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價值源泉的追問:勞動力使用價值大于其價值并創(chuàng)造新價值
本文選題:勞動力使用價值 切入點:勞動力價值 出處:《蘭州學刊》2011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勞動力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大于自身價值的特殊屬性;勞動力價值一般是按資本獲利多少這種生產關系決定的,由勞動力使用價值的大小決定勞動力價值的高低。勞動力使用價值來源于體力和腦力消耗以及知識和技能增長,可以無止境提高,形成大于勞動力價值的勞動生產力,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馬克思區(qū)分了勞動力與勞動的不同概念,指出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與資本交換并創(chuàng)造價值。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力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它的實際使用就是勞動的物化,就是價值的創(chuàng)造"[。1]因此,價值源泉不是抽象勞動,而是勞動力使用價值。長期以來,"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被視為價值源泉的定義,它與"價值是抽象勞動"發(fā)生矛盾,應予揚棄。
[Abstract]:The labor force commodity has a special attribute that the use value is greater than its own value; the labor force value is generally 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of how much capital gains,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is determined by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comes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power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can improve indefinitely and form the labor productivity which is greater than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Creating value and surplus value. Marx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labor and labor, and pointed out that it was not labor. Marx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use value of labor force itself has the special attribute of becoming a source of value. Its actual use i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labor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1]. The source of value is not abstract labor, but labor force use value. For a long time, "abstract labor creates valu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definition of value source, which conflicts with "value is abstract labor" and should be sublated and abandoned.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F01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蔡繼明;再論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創(chuàng)造[J];理論視野;2001年06期
2 錢伯海;關于深化勞動價值認識的理論思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谷書堂;柳欣;;新勞動價值論一元論——與蘇星同志商榷[J];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鎮(zhèn)邦;毛陽海;;基于比較優(yōu)勢原理的西藏農業(yè)結構轉型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管德華;;我國生產勞動理論的論爭[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3 田鳳雅;;農用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與應用研究——以山東省臨沂市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23期
4 賈燕兵;李建強;卞興云;;基于宏觀尺度的耕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與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4期
5 王海鴻;韓娜娜;朱前濤;;甘肅省耕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1期
6 張睿海;孟娟;;生態(tài)農業(yè)開發(fā)的保障機制構建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7期
7 方麗;;貴州省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路徑探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9期
8 張遠秀;論生產性勞動的外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9 劉家樹;齊昕;;基于微笑曲線視角的大學生就業(yè)促進問題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晏智杰;自然資源價值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俊彬;;略論可持續(xù)的生產與消費方式[A];黑龍江省生產力學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2 于革非;;從庫恩的范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硬核”[A];用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中國經濟發(fā)展——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十九次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霍敬裕;;區(qū)域合作中地方政府信息溝通責任研究——不完全信息狀態(tài)難題的解決[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朱鐘棣;;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在貿易與收入分配問題上的論述[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5 夏丹丹;;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經濟學分析及政策選擇[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藏波;楊慶媛;周滔;;基于Granger因果檢驗的房價與地價關系研究——以六大區(qū)域代表性城市為例[A];2010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紀玉山;;在效率優(yōu)先的基礎上重建公平[A];當今中國經濟學八大理論熱點[C];1994年
8 馮子標;焦斌龍;;勞動同質性的假設是勞動價值論走不出困境的根——兼論勞動同質性、勞動價值論與人力資本[A];中國經濟熱點問題探索(上)[C];2001年
9 林金忠;;西方主流經濟學分配理論評析[A];中國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的熱點問題探討[C];2003年
10 徐玉婷;楊鋼橋;;耕地利用集約度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北省為例[A];生態(tài)文明中的土地問題研究[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妮;老撾對外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經驗分析[D];湖南大學;2010年
2 夏詠;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農業(yè)經貿合作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盛峰;公平與效率均衡的財政投資項目社會影響評價模型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國慶;后工業(yè)經濟與經濟虛擬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曹珂;中國金融發(fā)展與比較優(yōu)勢:外部融資視角[D];南開大學;2010年
6 閆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王秋蘋;當代中國報業(yè)競爭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子青;區(qū)域經濟聯(lián)動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周明海;中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的測度與機理分析[D];浙江大學;2011年
10 俞萍萍;激勵政策下發(fā)電企業(yè)可再生能源戰(zhàn)略投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世軍;杭州市主導產業(yè)選擇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杜哲濤;虛擬貨幣屬性的法理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康麗麗;最低工資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偉;比較優(yōu)勢理論與我國出口制造業(yè)發(fā)展及產業(yè)結構升級策略新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梁維維;我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武岳;中國貿易結構變化對貿易差額影響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鄭浩;產業(yè)結構變動對遼寧省經濟影響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8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艷麗;中國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牟麗明;產業(yè)結構與區(qū)域產業(yè)分工演進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錢伯海;論理論價值與實際價值[J];當代財經;1999年12期
2 蘇星;;勞動價值論一元論[J];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志鎖;;論勞動力商品特殊性對勞動力價值的影響[J];洛陽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2 王元;;勞動力價值實現與農村人力資本開發(fā)[J];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10期
3 劉志鎖;;90年代以來勞動力價值問題研究述評[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廖生明;略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實現方式[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5 劉春梅;按勞分配是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6 ;關于資本積累規(guī)律與勞動力價值變動趨勢的討論[J];世界經濟;1982年09期
7 彭仁鈞;;實際工資呈上升趨勢,勞動力價值呈下降趨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8 彭仁君;勞動力價值變動趨勢的再探討——與蔣學模同志商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6期
9 董藩;焦建國;;勞動力商品租賃論——兼談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起點[J];財經問題研究;1991年07期
10 李福生;試論行員工資的性質與內含結構[J];福建金融;1993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新民;;按勞分配不等于按勞動力價值分配——謙論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原則[A];第十二次資本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胡世禎;;對陳征所著《〈資本論〉解說》一書的幾點商榷[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馮金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一般均衡理論[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嚴法善;;勞動力市場與按勞分配[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理論與實踐[C];1993年
5 徐兆輝;郭照蕊;傅旭霞;;企業(yè)薪酬網狀模式分析[A];第四屆國有經濟論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國有企業(yè)制度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馮金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完全競爭產品市場模型[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7)[C];2008年
7 朱妙寬;;教育部門創(chuàng)造價值的經濟學分析[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蔣學模;;對勞動力商品范疇的再認識[A];當今中國經濟學八大理論熱點[C];1994年
9 胡世禎;;馬克思勞動力商品學說的建立與發(fā)展[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3次學術研討會代表論文集[C];2006年
10 胡世禎;;馬克思勞動力商品學說的建立與發(fā)展[A];全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暨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魏文彪;勞動力適度短缺或非壞事[N];中國審計報;2007年
2 張楠;按勞分配 勞動力價值幾何[N];中國財經報;2006年
3 何豐倫;網上流行“曬工資”[N];中國稅務報;2007年
4 何志成 作者為中國農業(yè)銀行總行營業(yè)部高級經濟師;農民工現象與勞工標準[N];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
5 魏文彪;勞動力相對短缺亦非壞事[N];西部時報;2007年
6 記者 俞嘉駿;上海市應利用相對優(yōu)勢吸引人才[N];組織人事報;2006年
7 四川師范大學 石開貴邋石曉莉;同命不同價的法律思考[N];光明日報;2008年
8 魏文彪 (南昌 編輯);勞動力適度短缺并非壞事[N];華夏時報;2007年
9 何豐倫;網民“曬工資”,勞資博弈添依據[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10 巫繼學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科院;低標工資 社會公害待除[N];證券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于桂蘭;私營企業(yè)工人勞動力價值實現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李利民;中外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工資水平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黃映暉;農村勞動力再生產成本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4 張顯宏;農民工勞動力產權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年
5 朱貴云;中國農民工收入與生活狀況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琳;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視閾下的我國勞資沖突問題研究[D];北京物資學院;2011年
2 阿如娜;馬克思恩格斯就業(yè)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張小健;學習勞動芻論[D];湖南大學;2007年
4 陳子君;教師勞動的性質與價值創(chuàng)造[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偉;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視角下農民工工資研究[D];魯東大學;2012年
6 吳煒;我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政策與制度探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3年
7 吉吉衣石;高壓輸電架線行業(yè)彝人農民工的涌現和組織[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熊來平;我國現階段剝削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9 姚志輝;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è)薪酬模式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10 羅躍君;勞動價值論的回顧與思考[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516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65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