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40年時間里“三農”事業(yè)逐步發(fā)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在新時代又有了突破性進展。然而在中國農村仍然存在著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所以迫切需要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從而實現(xiàn)農業(yè)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美好愿景。黨的十九大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做出重大決策部署,并將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寫入黨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聚焦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將其作為中國農村未來幾年內的重點工作,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中提出要發(fā)揮全黨全社會的力量全面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工作。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解決好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所在,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問題。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中心思想就是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就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狀而言,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不僅是中國3年后實現(xiàn)全面小康目標的短板;也是中國未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目標的短板所在。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了“補齊農業(yè)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fā)展基礎”,補齊農業(yè)農村短板的關鍵問題就是要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給,農村“補短板”和“去產能”也需要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給,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更離不開農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而目前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總量少、質量差、供需矛盾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表明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需要從供給端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不斷增加農村公共物品的總量、提高供給的效率和供給的質量,充分體現(xiàn)并符合農民的需求意愿。提高農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的重點主要在于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chuàng)新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決策方式,完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監(jiān)督機制等方面。本文圍繞研究主題,按照層進式研究思路,結構上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部分,在內容上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其中,理論研究部分包括第1、2、3章,從研究背景、目的以及研究意義、方法出發(fā),在對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礎上,明確本文研究相關的公共物品理論、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理論以及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理論依據(jù),從而形成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理論框架。在實證研究部分,包括第4、5、6、7、8章。通過梳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體制的歷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取得的成效,結合理論研究的成果具體分析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現(xiàn)狀,總結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深入剖析了原因。此外,在借鑒國外部分發(fā)達及發(fā)展中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總體構想以及改革策略。各章主要內容如下:第1章是緒論。從論文選題到問題的提出、研究意義、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基本結構與主要內容等方面分別進行概括,屬于論文的導入部分。并對本文可能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及不足做出說明。第2章是文獻綜述。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進行詳細梳理關于公共物品供給、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與農村經濟發(fā)展及農民收入的關系、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供給主體、供給效率、供給結構、供給需求、供給籌資等多方面的研究進展與現(xiàn)狀。第3章是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相關理論分析。此部分圍繞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涉及到的概念以及論文分析過程中使用到的經濟理論進行了闡釋。對公共物品和農村公共物品的概念、特征進行簡單敘述基礎上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對象。重點梳理了西方經典的相關理論模型,包括:蒂博特模型、俱樂部物品模型、集體行動邏輯模型、“公地悲劇”和“囚徒困境”模型、奧斯特羅姆模型;同時整理了中央連續(xù)十五年發(fā)布“三農”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為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提供政策依據(jù),進而解決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現(xiàn)存問題,為全文的其他章節(jié)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論指導。第4章是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歷史演進與現(xiàn)狀。首先,介紹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歷史上重要的三個階段,即:人民公社時期、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期及稅費改革后供給制度的階段特征以及變化趨勢;其次,概括分析了中國改革開放后國家財政對于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投入的總體情況;再次,總結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取得的成效。在本章最后以遼寧省為例,進行了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現(xiàn)狀及農民滿意度調查,力求為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奠定微觀的認知基礎。第5章是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由于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農地產權制度以及政府間財權事權不對稱、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存在供給總量不足、供給區(qū)域不平衡、供給城鄉(xiāng)差異大、供給效率偏低、供需矛盾嚴重等問題。第6章是基于小康目標的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計量分析。利用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構建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以及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投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多元回歸模型,就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利用Granger成因分析檢驗公共物品供給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利用AR-模型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量進行預測,進而測算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缺口,以探究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在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近期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下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量的差距。第7章是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國際經驗借鑒。通過對包括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挪威、以色列、韓國等發(fā)達國家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各方面經驗的借鑒與學習,并對發(fā)展中國家,如:泰國、印度、巴西、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家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和政策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對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有益啟示。第8章是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對策建議。在前述各章研究的基礎上,本章著重提出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總體設想,構建了改革的制度框架,并對如何改革創(chuàng)新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路徑進行了選擇。本文采用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文獻研究與實際調查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等多種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性地探索了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新視角、新思路,明確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改革的新方向,對于增加農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給,補齊中國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短板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所提的具體解決對策和路徑選擇,有助于突破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順利推進鄉(xiāng)村發(fā)展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
【圖文】:
1982 年之前由于改革開放初期,各產業(yè)都需政府支持,財政支農支出呈下降狀態(tài),1985 年恢復到 1978 年水平,1986 年后,財政對農業(yè)支出開始穩(wěn)步增長,1998 年突破 1000 億,2012 年財政支農超出 10000 億,到 2015 年達到 17380.49 億,增長了114 倍,,說明國家對農業(yè)重視和支持在不斷加強。(見圖 4-1)

圖 4-2 1978-2015 年中國財政支農支出增速趨勢第四階段:2010 年-2015 年,國家對農業(yè)投入資金增加,但穩(wěn)定性很差,出較大波動。從圖 4-2 可以發(fā)現(xiàn),在 1980-1981 年和 1999 年的財政支農支出增長率負值,其他年份是正值。1978 至 2015 年,有 15 年增速在 10%以下,有 10 年增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F3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彩玲;李建建;;習近平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思想的多維透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2 尤海濤;;鄉(xiāng)村旅游利益之殤與本源回歸[J];旅游學刊;2014年12期
3 李慧;;中日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機制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年03期
4 常芳;楊矗;王愛琴;王歡;羅仁福;史耀疆;;新農保實施現(xiàn)狀及參保行為影響因素——基于5省101村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4年03期
5 林光華;宋雪飛;;“三農”發(fā)展形勢、問題與制度創(chuàng)新——“三農新政高層研討會”觀點綜述[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6 焦成煥;;論小城鎮(zhèn)的公共產品供給[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年05期
7 韓鵬云;;農村公共品供給的變遷軌跡與路徑指向——基于村莊治理的視角[J];長白學刊;2013年04期
8 陳崢嶸;;市政債券匹配城鎮(zhèn)化建設資金需求的理論分析[J];科學發(fā)展;2013年07期
9 馬蘋;;政治學中的理性主義研究范式[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10 梅端智;;建設高原現(xiàn)代有機畜牧業(yè)示范園區(qū)的幾點思考——以青海省河南縣為個案[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徐曉全;;從“管理”到“治理”:治國方略重大轉型[N];學習時報;2013年
2 李章軍;張爍 ;江琳;;五位一體奔向全面小康[N];人民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波;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空間經濟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年
2 姚永強;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方式轉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3 王佳欣;基于多中心視角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4 吳康明;轉戶進城農民土地退出的影響因素和路徑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王穎;中國特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白全民;我國農業(yè)中間投入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7 劉靖;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政府保障農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8 李英哲;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求及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9 張俊;1949年以來中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經濟思想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10 吳雨才;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政府行為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潔;我國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年
2 申家俊;我國財政支農資金配置績效評價[D];安徽財經大學;2017年
3 郭曉鵬;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問題研究[D];延安大學;2017年
4 彭有之;廣東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收入效應研究[D];廣東財經大學;2017年
5 崔曉英;地方政府運用互聯(lián)網推進公共服務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年
6 楊舒媛;河北省農村公共品農民滿意度研究[D];燕山大學;2016年
7 張陽陽;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農民參與[D];曲阜師范大學;2016年
8 程勇;協(xié)作性治理視角下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9 商琳;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探索[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10 陳松洲;廣東省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
26348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3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