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出土籽棉的鑒定與古代西域的棉花利用
本文選題:營盤 切入點:籽棉 出處:《紡織學報》2013年12期
【摘要】:在新疆營盤遺址M29號墓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附有干裂分離的棉鈴殼的籽棉。采用加速器質(zhì)譜測定出土棉鈴殼的14C年代為BP 845±40年。將出土棉鈴與現(xiàn)代4個栽培種棉鈴進行實物對比,由鈴殼、種子、纖維特征確定出土籽棉為草棉種質(zhì)。這是國內(nèi)首次對籽棉進行年代與棉種的科學鑒定。從古文獻記載來看,新疆(古代叫做西域)早在漢代就有草棉傳入,草棉的傳播自西向東,元代以前止于河西。新疆出土的棉織品自漢、魏、晉、南北朝到宋元,先后千年所織的都有。對營盤籽棉種質(zhì)的鑒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進一步證實了草棉在古代新疆的種植。
[Abstract]:In the excavation of tomb M29, Yingpan site, Xinjiang, seed cotton with dry split and separated cotton boll shell was found.The 14C age of cotton boll shell unearthed by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was BP 845 鹵40 years.The unearthed cotton boll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bolls of four modern cultivated species, and the seed cotton germplasm wa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ll shell, seed and fiber.This is the first time seed cotton and cotton species of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 records, Xinjiang (called the Western region) as early as the Han Dynasty, the spread of grass cotton from west to east, before the Yuan Dynasty ended in Hexi.Cotton fabrics unearthed from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have been woven 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identification of seed cotton germplasm in Yingpa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hich further confirmed the cultivation of grass cotton in ancient Xinjiang.
【作者單位】: 河南工程學院紡織學院;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資助(13YJAZH004) 河南工程學院博士基金項目資助(D2013014)
【分類號】:S562-09;K8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秋玲;朱蘇康;;營盤出土棉纖維和現(xiàn)代棉纖維的對比分析[J];紡織學報;2012年08期
2 柳洪亮;;1986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2年02期
3 吳勇;托乎提;李文瑛;;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1999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2002年06期
4 王博;魯禮鵬;徐輝鴻;艾尼瓦爾·艾山;玉素甫·買買提;;新疆且末扎滾魯克一號墓地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3年01期
5 劉進寶;唐五代敦煌棉花種植研究——兼論棉花從西域傳入內(nèi)地的問題[J];歷史研究;2004年06期
6 汪若海;;我國植棉史拾零[J];農(nóng)業(yè)考古;1991年01期
7 武敏;;新疆出土漢——唐絲織品初探[J];文物;1962年Z2期
8 李征;;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fā)掘簡報(1963—1965)[J];文物;1973年10期
9 沙比提;;從考古發(fā)掘資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種植和紡織[J];文物;1973年10期
10 穆舜英;;吐魯番哈喇和卓古墓群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2 王偉;簡論傳統(tǒng)史學的歷史功用觀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3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5 張曉英;;“錢刀”與《白頭吟》創(chuàng)作時代蠡測[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6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jīng)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7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8 王柳芳;;《洛陽伽藍記》中的女性形象論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9 金宇飛;;龍山文化與古史傳說的對比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10 呂偉華;;淺論縱橫家的政治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張虹;;“五臟相音”理論在耳鳴診治中的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15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4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劉國祥;;紅山文化與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高慧斌;;試論南朝私學發(fā)展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種植棉花辨析——兼答劉進寶先生敦煌棉花種植研究中的有關問題[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8 賀金峰;;兼論方城境內(nèi)的“夏路”[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0年第1期[C];2010年
9 王守仁;;《孫臏兵法、擒龐涓》中有關城邑問題的商榷[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C];1983年
10 趙凱;;漢魏之際“大冀州”考[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雷丹;中國佛教與道教人生哲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郭丹華;新疆營盤出土紡織纖維及其老化狀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正宇;俄藏中國西北文物經(jīng)眼記[J];敦煌研究;1996年03期
2 劉進寶;歸義軍土地制度初探[J];敦煌研究;1997年02期
3 劉進寶;再論晚唐五代的“地子”[J];歷史研究;2003年02期
4 ;從敦煌文書談晚唐五代的“地子”[J];歷史研究;1996年03期
5 陶靈虎,劉穩(wěn)生,,陳德華,吳云康,封國林,馮星球,阮錫棍;用分峰法分析陸地棉品種內(nèi)纖維素的取向參數(shù)[J];棉花學報;1996年05期
6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J];文物;1972年03期
7 沙比提;;從考古發(fā)掘資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種植和紡織[J];文物;1973年10期
8 吳震;;麴氏高昌國史索隱——從張雄夫婦墓志談起[J];文物;1981年01期
9 彭金章;沙武田;;敦煌莫高窟北區(qū)洞窟清理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8年10期
10 周金玲;李文瑛;尼加提;哈斯也提;;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15號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疆,徐建生,劉風暴,鄒躍斌;關于籽棉機械化入倉系統(tǒng)的改造[J];中國棉花加工;1996年05期
2 王纓;畝產(chǎn)萬斤籽棉的栽培設計[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1959年03期
3 肖金如;試論萬斤籽棉的棉田排灌技術[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1959年02期
4 谷國富,仝昭巍;新疆地區(qū)籽棉干燥技術要求的分析[J];中國棉花加工;1999年05期
5 吳愛國,張根培,喻曉卿;優(yōu)化良種與良法 單產(chǎn)籽棉超千斤[J];江西棉花;2002年01期
6 衛(wèi)斯;我國漢唐時期西域栽培水稻疏議[J];農(nóng)業(yè)考古;2005年01期
7 ;科學摘棉[J];中國農(nóng)墾;1994年12期
8 胡鳳玲;解讀籽棉衣分率[J];中國棉花加工;2002年05期
9 劉從九;籽棉準重衣分率計算結果修約問題之我見[J];中國棉花加工;1995年04期
10 邱岳燈;;強化軋花廠籽棉檢驗之我見[J];中國纖檢;2010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馬曉東;方波;;棉花新品種對比試驗研究[A];山東省棉花學會第五屆代表大會、山東省優(yōu)質(zhì)棉基地建設管理協(xié)會第三屆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2 戴照義;李金泉;郭鳳領;;湖北江漢平原瓜棉套種模式研究[A];紀念全國西瓜甜瓜科研與生產(chǎn)協(xié)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國西瓜甜瓜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毛景英;閆振領;趙錫成;;0.1%三十烷醇微乳劑調(diào)節(jié)棉花生長田間藥效試驗[A];植物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劉永泉;郝新;;惠民縣雜交棉制種生產(chǎn)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A];山東省棉花學會第五屆代表大會、山東省優(yōu)質(zhì)棉基地建設管理協(xié)會第三屆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5 王春霞;王道本;周啟;;棉花根際促生菌(PGPR)的研究[A];全國生物防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1995年
6 呂廣輝;張殿香;郭淑雯;馮樹成;韓福賀;石宛娟;;0.01%蕓苔素內(nèi)酯乳油棉花生長調(diào)節(jié)藥效試驗[A];遼寧省昆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賈群德 胡麗娟;棉花膜下灌:一立方水產(chǎn)一公斤籽棉[N];科技日報;2009年
2 周公略 陳前;勞模陳淼洋和他的“千斤籽棉試驗田”[N];九江日報;2010年
3 記者 宋海峰;百畝連片籽棉畝產(chǎn)超千斤[N];江西日報;2009年
4 李中良;十二團深翻棉田畝增棉50公斤[N];兵團日報(漢);2008年
5 張秋麗 喬佳妮;大荔棉花示范田籽棉畝產(chǎn)實現(xiàn)上千斤[N];陜西日報;2011年
6 廣津;棉花摘拾講究多[N];山東科技報;2006年
7 省農(nóng)林廳 供稿;明棉1號棉花栽培要點[N];江蘇農(nóng)業(yè)科技報;2008年
8 鄭希明;欣抗4號[N];山東科技報;2007年
9 中江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包月紅 馮俊 郜思寧 何金龍;蘇棉2186栽培技術要點[N];江蘇農(nóng)業(yè)科技報;2008年
10 省農(nóng)林廳 供稿;蘇雜棉22B棉花栽培要點[N];江蘇農(nóng)業(yè)科技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武耀廷;棉花產(chǎn)量性狀雜種優(yōu)勢的遺傳基礎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士國;新疆兵團機采籽棉預處理清理工藝試驗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2 王敏;機采棉清理加工工藝試驗研究[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3 欒娜;不同基因型棉花氮肥的吸收利用特點及其生長生理特征[D];揚州大學;2010年
4 馮艷波;棉鈴發(fā)育過程干物質(zhì)積累的溫度調(diào)節(jié)效應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5 謝志霞;不同鈴重類型棉花的源庫協(xié)調(diào)特性及其生理機制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6 余政軍;6個陸地棉親本配合力及其雜交組合雜種優(yōu)勢分析[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馬海蓮;轉(zhuǎn)Bt基因抗蟲雜交棉優(yōu)化結鈴模式及其生長發(fā)育與生理特征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8 牛新湘;新疆棉花生產(chǎn)力及生產(chǎn)潛力的研究[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9 王宏武;外源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對棉花成鈴的調(diào)節(jié)效應[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10 車艷波;育苗方式對棉苗素質(zhì)及其生育的影響[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7068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70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