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位赫森科學史的馬克思主義方向——兼與唐文佩博士商榷
[Abstract]:Herson'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oot of Newton's principle" explores the Marxist direc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s to whether Herson's attempt is orthodox,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 yet decided. Recently, Dr. Tang Wenpei's paper, "an early attempt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Science-taking Herson's argument as an example," in the second issue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argues that the thrust of Herson's history of science deviates from the Marxist tradition. The reason is that Marx and Herson did not set foot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internal history. In my opinion, the purport of Herson's history of science continues the Marxist direction, but in the internal history of science, Herson insists on demonstrating the religious theology complex of "principles" from Newton's class standpoint. To some extent, this deviates from the Marxist tradi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questions this from a completely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launch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作者單位】: 南通大學法政與管理學院;
【分類號】:F091.9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yù)設(shè)”與“預(yù)設(shè)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關(guān)鍵[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nèi)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guān)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shè)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夏菲;論英國警察權(quán)的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秦曼;海洋漁業(yè)資源資產(chǎn)的產(chǎn)權(quán)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余正琨;論科學發(fā)展觀對三大規(guī)律認識的豐富與發(fā)展[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yīng)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余曉玲;以農(nóng)地為依托構(gòu)建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徐本禹;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qū)農(nóng)村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8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gòu)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國盛;;《科學的歷程》第二版自序[J];博覽群書;2002年12期
2 ;第五屆中青年科學史學術(shù)研討會將于2005年底在安徽徽州召開[J];中國科技史料;2004年04期
3 郭兆紅;;科學史教學: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4 姜建強;;從科學史探討科技人才相蔽的現(xiàn)象——兼論科學評價的若干方法[J];中國人才;1987年09期
5 呂增建;;科學史的素質(zhì)科普價值[J];焦作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6 華國凡 ,金觀濤;中醫(yī):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J];自然辯證法通訊;1979年02期
7 榮生;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召開第二屆年會[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8 朱長超;;是科學還是魔術(shù)——科學史上的幾個騙局[J];今日科苑;2006年11期
9 姚宏杰;;科學史與科學教育——《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給我們的啟示[J];科學大眾;2006年10期
10 張金運;;科學精神:科學素養(yǎng)的內(nèi)核所在[J];文教資料;2007年1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賀翠香;;知識、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從《知識考古學》看福柯早期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2 席澤宗;;科學史與現(xiàn)代科學[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面向新世紀”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8年
3 閻嘉;;戴維·哈維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傳統(tǒng)[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4 伍玉林;袁辛奮;;科學哲學研究的一個不容忽視層面——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融合[A];第九次哈爾濱“科技進步與當代世界發(fā)展”全國中青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5 黃沛天;黃文;胡利云;;變加速動力學探索和創(chuàng)新之路[A];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6 袁江洋;;重審科學進步觀[A];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7 張明雯;;科學史與原始性創(chuàng)新[A];第八次哈爾濱“科技進步與當代世界發(fā)展”全國中青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8 方在慶;;海森伯的“哥本哈根之行”研究[A];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9 李艷靈;吳育飛;劉敬華;孟令鵬;;浙教版初中《科學》教科書中科學史內(nèi)容的分析[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sh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萬丹;石少虎;;論應(yīng)防止理解科學與宗教關(guān)系的簡單化傾向——以伽利略事件為例[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陳菁霞;上海交大科學史系慶祝成立10周年[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本報特約記者 計海慶;感受科學史[N];社會科學報;2002年
3 未名;在科學史的關(guān)懷中成長[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4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江曉原 關(guān)增建 復旦大學教授 胡守鈞;科學史是人類思想靈魂的外化[N];中華讀書報;2001年
5 記者 陳琳;星際幻想者[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朱廣菁;科學史向人類社會昭示什么[N];大眾科技報;2005年
7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科學史系系主任$$關(guān)增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胡守鈞:復旦大學教授;科學史擦亮人類進步的星空[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8 彭萬華;劍橋科學史叢書登陸中國[N];科技日報;2000年
9 鈕衛(wèi)星 上海交大博士;科學史可以這樣研究嗎?[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10 袁江洋;科學、科學史:小寫的與大寫的[N];中華讀書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忠庚;漢唐佛教與科學[D];山東大學;2005年
2 張爽;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3 鄧可卉;托勒密《至大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4 錢之佳;科學與理性[D];吉林大學;2006年
5 朱丹瓊;科學個案研究與中國科學觀的發(fā)展[D];西北大學;2005年
6 成廣雷;國內(nèi)外種子科學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比較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7 周放;阿拉伯科學與翻譯運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劉進;文學與“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學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蔡杰峰;現(xiàn)代俄羅斯刑法學研究[D];北京大學;2001年
10 李小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對科學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偉紅;俄羅斯科學史走向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2 呂展紅;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其在后世的演進[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正洪;20世紀卡文迪什的巔峰:盧瑟福時期的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4 柳珊珊;初中理科教科書中科學史的文本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金平;伽利略與天主教會的沖突及其消解[D];蘭州大學;2009年
6 王婷芳;HSS專業(yè)化歷程及對科學史的貢獻[D];山西大學;2006年
7 韓紅梅;科學理性的消解與多元思維的建構(gòu)[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8 張小釗;基于化學家科學活動的化學探究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9 姜鋒;高中生科學本質(zhì)觀的現(xiàn)狀與轉(zhuǎn)變[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10 朱豫平;薩頓科學觀初探[D];湘潭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35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223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