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碳稅和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研究——基于OLG-CGE模型的增長及福利效應分析
本文關鍵詞: 碳稅 可再生能源 經濟增長 代際福利 出處:《中國工業(yè)經濟》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基于OLG-CGE情景模擬,比較征收碳稅與發(fā)展可再生能源在未來35年對經濟增長及居民福利的動態(tài)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兩類政策都將抬高平均能源價格,但其宏觀經濟效應恰恰相反。如果中國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份額至35%,短期內,能源推動型價格上漲將抑制消費、投資及產出增長;長期內,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將加速資本與勞動供給、推動能源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最終帶動增長回升。碳稅影響取決于其收入循環(huán)方式,如果用于擴大公共轉移支付,將提高當前收入和消費,但不利于長期資本深化與技術進步作用:如果用于降低所得稅,不僅能夠改善短期收入,還將通過要素積累與能源效率改善產生持久增長效應,但卻對能源結構提升作用有限。在福利再分配上,發(fā)展可再生能源對老年世代損害較小;碳稅則具有對年輕世代有利的再分配特征。兩類政策在宏觀效果上都有兩面性,中國應當依據(jù)其短期和長期的動態(tài)影響演變,建立多種手段并用且重點突出的靈活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OLG-CGE scenario simulation. Comparing the dynamic effects of carbon tax and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idents' welfare in the next 35 years, the study found that both types of policies will raise the average energy price. But its macroeconomic effect is quite the opposite. If China gradually increases its share of renewable energy to 35g, in the short term, rising energy-driven prices will dampen growth in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output; In the long run,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will accelerate the supply of capital and labor,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energy-efficient technology, and eventually lead to a rise in growth. The impact of the carbon tax depends on its income cycle. If used to expand public transfer payments, it would increase current income and consumption, but would not be conducive to long-term capital deepening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f used to reduce income tax, it would not only improve short-term income. It will also produce lasting growth effect through factor accumul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but it will have limited effect on energy structure upgrading. In welfare redistrib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will do little harm to the older generation; The carbon tax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distribution beneficial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Both types of policies have two sides in the macro effect, and China should change according to its short and long term dynamic influence. Establish flexible and focused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ith multiple tool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公共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批準號11&ZD073) 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公共財政結構、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質量”(批準號2012M52078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碳排放水平與要素總成本關系探討”(批準號71203070)
【分類號】:X196;F426.2;F812.42
【正文快照】: 一、問題提出中國的碳稅從理論、政策到技術層面一直處于不斷醞釀之中,而部分發(fā)達國家卻對碳稅產生質疑,轉而倡導可再生能源建設。澳大利亞認為碳稅對減少碳排放的作用微乎其微,已將其廢除,轉向100%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目標;法國用碳稅所得來補貼可再生能源,并計劃將氣候政策重點從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梁偉;張慧穎;姜巍;;環(huán)境稅“雙重紅利”假說的再檢驗——基于地方稅視角的分析[J];財貿研究;2013年04期
2 蘇明;傅志華;許文;王志剛;李欣;梁強;;我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年72期
3 王燦;陳吉寧;鄒驥;;基于CGE模型的CO_2減排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12期
4 楊翱;劉紀顯;吳興弈;;基于DSGE模型的碳減排目標和碳排放政策效應研究[J];資源科學;2014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靜;馮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費與碳排放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1年09期
2 李巖巖;趙湘蓮;;我國開征碳稅的稅率問題研究——以石化塑膠行業(yè)為例[J];財經論叢;2011年01期
3 公維鳳;周德群;王傳會;;全國及省際能耗強度與碳強度約束下經濟增長優(yōu)化研究[J];財貿經濟;2012年03期
4 ;Global Research Trends Related to CO_2 Emissions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to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年01期
5 周五七;;中國工業(yè)能源碳排放面板數(shù)據(jù)估算:1998—2010年[J];西部論壇;2012年03期
6 簡蓋元;王燦雄;馮亮明;;二氧化碳排放與福建經濟發(fā)展的分析[J];科技和產業(yè);2010年11期
7 徐盈之;董琳琳;;如何實現(xiàn)二氧化碳減排和經濟發(fā)展的雙贏?——能源結構優(yōu)化視角下的實證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張景華;;碳稅的社會福利效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0年08期
9 劉剛;沈鐳;;能源環(huán)境研究的理論、方法及其主要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6年06期
10 王新華;延軍平;楊謹菲;劉雪婷;;1950-2008年漢中市氣侯變暖及其經濟適應[J];地理科學進展;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稻葵;汪進;;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學分析與預測[A];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報告(總第3期)[C];2008年
2 徐曉亮;許學芬;;資源稅改革的動態(tài)多區(qū)域CGE模型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3年
3 范英;朱磊;劉明磊;張興平;馮連勇;段宏波;袁家海;張金良;胡燕;崔連標;;低碳發(fā)展管理發(fā)展研究[A];2012-2013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發(fā)展報告[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俞萍萍;激勵政策下發(fā)電企業(yè)可再生能源戰(zhàn)略投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2 李元龍;能源環(huán)境政策的增長、就業(yè)和減排效應: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閆云鳳;中國對外貿易的隱含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寧;氣候變化對制造業(yè)的經濟影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5 郭正權;基于CGE模型的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政策模擬分析[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6 饒呈祥;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我國成品油稅費改革經濟效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7 肖皓;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燃油稅征收的動態(tài)一般均衡分析與政策優(yōu)化[D];湖南大學;2009年
8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綜合規(guī)劃模型與政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董敏杰;環(huán)境規(guī)制對中國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李濤;節(jié)能減排管制下中國低碳經濟轉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齊敏;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藍美麗;FDI對中國工業(yè)部門碳排放影響研究[D];山東經濟學院;2011年
3 王春杰;基于低碳經濟的西安城市發(fā)展路徑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郭均超;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動對產業(yè)結構影響的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安冬青;碳關稅的征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肖志賢;征收汽車排污稅的可行性探討[D];暨南大學;2011年
7 金娜;陜西省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機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柴玉梅;關于我國開征碳稅的法律思考[D];河北經貿大學;2011年
9 楊鶯鶯;碳稅政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年
10 王克;河南省“十二五”節(jié)能目標測算及分析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麗琳;朱啟貴;;技術沖擊、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經濟波動——基于DSGE模型的數(shù)值模擬[J];財經研究;2012年07期
2 劉曄;周志波;;環(huán)境稅“雙重紅利”假說文獻述評[J];財貿經濟;2010年06期
3 司言武;;環(huán)境稅經濟效應研究:一個趨于全面分析框架的嘗試[J];財貿經濟;2010年10期
4 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經濟政策對區(qū)域發(fā)展格局演進的影響——基于動態(tài)多區(qū)域CGE模型的模擬分析[J];地理學報;2010年12期
5 馬士國;;征收硫稅對中國二氧化硫排放和能源消費的影響[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8年02期
6 梁偉;張慧穎;朱孔來;;能源-經濟-環(huán)境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熱點對比分析——基于CGE模型的研究視角[J];東岳論叢;2012年10期
7 司言武;;環(huán)境稅“雙重紅利”假說述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01期
8 劉斌;;我國DSGE模型的開發(fā)及在貨幣政策分析中的應用[J];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9 曹靜;;走低碳發(fā)展之路:中國碳稅政策的設計及CGE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9年12期
10 林伯強;李愛軍;;碳關稅的合理性何在?[J];經濟研究;2012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可再生能源融資及清潔發(fā)展機制研討會在京召開[J];森林與人類;2003年03期
2 ;我國可再生能源狀況[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6期
3 王夏;積極發(fā)展可再生能源[J];求是;2004年08期
4 孫海燕;可再生能源 可持續(xù)發(fā)展——首屆中國國際可再生能源國際研討會綜述[J];建設科技;2004年Z2期
5 孫海燕;立法保障可再生能源[J];建設科技;2004年Z2期
6 王璇;可再生能源發(fā)展駛入快車道[J];國際化工信息;2005年11期
7 周鳳起;中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J];石油化工技術經濟;2005年04期
8 喬婷;周伏秋;;可再生能源解決資金“貧血”[J];中國石油石化;2006年13期
9 本刊編輯部;;加快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產業(yè)[J];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2007年03期
10 韓芳;;新農村與可再生能源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J];中國沼氣;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濰坊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領域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工作的意見[A];地溫資源與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論文集(第三集)[C];2009年
2 ;太原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實施意見[A];地溫資源與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論文集(第三集)[C];2009年
3 方炎;;中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4 李燕;汪賢強;;我國農村地區(qū)可再生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初探[A];新農村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華北五省市區(qū)環(huán)境科學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5 韓立紅;;河北省發(fā)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6 李沛;何文晶;楊慧;;山東省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專項規(guī)劃研究[A];規(guī)劃創(chuàng)新:2010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王俠;徐壯;蘇道年;魯玲;張則振;;山東省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產業(yè)思路與對策研究[A];決策與管理研究(2007-2008)——山東省軟科學計劃優(yōu)秀成果匯編(第七冊·下)[C];2009年
8 ;關于2011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申報工作的通知(財辦建[2011]38號)[A];地溫資源與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論文集(第四集)[C];2011年
9 ;十堰市住建委關于印發(fā)《十堰市“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專項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A];地溫資源與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論文集(第四集)[C];2011年
10 ;宜昌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A];地溫資源與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論文集(第四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新華;法國大力發(fā)展可再生能源[N];中國煤炭報;2004年
2 鐘欣;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創(chuàng)歷史新高[N];中國貿易報;2005年
3 林琳;氣象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大有作為[N];中國氣象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丁 瑩;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產業(yè)發(fā)展存瓶頸[N];中國質量報;2005年
5 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馮之竣;可再生能源潛力巨大[N];光明日報;2005年
6 毛 磊;美國可再生能源消耗銳減[N];經濟參考報;2002年
7 王一娟 李敏;可再生能源產業(yè)全球升溫[N];經濟參考報;2004年
8 劉向 鄭漢根;我國將為可再生能源開發(fā)立法[N];經濟參考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于杉;可再生能源再度看好[N];經濟參考報;2004年
10 記者:楊駿;高油價給可再生能源積聚優(yōu)勢[N];經濟參考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栗寶卿;促進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年
2 宋輝;我國可再生能源供給的市場特征與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3 曹衛(wèi)兵;可再生能源產業(yè)技術評價與選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綜合規(guī)劃模型與政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胡麗霞;北京農村可再生能源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8年
6 陳軍;中國非可再生能源戰(zhàn)略評價模型與實證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7 黃s,
本文編號:1458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45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