫道有形者皆生焉” 人為有形之體, 中有 , 亦即道之所在, “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則道得矣” ,欲 身之得,就要行“無為” ,這樣才能合于道德, “率性 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7],這些都說明黃老 之學秉承了道家以自然為本、 無為的思維源頭。 《黃 在 老帛書》這一標志性著作中突出了道生法的思想,而 這里所崇尚的法,它體現(xiàn)的是人類社會的根本規(guī)律和 普遍原則而不是某一政治力量的意志, “道生法” 的實 質是自然與社會的同構合一,是自然決定社會,因而 治理社會的最高原則就是因順自然之道。正是基于這 樣的黃老政治理念,西漢政府集團在建朝之后基本采 取放任社會經濟發(fā)展,盡可能地少干預、少管理的治 理方式,而在西漢農業(yè)經濟社會中土地兼并幾乎是社 會常態(tài),社會財富最終會大量流向豪強集團,反過來 又加速土地兼并,黃老的無為政治在根本上就是放任 農業(yè)社會的財富集中,放任豪強集團的迅速膨脹,這 樣就必然導致諸侯王、豪強集團的財富膨脹與西漢現(xiàn) 實存在的大量的土地兼并,并由此擠壓勞動階層的利 益,造成大量的流民,嚴重危害社會穩(wěn)定。事實上, 如果繼續(xù)按照黃老的無為政治理念行進,很快西漢社
會土地兼并就會達到難以容忍的程度,則必然會帶來 系統(tǒng)性的社會問題,乃至改朝換代,黃老思想非但不 能減緩這一社會財富向豪強集團的流動趨勢,反而有 助長這一趨勢的作用,很顯然這是黃老無為理論所表 現(xiàn)出來的明顯缺陷。 (二) 難以平衡政府集團和勞動階層的不平衡 既然黃老政治思想無法減緩社會財富流動的根本 趨勢,甚至有加速這一趨勢行進的可能,在一個經濟 總量相對有限的農業(yè)經濟社會中,就必然意味著勞動 階層遭受更大的剝削與侵害。西漢文帝時期,晁錯在 《論貴粟疏》中談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 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 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 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 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 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 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 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 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 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 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 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 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 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1](489) 。應該說,晁錯的這段文字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文 帝時期勞動階層的現(xiàn)狀,而且也將豪強集團與勞動階 層財富轉移關系充分地顯現(xiàn)了出來,在這樣一種情況 下,要求黃老統(tǒng)治思想在現(xiàn)實中平衡這樣的社會現(xiàn)狀 的確存在很大的困難。然而在精神層面的平衡我們發(fā) 現(xiàn),對于黃老之學來說也是缺乏的,黃老之學雖然以 道為本體,將仁義禮法結合在了一起,也倡導“仁義” 和 “道德”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了道家與百家之學的融合, , 但是其所闡述的“仁義”和“道德”決然不同于儒家 思想,黃老著作之一的《文子·上仁》中記載“古之 為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 行之,謂之禮義。此六者,國之剛維也。深行之,厚 得福;淺行之,薄得福;盡行之,天下服” ,基于西漢 建國的社會現(xiàn)實,在繼承《文子》對于仁義闡述的基 礎上,漢初黃老思想對于“仁義”的理解更傾向于行 仁義就是要實行無為政治。這種思想的指導方針顯然 也是消極的,勞動階層難以對現(xiàn)實狀況得到合理的解 釋,無法從根本上實現(xiàn)精神上的平衡,這樣就很容易 導致社會混亂與動蕩。 (三) 無法滿足中央集權統(tǒng)治模式的需要 自秦朝正式確立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模式之后, 漢承秦制,西漢帝國也在秦朝的基礎上建立了大一統(tǒng) 中央集權統(tǒng)治模式的國家,這一模式由于要求國家權
794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15 卷
力高度集中于皇權,就要求社會的制度、權力、思想、 秩序都要高度統(tǒng)一。 但是漢初以來奉行的 “無為而治” 的黃老思想顯然無法滿足這一統(tǒng)治模式的需求: (1) 思想本源上并不強調集權。黃老道家的思想 更強調主無為而臣有為,應該充分發(fā)揮臣的作用,認 為君主應該“尚寬舒以苞身,行中和以統(tǒng)遠”[4](11), 這在實際效果上削弱了中央的統(tǒng)治權威,客觀上造成 了丞相專權以及諸侯分立。 (2) 無法樹立至高無上的君權。君主專制的中央 集權統(tǒng)治模式,將權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是其發(fā)展的必 然結果,而黃老道家思想認為“君者也,外虛素服而 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 執(zhí)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 所以執(zhí)也”[8]。顯然,對于君主的這樣一個界定很難 成為君權至高無上的理論支點。 (3) 缺乏有效的政治手段和制度建構加強中央集 權。黃老道家是哲學思想和治國之術的直接結合,更 注重治國的思想理念,而缺乏制度的建構,因此在如 何采取具體的措施來維護中央和地方的一致性方面, 缺乏現(xiàn)實的政策措施。于是,黃老道家的治國理念對 于中央集權的發(fā)展是存在著不協(xié)調的,君主權威應該 建立在國家制度和國家結構的層面上,而不僅僅是停 留在治國理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上。 (四) 黃老思想缺乏文化建設,這對于社會政治文 明來說也是必須的 黃老思想作為西漢前期的官方哲學,其缺乏文化 建設的特質也在根本上影響了其于社會政治領域的進 一步發(fā)展的可能。我們知道,對于社會政治文明來說 必要的文化建設是其內在所必需的,也是維系社會秩 序與穩(wěn)定的有效手段。而黃老道家中“清靜無為”的
思想內核,使其的整個理論體系中并沒有系統(tǒng)化的文 化建設內容,或者說系統(tǒng)性的文化建設是與黃老道家 最核心的理論相沖突的,任何性質的禁錮都是與“無 為”的理念相沖突的,這樣在黃老思想的指導下,社 會秩序出現(xiàn)混亂與無序,與其缺乏系統(tǒng)的文化建設是 分不開的。 由于黃老道家作為一種統(tǒng)治思想,特別是作為一 個大一統(tǒng)的農業(yè)經濟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存在著許多源 自于其思想本源的難以調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與大 一統(tǒng)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模式所尋求的政治解決途徑有著 很大的距離,從而注定了黃老道家作為一種統(tǒng)治思想 的暫時性和階段性。當西漢社會的“休養(yǎng)生息”的階 段性政治目的達到之后,黃老道家退出統(tǒng)治思想的位 置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這便有了后來以董仲舒為代 表的西漢儒家思想的繁榮。 參考文獻:
[1] [2] [3] [4] [5] [6] [7] [8] 許嘉璐, 安平秋. 二十四史全譯·漢書[M]. 上海: 漢語大詞 典出版社, 2004. 鄧文鋒. 武帝時代黃老之學的興衰[J]. 社會科學論壇, 2004, (4): 43. 許嘉璐, 安平秋. 二十四史全譯·史記[M]. 上海: 漢語大詞 典出版社, 2004. 王利器. 新語校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金春峰. 漢代思想史[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249. 閻振益, 鐘夏. 新書校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何寧. 淮南子集釋[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呂氏春秋[M]. 張雙棣譯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Huang-lao Thought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ZHU Yiming
(NanKai Univ.College of Economics, Tianjin 300070, China) Abstract: Huang-lao Thought flourish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ut Wu-ti,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carried out “deposed all theory, Only Confucianism” and Huang-lao Thought depressed, the next millennium, the last feudal rule in the early years there was virtually no representation. It simply was a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China, the closed na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evitability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so many ideas from its origin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the problems with a unified centralized rule sought b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olution to a lot of distance becaus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se doomed the Huang-Lao Taoism as a temporary rule, and the stage thinking. Key words: society of Western Han Dynasty; Huang-lao Thought; a unified country; centralization; agricultural economy [編輯:汪曉]
更多相關文檔:
西漢中期的治國思想、方針政策及社會效果
西漢中期的治國思想、方針政策及社會效果_歷史學_高等教育_教育專區(qū)。西漢中期選擇...第一,漢初用黃老思想,儒士沒有得到重用,所以儒生沒有在 政治上得到很多權利。...
西漢初期的治國思想、方針政策及社會效果
漢初選擇黃老思想的原因,在黃老思想的指導下采取的措施及達到的社會效果。...封建生產 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調整,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對西漢社 會產生...
黃老之學對于漢初經濟、政治的影響
黃老思想,為漢初社會生產的恢復起到了指導性的推動作用并在客觀上提供了寬松的...顯然,西漢由于經濟的提高,在國際中的政治地位也將提高。 并非說該政策是盡善盡...
歷史整體分析(經濟政治文化)
三大發(fā)展趨勢: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由分裂割據(jù)走向政治統(tǒng)一;民族沖突走向融合...漢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漢初天下凋敝,西漢采用了黃老無為思想,恢復經濟,出現(xiàn)...
高二歷史作業(yè)
西漢初年奉行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至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另外,荀子還強調為政者的品德對 于社會政治的決定...主張以德治淳化社會風氣 C.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淺論漢初黃老思想
西漢初年,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采用黃老思想作為其統(tǒng)治思想,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 的...要清靜無為,實行少干預或不干預政策,讓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諸方面...
西漢黃老學派法律思想略說
西漢黃老學派法律思想略說_法律資料_人文社科_專業(yè)資料...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物價騰貴...黃老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清靜無為”,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
江西省豐城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奢華之風是由于社會上普遍...輕視外來文明;主張以文化的興衰作為判斷事物 的基本...
第二次作業(yè)
5、劉邦即位不久,相繼頒布了(ABCD 與發(fā)展農業(yè)經濟...2、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把黃老道家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唐太宗重 視保持社會安定,關注民生疾苦,在一定程度...
從商品經濟學角度論述漢代興衰
從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角度論述漢代興衰【摘要】西漢初年社會會經濟蕭條, 再加上政府...2、漢初黃老政治與休養(yǎng)生息政策, 促使?jié)h代商品經濟加快發(fā)展。漢朝初年由于剛...
更多相關標簽:
儒家思想的興衰 | 西漢政治制度 | 西漢的政治制度 | 西漢經學與政治 | 西漢的政治制度及時間 | 西漢政治制度圖 | 西漢思想 | 政治文化視角 |本文關鍵詞:西漢社會黃老思想興衰的政治經濟視角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5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3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