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錯配、異質性要素發(fā)展和適宜性技術進步前沿文獻述評
本文選題:要素錯配 切入點:要素異質性 出處:《學術交流》2013年01期
【摘要】:自羅默爾(Romer)和盧卡斯(Lucas)將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內生化后,經濟增長動力問題研究文獻重點關注要素發(fā)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單維度分析,忽視要素錯配和要素間非匹配性可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要素錯配和適宜性技術視角展開,對20世紀中后期以來要素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適配性文獻進行了全面和系統(tǒng)的梳理,給出理論分析和經驗文獻的研究對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總結文獻研究觀點的基礎上,指出文獻研究的不足,強調經濟發(fā)展重視要素異質性同時還應關注要素匹配性和適宜性技術問題。
[Abstract]:Since Romer (Romer) and Lucas (Lucas) have mad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human capital endogenous, the literature on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growth has focused on the singl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factor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gnoring the influence of factor mismatch and mismatch between factors on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20th century, and gives the research objects,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viewpoint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mphasize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elements and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factor matching and suitability.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0CJL011和12CJY007)
【分類號】:F014;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毅夫;張鵬飛;;后發(fā)優(yōu)勢、技術引進和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年04期
2 林毅夫;張鵬飛;;適宜技術、技術選擇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6年03期
3 張軍,章元;對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J];經濟研究;2003年07期
4 易綱,樊綱,李巖;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2003年08期
5 林毅夫;任若恩;;東亞經濟增長模式相關爭論的再探討[J];經濟研究;2007年08期
6 趙志耘;呂冰洋;郭慶旺;賈俊雪;;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tài)融合: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事實[J];經濟研究;2007年11期
7 姚戰(zhàn)琪;;生產率增長與要素再配置效應:中國的經驗研究[J];經濟研究;2009年11期
8 袁志剛;解棟棟;;中國勞動力錯配對TFP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2011年07期
9 鄭玉歆;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及經濟增長方式的“階段性”規(guī)律——由東亞經濟增長方式的爭論談起[J];經濟研究;1999年05期
10 黃先海;劉毅群;;設備投資、體現型技術進步與生產率增長:跨國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傳春;張雅靜;;安徽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葛和平;曹家和;;我國吸引跨國公司研發(fā)(R&D)投資的策略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18期
3 曾國平;王正攀;曹躍群;;對農業(yè)資本存量K估算的文獻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5期
4 楊秀艷;;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2期
5 謝友才;;浙江省地區(qū)經濟結構效率分析[J];北方經濟;2007年02期
6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產率單要素生產率與經濟增長[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陳潔;呂廷杰;;從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看我國電信改革成效[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李盡法;吳育華;潘海生;;基于Malmquist指數的鋼鐵企業(yè)效率測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趙德海;王振東;;東北裝備制造業(yè)創(chuàng)新政策研究[J];商業(yè)研究;2008年01期
10 宋靜;;資本積累和就業(yè)問題文獻綜述[J];商業(yè)研究;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杰;戴群;李戰(zhàn)杰;高陽光;施潔;金傳;;深圳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A];中國經濟特區(qū)研究(2010年期 總第3期)[C];2011年
2 曲兆鵬;姜曉華;;二元性勞動力市場政策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討論稿)[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蔣伏心;;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內涵的討論與路徑的選擇——以兩個三角洲為例的研究[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中)[C];2007年
4 王林輝;宋冬林;董直慶;;資本體現式技術進步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個文獻綜述[A];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紀念新中國建國60周年(2009)[C];2009年
5 陳豐龍;;制度因素與FDI技術溢出效應——基于轉型國家的經驗研究[A];2010年“海右”全國博士生論壇(公共經濟學)“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的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汪陽潔;姜志德;王繼軍;;中國耕地保護制度發(fā)揮效力了嗎?[A];2010年“海右”全國博士生論壇(公共經濟學)“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的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劉憲;;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8)[C];2009年
8 干春暉;鄭若谷;;改革開放以來產業(yè)結構演進與生產率增長研究——對中國1978~2007年“結構紅利假說”的檢驗[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9)[C];2009年
9 殷醒民;;30年中國工業(yè)生產力“數量革命”的經驗解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10 劉憲;;勞動者報酬下降、技術進步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A];中國經濟60年 道路、模式與發(fā)展: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艷秋;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區(qū)域技術效率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2 王思薇;中國區(qū)域技術效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崔傳斌;我國煙草農業(yè)生產效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4 蔣欣;金融自由化、資產市場波動與經濟危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鄧路;基于技術創(chuàng)新視角的高技術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馬元;貨幣量值的經濟周期波動模型[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戰(zhàn)杰;專業(yè)化勞動力、經濟增長與產業(yè)升級[D];南開大學;2010年
8 遲誠;我國貿易與環(huán)境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雷國雄;不確定性、創(chuàng)新不足與經濟演化[D];暨南大學;2010年
10 肖建清;對外開放、產業(yè)集聚與區(qū)域經濟增長: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芬;高技術產業(yè)出口對其行業(yè)生產率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楊嶸;我國公共投資對私人投資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3 楊巨;初次收入分配、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潛力[D];湘潭大學;2010年
4 黃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夏;我國區(qū)域技術進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6 徐丹;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的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7 梁海燦;基于實物期權的高?蒲腥藛T績效評估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楊漢忠;中國物流業(yè)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9 房曉丹;土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基于長三角面板數據[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榮愛興;遼寧省城鎮(zhèn)社會救助資金效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乃華;;我國服務業(yè)、工業(yè)增長效率對比及其政策內涵[J];財貿經濟;2006年07期
2 劉偉,李紹榮;產業(yè)結構與經濟增長[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2年05期
3 金碚;資源與環(huán)境約束下的中國工業(yè)發(fā)展[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5年04期
4 劉偉,李紹榮;中國的地區(qū)經濟結構與平衡發(fā)展[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5年04期
5 李勛來,李國平;經濟增長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效應研究[J];經濟科學;2005年03期
6 陳靜敏;陸銘;陳釗;;勞動力短缺時代有沒有到來[J];經濟學動態(tài);2008年04期
7 黃勇峰;任若恩;劉曉生;;中國制造業(yè)資本存量永續(xù)盤存法估計[J];經濟學(季刊);2002年01期
8 鄭京海;胡鞍鋼;;中國改革時期省際生產率增長變化的實證分析(1979—2001年)[J];經濟學(季刊);2005年01期
9 陳曉光;龔六堂;;經濟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年02期
10 陳體標;;經濟結構變化和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生喜,文平;要素擴大型廣義技術進步及其分類[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年06期
2 王戰(zhàn)平;;一類非線性投資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年23期
3 王璽;張勇;;關于中國技術進步水平的估算——從中性技術進步到體現式技術進步[J];中國軟科學;2010年04期
4 焦紅兵;吳冀徽;;帶有時滯中性技術進步資產投資系統(tǒng)的積累率的辨識[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年08期
5 肖耀球;;中性技術進步條件下的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型研究[J];系統(tǒng)工程;2007年03期
6 孫靜;單芳;潘平;;技術進步對遼寧省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7 黃凌云,蒲勇健;日本對中國的物化技術溢出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年01期
8 李斌;趙新華;;科技進步與中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0年09期
9 王林輝;董直慶;;我國省際生產效率差異和生產率增長來源識別:1978—2007[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程鑒冰;;政府技術標準規(guī)制對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胡云超;;當代失業(yè)理論發(fā)展:主題變化、階段進展與最新研究方向[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2 朱小麗;黃秀清;;無線電頻譜資源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A];通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管理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馬虎兆;欒明;;天津市服務業(yè)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A];2008中國服務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董碧松;經濟增長中的收入分配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偉;用GTAP模型分析國際技術溢出對中國的影響[D];重慶大學;2007年
2 鄭煜;基于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水利科技進步評價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3 孫覃s,
本文編號:17004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70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