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碳排放交易的自我實施難題——一個合同執(zhí)行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國際碳排放交易的自我實施難題——一個合同執(zhí)行的視角
更多相關文章: 國際碳排放交易 自我實施機制 博弈論 合同執(zhí)行
【摘要】:作為一種市場化手段,國際碳排放交易制度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政策工具,是國際氣候制度的核心。然而,這種流行的觀點也頗有爭議。在國際社會缺乏強制第三方機制的條件下,國際碳排放交易的自我實施機制是維持協(xié)議存在的關鍵。從合同執(zhí)行的角度看,以聲譽為主的國際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自我實施要求信息有效傳播、共同的規(guī)范以及對不合作的懲罰機制存在作為有效條件。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碳排放交易難以自我實施的原因在于:(1)碳排放價格、成本收益、以及減排技術信息的不確定性;(2)對碳排放責任及公正缺乏共識;(3)減排合作中搭便車行為的懲罰乏力;(4)資金和技術等質押機制的缺乏。上述結論的政策含義在于:(1)國際社會應增強全球碳排放的有效信息傳播及相應的投資預期,逐步形成全球碳排放社會責任的共同認知;(2)發(fā)達國家應加大對碳排放的資金及技術的援助力度,從而激勵發(fā)展中國家更多地參與國際碳排放體系。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zhàn)略研究院;
【關鍵詞】: 國際碳排放交易 自我實施機制 博弈論 合同執(zhí)行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頁巖氣背景下中俄天然氣戰(zhàn)略機遇與治理規(guī)則研究”(13BGJ016)
【分類號】:X196
【正文快照】: 一、導言自西方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的經濟活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呈現(xiàn)明顯變暖的趨勢。根據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的估計,自1906-2005年的100年中,全球地表氣溫平均上升了0.74℃。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性及其市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謝來輝;;全球排放貿易體系:一個幻想?[J];國際經濟評論;2012年04期
2 尼古拉斯·斯特恩;季大方;;氣候變化經濟學(上)[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06期
3 威廉·D·諾德豪斯;周軍華;;京都之后的生活:全球變暖政策的另一種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06期
4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劉世錦;張永生;;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理論框架和解決方案[J];經濟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潘艷紅;;論行政壟斷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楊衛(wèi)軍,韋葦;化解村級債務的對策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3 周加來;朱芬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政府與市場行為的博弈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李斌;;從資源控制到資源回饋——基層政權的鄉(xiāng)村資源管理模式之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查華超;;我國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的制度演化路徑選擇[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王旭然;姚新勝;魏建光;樊沙沙;;河南省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發(fā)展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4期
7 王鶴;宋煒;;基于制度經濟學的基層灌溉管理單位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2期
8 于開紅;;三峽庫區(qū)農業(yè)合作經濟組織治理結構與績效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20期
9 徐德信;;代理人為什么接受委托人的損害:“公有關系合約”的注解[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汪國銀;李茂飛;;國有企業(yè)的公司治理與管理[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宋妍;晏鷹;;社區(qū)共享資源自發(fā)供給的異質性效應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3 張震;;民有金融、民間財團和社區(qū)銀行——基于浙江溫州、臺州案例的比較制度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4 錢忠好;冀縣卿;劉芳;;外部利潤、同意一致性與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制度創(chuàng)新——昆山富民合作社制度創(chuàng)新的理論解析[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朱憲辰;章平;;業(yè)主自治的可能性:基于復制動態(tài)的合作均衡條件[A];2005年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何嗣江;陳曄;;個人理性、集體理性沖突與協(xié)調:以金融衍生工具演進為例[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周彩霞;;共有信念缺失與法律成本的優(yōu)化配置——基于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行為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龔向虎;朱憲辰;;編碼系統(tǒng)、互動場景與局部知識演化[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9 吳曉路;史晉川;;非正式的第三方產品責任治理機制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楊志利;;強制履行、期待賠償與最優(yōu)違約救濟[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張駿;論美國縱向限制法律規(guī)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王榮;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風險投資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周霞;中國農村經紀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榮;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化風險投資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趙宏霞;B2C環(huán)境下消費者信任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7 徐連章;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我國海洋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李大良;資源與環(huán)境約束下我國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正剛;我國農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徐平平;農地城市流轉的交易成本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單海源;新制度主義視角下我國現(xiàn)代學校制度變遷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鈺;競爭性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穩(wěn)定性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瓊;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一體化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謝階騰;我國大學學院運行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黃明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社會資本培育中的政府行為分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王雷;我國商業(yè)銀行引入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效應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李明輝;我國地方稅收立法權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9條
1 方虹;施鳳丹;;碳交易市場與中國碳交易定價權[J];產權導刊;2010年08期
2 李建建;馬曉飛;;中國步入低碳經濟時代——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之路[J];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3 瑪麗-克勞德·斯莫茨,肖孝毛;治理在國際關系中的正確運用[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9年01期
4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劉世錦;張永生;;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理論框架和解決方案[J];經濟研究;2009年03期
5 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0期
6 高鵬飛,陳文穎,何建坤;中國的二氧化碳邊際減排成本[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9期
7 王穎;管清友;;碳貨幣本位設想:基于全新的體系建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12期
8 王金南,曹東;減排溫室氣體的經濟手段:許可證交易和稅收政策[J];中國環(huán)境科學;1998年01期
9 陳詩一;;邊際減排成本與中國環(huán)境稅改革[J];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熊天號;范曉偉;;《京都議定書》帶來的思考[J];華商;2008年12期
2 張燕燕;許祥秦;;碳排放交易的空間集聚分析[J];機械制造;2011年03期
3 鐘祥財;;推進中國碳排放交易的原則和思路[J];中國發(fā)展;2010年06期
4 陳淑芬;;歐盟排放權交易制度的發(fā)展對清潔發(fā)展機制的挑戰(zhàn)及啟示[J];國際論壇;2011年02期
5 張曉青;;碳排放交易的經濟學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1年11期
6 于定勇;;構建中國碳排放交易體制的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01期
7 蒲益Zs;;國際法視角:京都碳排放交易機制下我國的應對之策[J];法制與社會;2008年29期
8 曾鳴;何深;楊玲玲;田廓;董軍;王鶴;;我國CDM項目風險分析及低碳發(fā)展對策[J];華東電力;2010年03期
9 楊楊;鄭秀;;低碳經濟背景下碳稅及其他減排政策的比較研究[J];特區(qū)經濟;2010年05期
10 曾鳴;楊玲玲;;低碳對策之碳排放交易現(xiàn)狀與展望[J];陜西電力;2010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江成瑤;中國碳排放交易體制的建立對電力行業(yè)的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2 黃子鑒;基于船舶生命周期碳排放評估的新全球航運碳排放交易體系框架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3 張芳;國際碳排放交易對我國排污權交易的影響[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4 付玉;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5 孫靜;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平臺建設的可行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6 王銳;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定價[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劉翠艷;湖北省碳排放交易機制的構建研究[D];湖北大學;2013年
8 張巖;融入碳減排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融資模式設計[D];天津大學;2010年
9 李娜;低碳經濟背景下公路運輸碳排放交易體系構建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2年
10 孔垂要;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構建及仿真研究[D];五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839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98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