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生產辯證法”——評鮑德里亞的《生產之鏡》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的“生產辯證法”——評鮑德里亞的《生產之鏡》
更多相關文章: 生產 生產之鏡 生產形而上學 生產的張力 生產辯證法
【摘要】:在《生產之鏡》中,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認為馬克思立足于生產理論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遵循同一個邏輯,反而成了生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最大的"同謀",是反映著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的"生產之鏡"。因此,必須以"符碼"生產為核心的"象征交換"來打破這一"生產之鏡"。實際上,馬克思的生產理論具有"實證性"和"超越性"雙重維度,二者之間充滿著辯證的張力。生產理論既是馬克思"批判的武器",更是馬克思"武器的批判",而鮑德里亞卻僅僅抓住"批判的武器"而忽視了"武器的批判"。在生產問題上,馬克思是"觀照生產而超越生產"的"生產辯證法",鮑德里亞卻是"消解生產而拋棄生產"的"生產形而上學"。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
【關鍵詞】: 生產 生產之鏡 生產形而上學 生產的張力 生產辯證法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當代闡釋”(12㤘ZD107)、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資本與自由: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14BZX02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資本論》的政治哲學解讀”(13YJA720001)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術領袖培育計劃(2012FRLX0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F091.3
【正文快照】: 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理論的詰問,是從馬克思立論的“阿基米德點”——“生產”本身出發(fā)的。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立場和視野所限,鮑氏抓住的這一基點,卻是奠立在對馬克思“生產”概念的誤讀、誤釋和誤判的基礎上的。在此,我們有必要結合馬克思和鮑德里亞各自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胡大平;;象征之鏡的生產和生產之鏡的象征,或馬克思和鮑德里亞[J];現(xiàn)代哲學;2007年02期
2 夏瑩;;形而上學的“生產”觀念與生產辯證法——論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理論的批判及其誤讀[J];現(xiàn)代哲學;2009年02期
3 俞吾金;作為全面生產理論的馬克思哲學[J];哲學研究;2003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小霞;;從抽象理性批判到資本批判——馬克思對黑格爾現(xiàn)代性診斷的批判與超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張勁松;;擬真時代:鮑德里亞媒介理論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汪德寧;;日常生活如何審美化?——由鮑德里亞的“超美學”看“日常生活審美化”之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曾憶夢;;論本雅明的“追憶”概念及現(xiàn)代性的救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5 許宏香;;仿像的邏輯——波德里亞仿像論的技術與修辭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6 馬劍銀;;哈貝馬斯的基本權利觀——商談論視角的基本權利體系重構[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7 姜濤;;法學通說: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J];北大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8 徐培卿;;未來世界的“技術救贖”——淺析《2012》中的技術崇拜情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牛宏寶;;時間意識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方式——與西方比較的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孫翠玉;;“女性范例”:“消費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女性規(guī)訓——布希亞思想的女權主義探微[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盛國榮;;技術物:思考技術和消費社會技術問題的出發(fā)點——鮑德里亞早期技術哲學思想研究[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專家專題論壇“在為國服務中發(fā)展自然辯證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謝永康;;“天才”的出場——國外阿多爾諾哲學研究述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夏瑩;;生產的鏡像邏輯與西方形而上學批判——為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觀念批判辯護[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8 董正愛;;生態(tài)秩序重塑的回應型法律范式解構——基于人類集體福祉超越市場邏輯的轉型認識[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年
9 陳粵;;略論馬克思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的理論語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10 汪幫瓊;;論知識的客觀本質及其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復雜意義[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星;二十世紀英國奇幻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9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10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柏久之;“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與中美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凌;現(xiàn)代社會的困境與救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威;場域視角下的抽象繪畫與具象繪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菲菲;技術現(xiàn)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佘穎玲;審美反抗與審美救贖[D];湘潭大學;2010年
9 席志武;雅克·德里達解構符號學與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曉;三灣改編中的現(xiàn)代性意蘊探析[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胡大平;;馬克思主義能否通過文化理論走向日常生活?——試析20世紀70年代之后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轉向”[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鮑德里亞與《消費社會》[J];中國計算機用戶;2008年09期
2 盛寧;危險的讓·鮑德里亞[J];讀書;1996年10期
3 仰海峰;拜物教批判:馬克思與鮑德里亞[J];學術研究;2003年05期
4 馬克·波斯特;戴阿寶;;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的批判及其問題——《生產之鏡》譯者前言[J];文學前沿;2004年01期
5 馬克·波斯特 ,戴阿寶;鮑德里亞《生產之鏡》英文版前言[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5年07期
6 曾軍;;鮑德里亞走出了馬克思?——從中國學界對鮑德里亞的誤讀談起[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7 王健;;讓·鮑德里亞評介[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8 張一兵;;論猴體解剖與猿體結構之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J];學海;2006年06期
9 鞠惠冰;;鮑德里亞的廣告觀[J];藝術.生活;2007年03期
10 張一兵;;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中的歐幾里德幾何學——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J];江海學刊;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曾軍;;鮑德里亞走出了馬克思?——從中國學界對鮑德里亞的誤讀談起(提綱)[A];“都市文化學科建設論壇暨都市文化原理編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曾軍;;鮑德里亞走出了馬克思?——從中國學界對鮑德里亞的誤讀談起[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3 茌良計;;符號的夢魘——評鮑德里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4 孔明安;;技術、主體與形而上學的玄學遐想——鮑德里亞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研究[A];法國哲學的現(xiàn)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5 孔明安;;從文化工業(yè)到符號世界———鮑德里亞與早期法蘭克福學派思想淵源的探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唐正東;;發(fā)展的正義維度: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的思考——從鮑德里亞的理論缺陷談起[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陳亞娟;鮑德里亞:紐約知識分子圈里的大紅人[N];社會科學報;2003年
2 張義修;張一兵何以“反鮑德里亞”[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早報記者 許荻曄;“要以游戲的態(tài)度對待鮑德里亞的東西”[N];東方早報;2012年
4 唐學鵬;鮑德里亞的“擬像”死了[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5 康慨;鮑德里亞非常重要[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白剛 吉林大學農學部公共教學中心;生產的張力:馬克思與鮑德里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7 季桂保;后現(xiàn)代的癡迷描述者[N];文匯報;2007年
8 劉國鵬;虛擬現(xiàn)實元年之后的人類命運[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9 戴阿寶;擬像(simulation)[N];社會科學報;2008年
10 戴阿寶/譯;鮑德里亞的“時尚”概念[N];社會科學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汪德寧;“超真實”的符號世界[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2 孔明安;仿真與技術[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胡慧華;符號化:當代消費社會批判的一個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韓欲立;物體、消費與符號[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大偉;評析鮑德里亞[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郭,
本文編號:10374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03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