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旅游經濟論文 >

“走婚”與“女性丈夫”——中國摩梭人與尼日利亞伊博人性別關系的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8-01-01 17:17

  本文關鍵詞:“走婚”與“女性丈夫”——中國摩梭人與尼日利亞伊博人性別關系的比較 出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走婚 女性丈夫 摩梭人 伊博人 性別關系


【摘要】:婚姻是涉及人類兩性關系的頭等大事。在許多社會中,所謂婚姻,即意味著一個男人將一個女人娶到自己家里。然而,從中國摩梭人的"走婚"和尼日利亞伊博人的"女性丈夫"來看,情況卻并非如此。比較這二者的性別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在摩梭人和伊博人的婚姻家庭中,所嫁娶的對象完全或部分顛倒,男性僅僅是"親生父親",而婦女是真正的"社會父親",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
[Abstract]:Marriage is a top priority in human relationships. In many societies, marriage means a man marries a woman in his own home. This is not the case from the "walking marriage" of the Mosuo in China and the "female husband" of the Igbo in Nigeria. By comparing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e can see that in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of the Mosuo and the Ibo. The object of marriage is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reversed, the male is only the "biological father", while the woman is the true "social father", ref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stoms.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歷史與戰(zhàn)略研究系;
【分類號】:G04;K891
【正文快照】: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女性問題則是每個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無論在中國還是尼日利亞,男人和女人在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扮演著不同卻又互補的角色。這兩種角色通過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活動推動社會進步,并建立一定的內部性別關系。在世界許多地區(qū),父系制在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陳柳;;摩梭人達巴經及其文化內涵[J];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02期

2 方國瑜 ,和志武;納西族的淵源、遷徙和分布[J];民族研究;1979年01期

3 翁乃群;女源男流:從象征意義論川滇邊境納日文化中社會性別的結構體系[J];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4 高屹瓊;劉燕波;;質疑“女尊男卑”——當代摩梭社會兩性地位研究[J];學園;2009年03期

5 張愷悌;一個母系社會的家庭婚姻與生育——云南省寧蒗縣納西族社會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翁乃群;經濟建設與文化互動問題——“南昆鐵路建設及其沿線少數(shù)民族社會文化變遷考察”簡要報告與討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2 金少萍;沈鵬;;中國女性人類學研究文獻綜述[J];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和錫健;馮兆麗;;納西族尚武精神歷史變遷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2年10期

4 曾現(xiàn)江;;論影響藏彝走廊地區(qū)納系族群歷史分化演進的蒙古族因素[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5 鹿憶鹿;眼睛的神話——從彝族的一目神話、直目神話談起[J];民俗研究;2003年02期

6 王雅榮;“猴s兦欄盡憊適略ㄔ蔥綠絒J];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01期

7 李近春;;納西族祭天初探[J];民族學研究;1982年01期

8 方素梅,杜娜,杜宇;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婦女研究[J];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9 鹿憶鹿;眼睛的神話——從彝族的一目神話、直目神話談起[J];民族藝術;2002年03期

10 和即仁;;“摩些”與“納木依”語源考[J];民族語文;199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近春;;納西族祭天初探[A];民族學研究第三輯[C];1982年

2 楊慧;劉永青;;民族旅游與社會性別建構——以寧蒗落水村摩梭婦女為個案[A];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孫金菊;鄉(xiāng)村回族婦女疾病與健康的人類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2 趙鵬;瀘沽湖畔走婚文化的當代抉擇[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廖冬梅;節(jié)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學;2006年

4 王衛(wèi)華;春節(jié)習俗與女性身份意識[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劉彩清;婚姻、家庭、生育與婦女地位[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尤偉瓊;云南民族識別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楊雄;“害羞”之墻[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2 王文亭;不完整的倒置[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和曉瑜;當代麗江九河納西族與白族的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4 姜紅;兩性經濟行為與婚姻家庭制度的關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5 王賢友;彝族和納西族的祖先崇拜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6 顧江益;法律與習俗的沖突和互動[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魏琳;從喪葬儀式看村落文化的涵化[D];云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潘蛟;勃羅姆列伊的民族分類及其關聯(lián)的問題[J];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2 張愷悌;一個母系社會的家庭婚姻與生育——云南省寧蒗縣納西族社會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04期

3 陳柳;;摩梭人的“家屋”觀念[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在;女兒國歸來[J];文化交流;1999年02期

2 王湘月;;在“女兒國”釋放女兒心[J];課堂內外(高中版);2010年09期

3 周剛伍;李新;;瀘沽湖:東方的女兒國[J];新西部;2009年11期

4 杜奎昌;瀘沽湖畔“女兒國”[J];文史春秋;1998年06期

5 李丹崖;;在摩梭姑娘的門前[J];意林;2009年22期

6 李晏;摩梭人:“走婚”與最后的母系氏族社會[J];中國民族博覽;1997年03期

7 陳新欣;瀘沽湖邊“君子國”[J];今日中國(中文版);1998年06期

8 麥田圈;鄧平模;;瀘沽湖——水草相依的浪漫[J];西南航空;2008年03期

9 寧思瀟瀟;;管窺女兒國——瀘沽民居中的摩梭文化[J];中華民居;2010年05期

10 徐炳輝;;走婚的故事[J];金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柳;;摩梭大家庭:一個和諧的社會運作機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2 董仁才;余麗軍;鄧紅兵;趙景柱;;瀘沽湖流域生物多樣性特點與保護對策分析[A];第五屆中國青年生態(tài)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楊曉紅;;論鄉(xiāng)規(guī)民約環(huán)境保護規(guī)范的社會控制——以四川瀘沽湖摩梭人鄉(xiāng)規(guī)民約為例[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4 關華山;;摩梭家屋意義追索[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林俊華;;扎壩“走婚部落”的歷史與文化[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6 白同林;段淑芳;;單身老人“同居”“走婚”現(xiàn)象探討[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蘭玲;;摩梭傳統(tǒng)聚落研究初探[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李甫春;;馱娘江流域壯族婚姻的千年變遷[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9 吳鳳玲;;旅游業(yè)中象征資源的使用[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曹和平;張博;周建波;張志祥;;不同文明間經濟動力學機制共源性因子管理初探——復活節(jié)島和摩梭人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比較研究[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機遇、挑戰(zhàn)和方向”經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新華社記者 李舒;摩梭人還在“走婚”,,姑娘的花樓依然神秘[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2 楊躍萍 陳明昆;摩梭人:行走于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N];中國民族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馬黑爾哈 冷文浩;摩梭人最原汁原味的盛大節(jié)日—轉山節(jié)[N];涼山日報(漢);2005年

4 姚玉珊;溪娜和她的摩梭人夢想[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5 朱勇鋼;解開瀘沽湖摩梭人“自然節(jié)育”之謎[N];四川日報;2004年

6 羅 丹;摩梭:奇特浪漫的“走婚族”[N];西部時報;2006年

7 那鷹;母系社會-摩梭人-摩梭文化-走婚[N];云南政協(xié)報;2004年

8 張成倫;走進人類母系氏族社會的最后領地[N];友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羅正國;瀘沽湖——帶著原始遺風踏上“申遺”路[N];涼山日報(漢);2006年

10 朱勇鋼;寧靜的草海騷動中的困惑[N];涼山日報(漢);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趙鵬;瀘沽湖畔走婚文化的當代抉擇[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鄧章應;西南少數(shù)民族原始文字的產生與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璐;茶馬古道云南段音樂文化現(xiàn)狀的選點調查與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馨慧;斷裂中的摩梭社會[D];云南大學;2012年

2 廖夢天;阿夏[D];浙江大學;2013年

3 王曉丹;老年人再婚問題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4 楊雄;“害羞”之墻[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顧江益;法律與習俗的沖突和互動[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李麗;摩梭民居特質空間的保護與改造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馬青宇;滇西北高原摩梭人聚居區(qū)的鄉(xiāng)土建筑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8 羅麗;摩梭人同輩親屬面孔識別ERP研究[D];廣州大學;2012年

9 毛計平;瀘沽湖摩梭小學美育課程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張俊婧;永寧鄉(xiāng)摩梭人政治社會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654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3654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ab6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