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產力的理論探討
發(fā)布時間:2017-08-21 10:10
本文關鍵詞:信息生產力的理論探討
【摘要】: 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與創(chuàng)新,使信息日漸成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引發(fā)了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重大變革,信息技術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即信息生產力,可以認為,信息生產力是信息社會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力形態(tài)。本文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下,分析生產力形態(tài)的新發(fā)展,對信息生產力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首先,梳理了生產力理論的發(fā)展進程,并分析了信息生產力的形成條件和信息生產力的歷史演進過程;其次,在論述基礎上突破傳統(tǒng)生產力理論的窠臼,闡述信息和信息生產力的內涵,辯證分析了信息生產力結構中要素系統(tǒng)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特征、性質及其內在運行規(guī)律;最后,提出信息生產力的實現要依賴于包括經濟、政治和人文環(huán)境等現實條件,認識到發(fā)展信息生產力的客觀必然性,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加快制度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闡述了當代社會下實現信息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在于優(yōu)化生產力諸要素系統(tǒng),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社會政治文明的進步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本文在當代社會條件下如何認識信息生產力形成規(guī)律,推動信息生產力實現有一定新意。信息生產力不是一種抽象的邏輯思維符號,而是一種現實性過程和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勞動實踐活動,它的形成與發(fā)展必然要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下才能實現?梢哉f,信息生產力的逐步形成是生產力系統(tǒng)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正確認識信息生產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實現條件,不僅有利于推動我國生產力結構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而且對整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進步也將起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 生產力 信息生產力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F014.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緒論9-17
- 1.1 課題背景9-10
- 1.2 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0-11
- 1.3 文獻綜述11-15
- 1.3.1 國外關于信息生產力的前沿分析11-13
- 1.3.2 國內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13-15
- 1.4 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15-17
- 1.4.1 主要研究內容15-16
- 1.4.2 主要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信息生產力的形成與發(fā)展17-26
- 2.1 生產力理論的發(fā)展進程17-21
- 2.1.1 傳統(tǒng)生產力理論的發(fā)展17-18
- 2.1.2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生產力理論18-19
- 2.1.3 信息社會下生產力理論的深入研究19-21
- 2.2 信息生產力的形成條件21-23
- 2.2.1 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需求21-22
- 2.2.2 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22
- 2.2.3 信息要素實現商品化22-23
- 2.2.4 信息技術的推動作用23
- 2.3 信息生產力的歷史演進23-25
- 2.3.1 信息生產力產生的時代背景23-24
- 2.3.2 信息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階段24-25
- 2.4 本章小結25-26
- 第3章 信息生產力的性質和特征26-34
- 3.1 信息與信息生產力的內涵26-28
- 3.1.1 信息的內涵26-27
- 3.1.2 信息生產力的內涵27-28
- 3.2 信息生產力的特征28-31
- 3.2.1 信息生產力的靜態(tài)特征28-30
- 3.2.2 信息生產力的動態(tài)特征30-31
- 3.3 信息生產力的性質31-32
- 3.4 本章小結32-34
- 第4章 當代社會信息生產力的實現及意義34-42
- 4.1 當代社會信息生產力的實現條件34-36
- 4.1.1 實現信息生產力的經濟環(huán)境因素34-35
- 4.1.2 實現信息生產力的政治環(huán)境因素35
- 4.1.3 實現信息生產力的人文環(huán)境因素35-36
- 4.2 我國信息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36-38
- 4.2.1 我國信息生產力的發(fā)展現狀36
- 4.2.2 我國實現信息生產力的客觀必然性36-37
- 4.2.3 推動我國信息生產力實現的路徑37-38
- 4.3 當代社會信息生產力的現實意義38-40
- 4.3.1 優(yōu)化生產力諸要素系統(tǒng)39
- 4.3.2 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進步39
- 4.3.3 加快社會政治文明的進步39-40
- 4.3.4 加速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40
- 4.4 本章小結40-42
- 結論42-43
- 參考文獻43-4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47-49
- 致謝4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倪曉林;;論先進文化的生產力意義[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廖亞菱;論信息競爭力[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3 楊梅枝 ,蒲清泉;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J];當代思潮;2003年01期
4 周國玲;淺談信息技術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J];電信快報;2005年01期
5 王秀艷;對信息本質的哲學解讀[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6 楊淑芬;;論信息轉化為生產力的實踐應用[J];福建電腦;2007年10期
7 王保興;論信息文化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功用性[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胡心智;應提出信息生產力的概念[J];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9 孫海芳;;信息生產力: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形態(tài)[J];江漢論壇;2008年01期
10 張亞明,杜冠軍;信息化內涵及其戰(zhàn)略意義[J];經濟論壇;2004年24期
,本文編號:7122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71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