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二卷的邏輯:系統(tǒng)發(fā)生學
[Abstract]:The second volume of Capital is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lass science and the embodiment of class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conditions of capital circulation movement, explain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system,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capital turnover movement conditions, explain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system for many times. The third part is based on the living hierarchical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capital structure to depict and expla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whole system of social reprodu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existence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is constructed into a special science and a special method. The methodology implication of phylogeny is to reach an internal resistance to dialectics and scientism, and to reject all non-historical phenomenalism and hermeneutics fundamentally.
【作者單位】: 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1BJL009)
【分類號】:F091.91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壽榮;李漁戲曲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何建華;經濟正義論[D];復旦大學;2004年
3 關立新;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向及中國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王鑫;論鄧小平的發(fā)展觀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陳斌;私營經濟發(fā)展論[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6 王志剛;轉型期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7 申建中;民事再審程序改造及再審之訴建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8 王磊;建設有中國特色黨政關系的理論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蘭天山;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曾祥正;信息網絡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詠鈴;愛情文學審美視野中的南朝樂府民歌[D];湘潭大學;2002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籬,,邁進大我本體[D];湘潭大學;2004年
3 謝鳳華;中國零售商自有品牌戰(zhàn)略研究[D];湘潭大學;2002年
4 侯宣杰;商人會館與邊疆社會經濟的變遷[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6 楊小霞;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對哲學的若干挑戰(zhàn)和啟迪[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7 王惠君;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8 黃薇;“債轉股”的進退機制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9 劉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10 彭金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吉義;經濟與人口、資源、環(huán)境系統(tǒng)要素的錯位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系統(tǒng)的構建[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1997年04期
2 葛揚,林樂芬;交易費用與制度安排的正反饋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3 馬文端,劉平宇;生產力系統(tǒng)辯證觀[J];生產力研究;2002年01期
4 俞海山;;從消費經濟學到消費生態(tài)學——對消費的一項擴展研究[J];消費經濟;2008年03期
5 張禮建;可持續(xù)發(fā)展內涵與區(qū)間疊代關系[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6 李忠良;孫中山西部開發(fā)思想的理論探析[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年05期
7 易小明;人之本質的多重表現樣態(tài)與生產力解放系統(tǒng)[J];生產力研究;1998年05期
8 祝峰;學科對象特性與中國經濟學構建[J];經濟學家;2000年02期
9 昝廷全;系統(tǒng)時代:概念與特征[J];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10 苗澤華,孫班軍;對工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生態(tài)工程的幾點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年06期
本文編號:23271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232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