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渤海國中京城市布局及宮殿建筑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16 22:09
建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建筑是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基礎分不開的,同時,建筑的外形受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的觀念、意識和當時宗法制度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建筑體系中,宮殿建筑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建筑類型。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以皇權(quán)為中心的中央集權(quán)制得到充分發(fā)展,宮殿是封建思想意識最集中的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代表了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那么,對于有“海東盛國”之稱的渤海國宮殿建筑,在其形成、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與同時期的主流文化的來源—唐朝有什么樣的關系,自身哪方面受到的影響較大?渤海宮殿建筑具體形制究竟應該如何?本文將從渤海歷史入手,分析渤海中京宮殿建筑的構(gòu)成以及渤海建筑和唐文化的關系,并對渤海中京宮殿建筑進行復原推定,共計五章。本文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介紹了研究目的及意義、研究現(xiàn)狀及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第二章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狀況,將研究對象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水文條件等自然環(huán)境進行描述。第三章渤海中京城市布局研究,通過探討該都城平面布局與組合方式,對同時期唐代都城進行對比,分析出渤海都城的營造制度與理念。第四章宮殿建筑及特點,逐一描述中京宮殿建筑研究,根據(jù)實測資料進行分析推測,將各...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9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圖文】:
渤海國五京
地區(qū)自然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嚴重,平原地區(qū)土質(zhì)疏松,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便于灌溉,盛產(chǎn)水稻,因此遺址四周大部分為種植水稻的水田,北面山坡上還有旱田和果園(圖2一2)。圖2一2西古城鳥瞰‘
吉林省咖海國中像城官雙建筑遺址研究南徙東京”,至大華嶼“復還上京(公元794年)”,則八連城的為都時間不足10年。渤海人在經(jīng)歷了大欽茂時期的幾次徙都以后,自大華瑪始、直至渤海滅亡,長期定都于上京龍泉府,上京由此成為渤海人都城理念的完整體現(xiàn)。此前,渤海人曾以中京(西古城)、東京(八連城)為都,其時都城的規(guī)模僅相當于渤海上京龍泉府的皇城、宮城。對照比較西古城城址內(nèi)城、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的建筑格局,如果排除城墻輪廓因素,西古城城址內(nèi)城宮殿區(qū)域與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三一五號宮殿區(qū)域的建筑布局如出一轍。(圖3一2、3一3,圖3一2中藍色區(qū)域為宮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渤海國的五京制度與都城[J]. 宋玉彬,曲軼莉. 東北史地. 2008(06)
[2]黑龍江寧安市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宮城4號宮殿遺址的發(fā)掘[J]. 劉曉東,趙虹光,李陳奇. 考古. 2005(09)
[3]黑龍江寧安市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第三宮殿遺址的發(fā)掘[J]. 趙哲夫,李陳奇,趙虹光. 考古. 2003(02)
[4]渤海中小城址的初步考察[J]. 趙永軍. 北方文物. 2000(03)
[5]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 劉慶柱. 考古. 2000(07)
[6]日本古代都城形制淵源考察──兼談唐渤海國都城形制淵源[J]. 劉曉東. 北方文物. 1999(04)
[7]渤海上京龍泉府宮殿建筑復原[J]. 張鐵寧. 文物. 1994(06)
[8]唐—北宋木結(jié)構(gòu)建筑“平面尺寸”之分析[J]. 王春波. 文物季刊. 1993(01)
[9]渤海上京城主體格局的演變——兼談主要宮殿建筑的年代[J]. 劉曉東,魏存成. 北方文物. 1991(01)
[10]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J]. 傅熹年. 文物. 1973(07)
本文編號:3036999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9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圖文】:
渤海國五京
地區(qū)自然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嚴重,平原地區(qū)土質(zhì)疏松,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便于灌溉,盛產(chǎn)水稻,因此遺址四周大部分為種植水稻的水田,北面山坡上還有旱田和果園(圖2一2)。圖2一2西古城鳥瞰‘
吉林省咖海國中像城官雙建筑遺址研究南徙東京”,至大華嶼“復還上京(公元794年)”,則八連城的為都時間不足10年。渤海人在經(jīng)歷了大欽茂時期的幾次徙都以后,自大華瑪始、直至渤海滅亡,長期定都于上京龍泉府,上京由此成為渤海人都城理念的完整體現(xiàn)。此前,渤海人曾以中京(西古城)、東京(八連城)為都,其時都城的規(guī)模僅相當于渤海上京龍泉府的皇城、宮城。對照比較西古城城址內(nèi)城、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的建筑格局,如果排除城墻輪廓因素,西古城城址內(nèi)城宮殿區(qū)域與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三一五號宮殿區(qū)域的建筑布局如出一轍。(圖3一2、3一3,圖3一2中藍色區(qū)域為宮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渤海國的五京制度與都城[J]. 宋玉彬,曲軼莉. 東北史地. 2008(06)
[2]黑龍江寧安市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宮城4號宮殿遺址的發(fā)掘[J]. 劉曉東,趙虹光,李陳奇. 考古. 2005(09)
[3]黑龍江寧安市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第三宮殿遺址的發(fā)掘[J]. 趙哲夫,李陳奇,趙虹光. 考古. 2003(02)
[4]渤海中小城址的初步考察[J]. 趙永軍. 北方文物. 2000(03)
[5]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 劉慶柱. 考古. 2000(07)
[6]日本古代都城形制淵源考察──兼談唐渤海國都城形制淵源[J]. 劉曉東. 北方文物. 1999(04)
[7]渤海上京龍泉府宮殿建筑復原[J]. 張鐵寧. 文物. 1994(06)
[8]唐—北宋木結(jié)構(gòu)建筑“平面尺寸”之分析[J]. 王春波. 文物季刊. 1993(01)
[9]渤海上京城主體格局的演變——兼談主要宮殿建筑的年代[J]. 劉曉東,魏存成. 北方文物. 1991(01)
[10]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J]. 傅熹年. 文物. 1973(07)
本文編號:30369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30369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