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社會規(guī)定性:一個批判性建構分析
本文選題:生產 + 生產條件 ; 參考:《學海》2012年02期
【摘要】:現(xiàn)有西方要素理論等同生產條件與生產要素分析,對稱化生產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造成理論庸俗以及方法論謬誤。其解釋主義的實質是拋棄"歷史",從與生產方式隔絕的角度抽象、孤立地談論生產存在及其實踐問題,沒有能夠將"社會存在"作為實踐模式看待。重構路徑是堅持歷史和存在的合一,在對各種生產本質的尋求中進行"實踐"解釋。實踐蘊涵是:(1)重回馬克思主義整體理解域,運用其原理、方法,在統(tǒng)一歷史科學中系統(tǒng)闡述生產要素范疇及其理論;(2)在對技術規(guī)定性進行揚棄的基礎上,尋求不斷生成的社會規(guī)定的內涵;(3)在不斷生成的歷史實體與其社會存在形式的統(tǒng)一中,相應形成對具體性實踐模式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生產要素具體構圖為"三類五種",即隸屬I類要素的社會勞務、隸屬II類要素的一般物質和特殊物質以及隸屬III類要素的一般知識和特殊知識。這是現(xiàn)實歷史的實踐生成空間。
[Abstract]:The existing western factor theory is equivalent to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factors of human beings and things in the symmetry of production cause theoretical vulgarism and methodological fallacy. The essence of its interpretations is to aband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isolation from the production mode, to discuss the existence of production and its practical problems in isolation, and not be able to put "society" It will exist as a practical model. The reconfiguration path is a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existence, which is interpreted in the pursuit of the essence of various production.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 is: (1) returning to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x doctrine, using it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nd systematically expatiate on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on elements and their theories in the unified history science; (2) in the technology of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stipulation and abandonment, it seek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tinuous generation of social regulations; (3)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rete practice pattern is formed in the unity of the continuous 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entities and their social existence forms. On this basis, the production elements are specifically composed of "three categories and five kinds", that is, social services belonging to the I elements, and belong to the II category. The general material and special substances of elements and general knowledge and special knowledge that belong to III category elements are the generating space of practical historical practice.
【作者單位】: 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企業(yè)理論創(chuàng)造性轉化研究”(項目號:11BJL00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F01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許光偉;;《資本論》第一卷的邏輯:歷史發(fā)生學[J];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07期
2 許光偉;;《資本論》第二卷的邏輯:系統(tǒng)發(fā)生學[J];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01期
3 許光偉;;唯物史觀開放結構的政治經濟學解讀——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批判和超越[J];江漢論壇;2009年04期
4 許光偉;;勞動價值論的構圖——一種馬克思主義整體解讀觀[J];經濟評論;2011年01期
5 許光偉;諶潔;;《資本論》第三卷的邏輯:現(xiàn)象發(fā)生學[J];經濟評論;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登德;;《富國策》著譯者考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2 張長有;;基于理論和實踐的農民養(yǎng)老保障方案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7期
3 向俊杰;姜世偉;王俊濤;;農民生態(tài)與經濟需求關系的實證考察——以貴州省H鄉(xiāng)和C鎮(zhèn)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8期
4 方芳;;馬克思世界歷史性思想的公正維度[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王延濤;;廖仲愷的經濟思想[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Z1期
6 周章領;;生態(tài)危機的新變化及其對策探微[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厲以寧;美國邊疆學派“安全活塞”理論批判[J];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4年03期
8 王雨辰;;論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tài)價值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李明桂;;保護農民權益:基于馬克思資本文明思想的分析[J];商業(yè)研究;2010年05期
10 趙承鳳;;立德·立功·立言——論孫子的成功之道[J];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譚德禮;;社會責任:企業(yè)與消費者追求之價值[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韓慶祥;張艷濤;;馬克思哲學的大眾形態(tài)、學術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及其歷史命運[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3 雷搏;;對科技教育與道德教育歷史沖突的認識[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4 雷搏;;對科技教育與道德教育歷史沖突的認識[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5 王雨辰;;論西方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tài)緯度的建構[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吳苑華;;生存生態(tài)學:馬克思生態(tài)學的“原碼”思想[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7 成紅;馬小希;;環(huán)境法的本體初探——有限的世界和無限的符號[A];生態(tài)文明與林業(yè)法治--2010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程彪;;超越實證與思辨——馬克思哲學的歷史思維方式[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9 強乃社;;歷史唯物主義的規(guī)范基礎——從新康德主義者到哈貝馬斯[A];“哲學:基礎理論與當代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劉桂斌;;自主開創(chuàng)生產力跨越式發(fā)展新道路[A];與時俱進 開拓進取(下)[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美平;中國共產黨金融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曾友中;馬克思貨幣理論與當下金融危機[D];武漢大學;2010年
3 王志剛;轉型期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4 李慶宗;在理性與價值之間[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5 李俊奎;當代中國社會利益結構變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孝廷;未來的哲學研究——未來形而上學導論[D];吉林大學;2004年
7 張濤;食品安全法律規(guī)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8 鄧光君;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理論與評價體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9 王定祥;金融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理論與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10 胡永佳;產業(yè)融合的經濟學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郭云英;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域中的農村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3 于婷;煤炭企業(yè)跨區(qū)域擴張風險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模型構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邵邦;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齊自琨;發(fā)展文化生產力的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武威志;我國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吳玲;文化全球化影響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之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陳慶祥;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陳銀;金融危機的貨幣哲學解讀[D];湘潭大學;2010年
10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奚兆永;;“政治經濟學教材可以不講‘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嗎?——與衛(wèi)興華同志商榷[J];當代經濟研究;2006年12期
2 許光偉;;論勞動價值論的數(shù)學與模型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8年02期
3 許光偉;;《資本論》第一卷的邏輯:歷史發(fā)生學[J];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07期
4 許光偉;;理解科學勞動價值論——分工、交易與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J];經濟評論;2006年05期
5 許光偉;;勞動價值論的構圖——一種馬克思主義整體解讀觀[J];經濟評論;2011年01期
6 許光偉;;試論勞動對效用的關系——由恩格斯的價值命題說起[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敬璉;;吳敬璉:思考宏觀經濟兩難的出路[J];科技與企業(yè);2010年12期
2 吳國強;張仁玉;;剖析美國互聯(lián)網泡沫經濟[J];商品與質量;2011年S6期
3 饒文剛;;對生產性服務業(yè)的再認識[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17期
4 邢俊峰;黃懷;;“標準化良好行為”有助于提升企業(yè)競爭力[J];中國標準化;2010年03期
5 ;非常道[J];現(xiàn)代營銷(經營版);2011年07期
6 孟小光;;濱州市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27期
7 王璐;;剩余思想與分配理論——基于馬克思經濟學研究視角的重新解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劉瑞娜;;6S現(xiàn)場管理實務[J];中國人造板;2011年07期
9 劉娟;;古典與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論之比較[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3期
10 張勁;;社會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秦小娟;;生產條件的貧困:馬克思貧困理論的再思考[A];《資本論》與貧困問題研究——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趙妍;和蕓琴;;論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A];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全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9年
3 王善;;試析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兼論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A];陜西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張洪波;;三代領導人對資本主義認識的比較分析[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C];2003年
5 谷書堂;蔡繼明;;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A];經濟改革與理論思考(1978-1988)[C];1988年
6 肖青;;生產要素的貢獻評價研究[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7 Michael. A. Lebowitz;劉成剛;;市場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1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平旭;欒爽;;創(chuàng)新:軍工企業(yè)文化之魂[A];軍工文化論文集[C];2006年
9 陳永志;任力;;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與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探討[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暨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黃定余;;論真社會主義財產制度面臨的尷尬和出路[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曹創(chuàng)威;千方百計確保生產要素供應[N];運城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季曉莉;生產要素改革:戳破泡沫的替代方案[N];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趙紅梅 姜艷;讓生產要素在城鄉(xiāng)自由流動[N];河北日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楊明;工業(yè)面臨新挑戰(zhàn) 工信部要求加強生產要素保障[N];中國工業(yè)報;2011年
5 記者 王培泉;進一步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N];自貢日報;2011年
6 東方匯理中國業(yè)務主管 孫昊;也談生產要素回報[N];上海證券報;2011年
7 通訊員 聶圣華;七0九所大力改善生產條件[N];中國船舶報;2000年
8 曉亮;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應得到確認[N];農民日報;2003年
9 曉亮;土地應是生產要素[N];中國房地產報;2004年
10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梁育民;經濟增長重在激活生產要素[N];南方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存剛;全球化與兩大制度演進[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2 蔡娟;鄧小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建橋;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年
4 賀朝霞;論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問題的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徐志宏;馬克思科學觀初探[D];復旦大學;2005年
6 楊冕;生產要素/能源品種替代對中國節(jié)能減排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7 尹豪;中國企業(yè)并購的價值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8 趙自芳;生產要素市場扭曲的經濟效應[D];浙江大學;2007年
9 劉榮軍;財富、人與歷史[D];復旦大學;2007年
10 朱南松;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貨幣功能[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建都;試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態(tài)度及其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鄭文勝;經濟全球化下的臺灣中小企業(yè)的因應之道[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郭海英;鄧小平對資本主義辯證批判的方法論特征及意義[D];蘇州大學;2004年
4 張永成;論列寧的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坤;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私立大學緣起分析[D];蘇州大學;2009年
6 宋宇文;全球化進程與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D];湘潭大學;2002年
7 劉世山;毛澤東鄧小平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問題的認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陸保良;毛澤東、胡適、蔣介石資本主義觀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翠梅;布熱津斯基的共產主義“大失敗”論評析[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10 宋暉;論鄧小平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利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487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204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