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典型旅游城市生活服務水平評價及障礙因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10 17:56
旅游城市是城市居民和外來旅游者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間。根據(jù)城市發(fā)展的綜合性目標與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密切對應理念,構建生活服務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基于中國23個典型旅游城市數(shù)據(jù),運用TOPSIS模型評價2010~2016年典型旅游城市的生活服務水平,并引入障礙度模型分析旅游城市生活服務的主要障礙因素。結果表明,2010~2016年中國旅游城市生活服務水平呈現(xiàn)逐步上升趨勢,城市排序比較穩(wěn)定,珠三角和長三角旅游城市的總體水平較高,但仍未達到生活服務的高水平階段;旅游城市在社會文化、經(jīng)濟基礎和開放共享層面的評價得分逐步上升,公共服務和出行設施的評價得分下降明顯,城市公共服務提升和出行設施的增量建設不足;大多數(shù)城市生活服務的主要障礙因素來自出行設施、開放共享、公共服務和社會文化,并且在出行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文化上的障礙度仍有增大的趨向。
【文章來源】:地理科學. 2020,4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1.2指標體系構建
1.3數(shù)據(jù)來源及處理說明
1.4研究方法
2結果與分析
2.1旅游城市生活服務水平的評價結果
2.2準則層指標的差異性分析
2.3主要障礙因素分析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2建議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質量發(fā)展下的生態(tài)城市評價——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 徐麗婷,姚士謀,陳爽,徐羽. 地理科學. 2019(08)
[2]新時代城市治理:基于美好生活的哲學反思[J]. 董慧,陳兵.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4)
[3]新時代面向美好生活的日常生活地理與城鄉(xiāng)休閑——“生活地理與城鄉(xiāng)休閑”專欄解讀[J]. 蔡曉梅,朱竑. 地理研究. 2019(07)
[4]美好生活的三個向度[J]. 成海鷹.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07)
[5]旅游與民眾幸福感[J]. 張丹婷,邢占軍. 旅游學刊. 2019(07)
[6]我國區(qū)域居民美好生活水平評價研究[J]. 馬成文,洪宇. 江淮論壇. 2019(03)
[7]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科學內涵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J]. 童亞新. 喀什大學學報. 2019(02)
[8]面向美好生活:城市空間生產(chǎn)的新邏輯[J]. 譚玉妮.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9(01)
[9]需求與關注度:40年國內旅游發(fā)展的動力[J]. 劉德謙. 旅游學刊. 2019(02)
[10]草原牧區(qū)旅游發(fā)展對牧戶生計的影響——以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為例[J]. 李文龍,匡文慧. 地理科學. 2019(01)
本文編號:3027761
【文章來源】:地理科學. 2020,4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1.2指標體系構建
1.3數(shù)據(jù)來源及處理說明
1.4研究方法
2結果與分析
2.1旅游城市生活服務水平的評價結果
2.2準則層指標的差異性分析
2.3主要障礙因素分析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2建議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質量發(fā)展下的生態(tài)城市評價——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 徐麗婷,姚士謀,陳爽,徐羽. 地理科學. 2019(08)
[2]新時代城市治理:基于美好生活的哲學反思[J]. 董慧,陳兵.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4)
[3]新時代面向美好生活的日常生活地理與城鄉(xiāng)休閑——“生活地理與城鄉(xiāng)休閑”專欄解讀[J]. 蔡曉梅,朱竑. 地理研究. 2019(07)
[4]美好生活的三個向度[J]. 成海鷹.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07)
[5]旅游與民眾幸福感[J]. 張丹婷,邢占軍. 旅游學刊. 2019(07)
[6]我國區(qū)域居民美好生活水平評價研究[J]. 馬成文,洪宇. 江淮論壇. 2019(03)
[7]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科學內涵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J]. 童亞新. 喀什大學學報. 2019(02)
[8]面向美好生活:城市空間生產(chǎn)的新邏輯[J]. 譚玉妮.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9(01)
[9]需求與關注度:40年國內旅游發(fā)展的動力[J]. 劉德謙. 旅游學刊. 2019(02)
[10]草原牧區(qū)旅游發(fā)展對牧戶生計的影響——以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為例[J]. 李文龍,匡文慧. 地理科學. 2019(01)
本文編號:30277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302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