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制度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制度成本
本文選題:制度生態(tài)環(huán)境 + 制度成本。 參考:《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摘要】:制度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指影響制度生長、發(fā)展、變遷的一切社會因素的總和,某一制度以外的其他制度,以及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公民等共同構成主要的制度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因素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包括制度形成成本、制度執(zhí)行成本、制度監(jiān)督成本在內的制度成本。要更好地發(fā)揮制度績效,降低制度成本,就應當通過完善各種正式制度、實行適度的制度供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等途徑,創(chuàng)設良好的制度生態(tài)環(huán)境。
[Abstract]:The institu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fers to the sum of all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institution, and other institutions other than a certain system, as well a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citizens and so on,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main institu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se factor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the system cost, including system formation cost, system execution cost and system supervision cost. In order to bring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nto full play and reduce the system cost, we should create a good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perfecting all kinds of formal systems, carrying out appropriate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ment.
【作者單位】: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上海市重點學科——社會學學科(B501)項目資助
【分類號】:F09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廣利;陳豐;;制度成本的研究緣起、內涵及其影響因素[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09年06期
2 陳豐;;論非正式制度對制度成本的影響[J];當代經濟研究;2009年10期
3 王培勤;試論經濟制度轉換的內在機理[J];中國合作經濟;2004年04期
4 邱少春;;經濟增長中的制度因素分析[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8年07期
5 張含宇;;非正式制度與經濟體制變遷——一個新制度主義的研究框架[J];特區(qū)經濟;2008年09期
6 安小雷;;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制度經濟學思考[J];知識經濟;2009年02期
7 李建德;論“制度成本”[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8 岳天明;經濟發(fā)展中的非正式制度透析[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0年04期
9 楊黛;論培育市場經濟精神[J];經濟師;2004年03期
10 孫國峰;交易成本與制度成本的關系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秦海林;;論非正式制度失靈[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付才輝;;經濟增長的微觀制度基礎[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春霞;蘇時鵬;;論體制資源與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4 吳鳴;陳舉;;制度包容性及其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啟示[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剛;爆竹聲中的經濟學[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2 楊軍勝;讓制度成為社會財富積累的助推器[N];中國改革報;2005年
3 蔣萬勝;淺說制度經濟學及其在我國的適用[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4 梁怡;演化博弈論視角下的制度變遷[N];上海證券報;2007年
5 傅興宇;經濟全球化迫切要求降低體制成本[N];中國審計報;2002年
6 文建東;社會誠信與經濟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3年
7 王冰 劉成奎;關于生活幸福度的經濟學分析[N];光明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單羽青;諾斯:對舊體制的依賴阻礙了創(chuàng)新[N];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
9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 鄧大才;選擇制度變遷的最佳速率[N];社會科學報;2005年
10 ;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N];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昌瀚;非正式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2 巫威威;“適應性效率”理論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08年
3 鄭艾林;社會資本形成及其變遷的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孫國峰;制度演進的互利原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韓福國;市場、組織與國家——中華全國工商聯(lián)及民間商會(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雙重代理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6 李學迎;經濟學視野下的寬容[D];山東大學;2009年
7 齊平;中國私營企業(yè)誠信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8 童欣;中國家庭經濟行為的制度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9 薛勝利;制度的根植與異化:經濟發(fā)展中的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D];吉林大學;2012年
10 代水平;政府產權的理論邏輯及其邊界約束[D];西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華;產業(yè)集群的制度經濟學分析[D];遼寧大學;2008年
2 金鑫;傳統(tǒng)習俗對市場經濟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7年
3 向彩虹;社會關系網絡資源配置作用的經濟學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史悅;無效率制度的經濟學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年
5 羅靖;國家、制度與經濟增長[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6 田志敏;重新解讀“斯密問題”的現(xiàn)代意義[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祿;商幫興衰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D];山東大學;2007年
8 楊天宇;我國自然保護區(qū)制度的管制經濟學分析[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9 胡潤;論市場監(jiān)管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10 井志強;經濟契約中的信用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506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205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