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棚山墓地分期與布局結(jié)構(gòu)研究
本文選題:石棚山墓地 + 小河沿文化; 參考:《考古與文物》2013年06期
【摘要】:石棚山墓地地處遼西地區(qū),是小河沿文化一處重要的墓地。本文通過對墓地隨葬陶器的類型學分析,得到一個新的墓地分期方案,將墓地墓葬分為三期。墓地可分為A、B、C三區(qū),其中B、C兩區(qū)還可劃分為兩個小區(qū)。A、B兩區(qū)的年代相對要早于C區(qū)。各區(qū)內(nèi)晚期墓葬圍繞早期墓葬呈弧線狀排列。從陶器組合及陶器裝飾風格看,墓地人群可劃分為甲、乙兩組。兩組人群使用墓地的時間大體同時,并有其各自的墓區(qū),但彼此在空間分布和葬俗方面亦存在混合的現(xiàn)象。
[Abstract]:Shishanshan cemeteries, located in western Liaoning, is an important cemetery along the river culture. Based on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graveyard pottery, a new graveyard staging scheme is proposed, which divides the graveyard into three phases. The cemete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Agni Bang C and Bu C, which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wo districts. The age of the two districts is earlier than that of C area. The late tombs in each district were arched around the early tombs. From the pottery combination and pottery decoration style, the graveyard crowd can be divided into A and B groups. The two groups used the graveyard at the same time and had their own graveyard, but there was a mixed phenomenon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burial customs of the two groups.
【作者單位】: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遼寧大學2012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項目(人文社科類)(項目號:2012LDQN32)成果 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哈民忙哈——科爾沁沙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與綜合研究”(項目號:12&ZD191)中期成果
【分類號】:K878.8;TU-09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暢;;大南溝石棚山墓地形態(tài)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2 韓建業(yè);論雪山一期文化[J];華夏考古;2003年04期
3 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分期初探[J];考古與文物;2006年01期
4 李恭篤;;昭烏達盟石棚山考古新發(fā)現(xiàn)[J];文物;198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水城;;西拉木倫河流域古文化變遷及人地關(guān)系[J];邊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2 朱泓;;內(nèi)蒙古長城地帶的古代種族[J];邊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3 武志江;;“赤峰第二期文化”再認識[J];邊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4 索秀芬;;西遼河流域全新世人地關(guān)系[J];邊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5 李少兵;索秀芬;;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遼西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史[J];邊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6 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類型[J];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7 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年代和源流[J];邊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8 陳暢;;大南溝石棚山墓地形態(tài)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9 陳國慶;;淺析小河沿文化與其他考古學文化的互動關(guān)系[J];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10 陳暢;;大南溝石棚山墓地的社會學考察[J];邊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國祥;;紅山文化與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韓建業(yè);;北京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歷史地位[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6[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shù)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11年
2 李法軍;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3 楊遠;夏商周青銅容器的裝飾藝術(shù)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4 呂學明;中國北方地區(qū)出土的先秦時期銅刀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汪洋;廣富林良渚先民體質(zhì)及文化適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趙欣;遼西地區(qū)先秦時期居民的體質(zhì)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陳道義;古代漢字書法裝飾之道[D];蘇州大學;2008年
8 李艷紅;中國史前裝飾品的造型和分區(qū)分期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霍東峰;環(huán)渤海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鄭鈞夫;燕山南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瑩瑩;試論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的前文字屬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柏宇亮;淺析中國元代之前的天井墓[D];暨南大學;2011年
3 王太一;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聚落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白雅力克;紅山文化彩陶紋飾審美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亞強;哈啦海溝墓地發(fā)掘及探索[D];吉林大學;2008年
6 趙潔;明清SM、SP字紋的圖像研究[D];山西大學;2008年
7 鄭鈞夫;石棚山墓地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都曉平;遼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玉華;東北地區(qū)史前玉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陳紅;遼河上游新石器—青銅時代經(jīng)濟生活的推測[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鳳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時代遺址調(diào)查[J];考古;1979年03期
2 劉習祥;汪秀峰;;河南新鄉(xiāng)縣洛絲潭遺址試掘簡報[J];考古;1985年02期
3 張馳;;河北唐山地區(qū)史前遺址調(diào)查[J];考古;1990年08期
4 胡建;賈志強;;山西五臺縣陽白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7年04期
5 韓嘉谷;;河北平原兩側(cè)新石器文化關(guān)系變化和傳說中的洪水[J];考古;2000年05期
6 李s,
本文編號:1793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79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