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與非均衡:鄧小平關于經濟發(fā)展的辯證思想研究
本文選題: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 切入點:均衡發(fā)展 出處:《黨的文獻》2012年06期
【摘要】:新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經歷了如下歷史演進過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非均衡發(fā)展到計劃經濟的均衡發(fā)展,再走向市場經濟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均衡發(fā)展。在此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許多關于經濟發(fā)展的辯證思想。面對經濟落后的基本國情,鄧小平肯定中國經濟發(fā)展必須也必然是高速度的,他提出"三步走"的戰(zhàn)略思想,使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和目標調整到切實可行;同時,高速度不是勻速前進,而是波浪式向前發(fā)展,要爭取若干個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鄧小平提出一個大政策,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區(qū)域發(fā)展步驟上,他逐步提出"兩個大局"的思想。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間,我國國民收入結構調整不斷深化,區(qū)域差距呈縮小趨勢。在新的起點上,鄧小平關于經濟發(fā)展均衡與非均衡關系的辯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和借鑒意義。
[Abstract]:New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from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lanned economy, and then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In this process,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a lot of dialectical thoughts about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face of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Deng Xiaoping affirmed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and must be carried out at a high speed. He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idea of "three steps" so that the speed and goal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readjusted to practicability; at the same time,High speed is not a constant speed advance, but a wave forward development, we should strive for a number of faster and better efficiency stages.Deng Xiaoping proposed a big policy to allow some people, some regions to get rich first, and eventuall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eps, he gradual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two overall interests".In the past ten years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income structure has been deepened and the regional gap has been narrowing.On the new starting point, Deng Xiaoping's dialectical thou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librium and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ill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分類號】:F091.9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敬勝;;論鄧小平“兩個飛躍”戰(zhàn)略思想的現實意義[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汪青松;;鄧小平企業(yè)管理實踐與理念的歷史考察[J];安徽史學;2010年05期
3 李正華;;鄧小平、陳云的改革思想比較[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4 周新城;事關我國社會主義前途的一個大問題——科學地研究蘇聯演變問題的重大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胡安全;;新時期中共黨內教育活動的歷史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胡安全;;改革開放初期社會意識的嬗變與執(zhí)政黨的思想建設[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王新建;中國共產黨利益整合的寬廣視閾[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馬小林;劉滄海;;以馬克思主義態(tài)度對待當代社會思潮[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王開瓊;;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及增進民族團結的策略[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王心月;;鄧小平的中國傳統文化觀[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wěn)定研究課題組;張平;劉霞輝;張曉晶;張磊;王宏淼;;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從動員性擴張向市場配置的轉變[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權文榮;;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階段[A];全國社科院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3 程淑蘭;;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科學執(zhí)政的本質要求[A];全國社科院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4 廖勝華;;科學發(fā)展觀地域化的廣東類型[A];全國社科院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C];2009年
5 黃衛(wèi)平;鄭超;;經濟特區(qū)的政治邏輯——獻給深圳經濟特區(qū)30周年[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6 彭先兵;倪新兵;;基于東莞看實施“和諧共享戰(zhàn)略”建設幸福廣東的路徑[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7 王東;;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來源、哲學基礎與四大難題[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雅儒;;論新一輪思想解放——改革和發(fā)展的目標是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9 程中原;;毛澤東理論問題指示平議[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李正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宋桂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調節(ji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強;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利益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韓艷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慧勇;周恩來與“文革”后期中央行政體制的重新整合[D];南開大學;2010年
6 靳書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超越[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9 燕泰翔;中國工農關系演進與農業(yè)發(fā)展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王群生;江澤民意識形態(tài)建設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曉宇;論科學發(fā)展觀對鄧小平發(fā)展理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陳慶祥;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陳達;毛澤東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劉燕杰;現階段高校研究生兼職本科輔導員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吳波;和諧社會構建中民營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白宇;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現實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敏;中國共產黨黨建主線演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唐建陽;和諧社會理論的思想淵源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于曉軍;鄧小平經濟改革創(chuàng)新思維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劉瑩;基于馬恒昌小組精神的企業(yè)創(chuàng)新精神的思考[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越輝;鄧小平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非均衡推進模式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S2期
2 ;小平南巡講話[J];商務周刊;2008年Z2期
3 黃新全;;學習《鄧小平文選》中關于經濟建設的思想[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83年03期
4 羅元錚;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學習《鄧小平文選》的體會[J];財經問題研究;1984年01期
5 王眉征;;認真學習《鄧小平文選》 提高財政工作水平[J];財政研究;1984年02期
6 劉恩專;論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J];南開經濟研究;1993年06期
7 ;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基礎是教育[J];上海成人教育;1994年09期
8 從興學;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學習《鄧小平文選》[J];中國勞動;1983年10期
9 季綱;;努力增加利潤收入——學習《鄧小平文選》的體會[J];投資研究;1983年06期
10 蔣映光;理論的支柱——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研究[J];經濟學家;199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青;;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A];2005—2006中國生產力發(fā)展研究報告(下)[C];2006年
2 郭學旺;;鄧小平農業(yè)科技現代化思想探析[A];五十年社會變遷與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楊和屏;;淺析鄧小平關于爭取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思想[A];偉人智慧 強國豐碑——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鐘聲;;淺論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A];海南省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入選論文集[C];2006年
5 黃國華;;中國現代化和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A];中國現代化與西部大開發(f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6 牛冬梅;;解析鄧小平的經濟民主思想[A];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論文集[C];2004年
7 廖堅;;鄧小平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初探[A];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4年
8 義術;;從非均衡發(fā)展到統籌協調發(fā)展——鄧小平共同富裕構想的實踐與發(fā)展[A];海南省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入選論文集[C];2006年
9 潘石;;鄧小平經濟理論體系的核心與精髓:強國富民[A];理論·改革·發(fā)展[C];1998年
10 范朝敬;;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qū)域經濟理論的重大貢獻[A];中國現代化與西部大開發(f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紹朋;論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8年
2 記者 李艷 高博;信息與創(chuàng)新[N];科技日報;2008年
3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張幼文;經濟問題的體制原因[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張立棟;鄧小平的經濟思想[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5 王中保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四屆論壇在巴黎召開[N];中國改革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柏晶偉;著力避免比較優(yōu)勢陷阱和凱恩斯主義依賴癥[N];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
7 謝良兵;從9個到20個[N];經濟觀察報;2010年
8 記者 柏晶偉;《馬洪文集》出版發(fā)行儀式在京舉行[N];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
9 夢霖;《追趕型經濟增長理論》[N];人民日報;2009年
10 周天勇;中國公共經濟研究的最新成果[N];學習時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霞;產業(yè)集群與區(qū)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家杰;鄧小平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年
2 周耀宏;毛澤東鄧小平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3 劉洪峰;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曉航;鄧小平區(qū)域經濟思想淺析[D];吉林大學;2009年
5 何世州;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楊秀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清林;論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構想及其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8 張?zhí)K楊;鄧小平經濟發(fā)展觀及當代價值[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9 徐洪峰;科學技術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凸現[D];鄭州大學;2002年
10 馮國根;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探源[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117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71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