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思考
本文選題:馬克思勞動異化 切入點:以人為本 出處:《人民論壇》2012年26期
【摘要】: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內在主線。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也標榜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文主義維度,強調了資本主義在創(chuàng)造驚人財富和文明的同時,對人性的無以復加的壓抑和剝奪。文章就從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出發(fā)去探討當代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以人為本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is the inner thread of Marxist philosophy system.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lso touted the humanism dimension of Marxism, emphasizing that capitalism creates amazing wealth and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not suppress and deprive human nature.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ocial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human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作者單位】: 西安工程大學;
【分類號】:F091.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盧智增,韓天寶;淺析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與人本主義思想[J];零陵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楊云飛;;對青年馬克思異化理論人學意義的新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何云飛;馬克思人本管理哲學初探[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祁冰;;關于“以人為本”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07年07期
2 郭毅;;馬克思經(jīng)濟學與新制度經(jīng)濟學“人的本質”思想比較——兼論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內涵[J];改革與戰(zhàn)略;2009年10期
3 張立宏;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J];齊魯學刊;2005年06期
4 張均德;鄒學榮;代西;;論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為本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王郭乾;;淺談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及其現(xiàn)實價值[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06期
6 陸地;;“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基本內涵[J];商情(教育經(jīng)濟研究);2008年07期
7 雷李萍;;科學發(fā)展觀中以人為本的哲學底蘊與現(xiàn)實意義[J];商品與質量;2010年SA期
8 趙健;;對《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類本質”的探析——關于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9 張平;試析經(jīng)濟學中的“以人為本”[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尚大軍;王偉;馬寧;;以人為本的哲學解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改革與開放;201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美霞;;淺議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意義[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04年學術年會“資本論與科學發(fā)展觀”論文集[C];2004年
2 姚紀綱;;以人為本發(fā)展觀的現(xiàn)實意義[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邵運川;;科學發(fā)展觀的含義及現(xiàn)實意義[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04年學術年會“資本論與科學發(fā)展觀”論文集[C];2004年
4 李慧;;淺談加強統(tǒng)計文化建設的必要性[A];山東省煤炭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金路;張麗平;;城市中“以人為本”的交通[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6 ;以人為本在科學發(fā)展觀中的重要地位[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全面發(fā)展(上)[C];2005年
7 ;內容簡介[A];以人為本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C];2008年
8 許友順;;以人為本 成就師生 打造品牌——現(xiàn)代學校管理的思考與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9 翁曉琴;;構建以人為本服務模式的探討[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覃愛珍;;在新形勢下實施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唐彬;樹立以人為本理念 破除“重物輕人”觀念[N];東莞日報;2008年
2 劉亞輝;人民政協(xié)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N];河南日報;2007年
3 本報評論員;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武漢[N];長江日報;2005年
4 遼寧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員 曹景椿;以人為本[N];中國人口報;2002年
5 記者 徐英梅 張淑瑜;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社會[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5年
6 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龍;科學發(fā)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N];淮南日報;2005年
7 程偉禮;“以人為本”不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N];解放日報;2004年
8 張道航;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N];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9 何平 李彥彬;德龍鋼鐵以人為本謀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4年
10 安康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黃立新;怎樣在職校中落實“以人為本”[N];安康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玉騰;論思想政治教育的馬克思人學基礎[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何士青;以人為本與法治政府建設[D];武漢大學;2005年
3 逯改;生命權及其保障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皮慶侯;孫中山民生主義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高宗澤;論以人為本的人才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郭鳳志;德育文化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山鳴峰;人本與效率[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徐秦法;社會治理中的信仰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童靜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學生工作體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區(qū)新型工業(yè)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玉峰;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肖彥輝;以人為本的哲學反思[D];內蒙古大學;2005年
3 高永貴;“以人為本”發(fā)展觀的哲學思考[D];山東大學;2005年
4 徐穎;從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看以人為本[D];吉林大學;2008年
5 杜彬武;“以人為本”的哲學闡釋[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關英;以人為本的哲學反思[D];內蒙古大學;2009年
7 夏威;“以人為本”發(fā)展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D];蘇州大學;2007年
8 郭小丹;“以人為本”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解讀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潤花;馬克思的實踐的人本質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于海霞;論人的本質的實踐性[D];黑龍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054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70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