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模式研究
本文關鍵詞: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模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遺傳資源 知識產權 利益分享 生物剽竊 生物勘測 專利 披露
【摘要】: 遺傳資源與知識產權制度之間具有密切而復雜的關系。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遺傳資源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如何利用知識產權保護遺傳資源以及分享利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首先,本文利用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了在產權制度缺失的情況下,遺傳資源的開放獲取會導致公地悲劇的可能,對其保存、開發(fā)利用以及后續(xù)利益分享均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提出了遺傳資源產權的界定和行使,是后續(xù)各種利益分享的基礎。遺傳資源最重要的價值體現(xiàn)在其包含的遺傳和生物化學信息,而產權的保護并不能直接延伸到這些知識產品。因此,本文重點研究了直接利用現(xiàn)行知識產權制度保護遺傳資源的可行性與操作上的困難,提出某些知識產權制度可以直接用于保護遺傳資源,并指出了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 其次,研究了利用生物勘測協(xié)議來實現(xiàn)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由于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和開發(fā)使用的多樣化,借助協(xié)議是降低遺傳資源交易費用很好的措施。利用納什討價還價模型,分析了利用生物勘測協(xié)議分析利益的可能與應當注意的問題。通過對現(xiàn)有案例的分析,指出長期的知識產權利益比短期現(xiàn)金收益更加重要,設計出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知識產權分享協(xié)議指導性原則。 再次,研究了農業(yè)領域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利益多邊分享模式。傳統(tǒng)農業(yè)領域的遺傳資源利益分享是無知識產權的利益分享。隨著知識產權在農業(yè)領域里的不斷擴張,農業(yè)生物技術與農業(yè)遺傳資源的流通和使用受到限制,這有可能導致糧食危機。因此需要研究知識產權利益分享多邊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分析專利池模型,提出在已有專利基礎之上,通過建立專利池實現(xiàn)知識產權利益分享。 最后,還重點研究了專利申請中遺傳資源來源披露制度。建立遺傳資源來源披露制度,可以約束監(jiān)督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減少生物剽竊的發(fā)生。在判斷是否引發(fā)披露義務時,需要考慮遺傳資源和申請專利的發(fā)明之間存在的各種聯(lián)系。披露義務應當作為判定專利有效性的強制要求,違反了該義務就會受到嚴厲的制裁,以此促使申請人更好地履行披露義務。
【關鍵詞】:遺傳資源 知識產權 利益分享 生物剽竊 生物勘測 專利 披露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F062.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緒論9-20
- 1.1 選題緣由9-10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0-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文獻綜述12-17
- 1.5 論文創(chuàng)新點17-18
- 1.6 基本框架18-20
- 2 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制度框架及術語20-32
- 2.1 《生物多樣性公約》20-22
- 2.2 《糧食和農業(yè)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22-24
- 2.3 TRIPs 協(xié)議24-25
- 2.4 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遺傳資源獲取制度25-27
- 2.5 中國有關遺傳資源獲取制度的框架分析27-29
- 2.6 術語的界定29-32
- 3 遺傳資源、產權與知識產權——單邊模式研究32-48
- 3.1 遺傳資源與產權32-36
- 3.2 遺傳資源與知識產權36-46
- 3.3 知識產權保護遺傳資源的困難46-47
- 3.4 小結47-48
- 4 雙邊生物勘測協(xié)議研究48-64
- 4.1 雙邊生物勘測協(xié)議概述48-50
- 4.2 生物勘測協(xié)議的主要內容50-53
- 4.3 個案研究:INBio-Merck 協(xié)議53-57
- 4.4 生物勘測協(xié)議的討價還價模型解釋57-58
- 4.5 有關知識產權條款的規(guī)定58-62
- 4.6 小結62-64
- 5 國際多邊合作模式研究64-80
- 5.1 多邊合作問題的提出64-65
- 5.2 國際多邊合作現(xiàn)狀65-69
- 5.3 知識產權對多邊模式的影響69-74
- 5.4 專利池的應用及模型解釋74-79
- 5.5 小結79-80
- 6 專利申請中遺傳資源來源的披露——約束機制研究80-97
- 6.1 披露問題的提出80-83
- 6.2 披露問題的主要內容83-88
- 6.3 實施與監(jiān)督88-94
- 6.4 遺傳資源的文獻化94-95
- 6.5 小結95-97
- 7 結論與展望97-100
- 7.1 結論97-99
- 7.2 展望99-100
- 致謝100-101
- 參考文獻101-110
- 附錄 1 披露狀況檢索結果表110-119
- 附錄 2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19-120
- 附錄 3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120-121
- 附錄 4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獲獎項12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金良;;授科技以權力——兩岸知識產權保護之我見[J];海峽科技與產業(yè);2011年07期
2 董莎;郭強;;寧波市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與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J];今日科技;2011年06期
3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實施江蘇省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2011年行動計劃的通知[J];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報;2011年15期
4 本刊編輯部;;會展知識產權需關注的問題[J];日用化學品科學;2011年05期
5 游芳芳;;知識產權保護研究現(xiàn)狀述評[J];創(chuàng)新科技;2011年06期
6 劉成;;海爾保護知識產權的“矛”與“盾”[J];品牌;2005年12期
7 潘晶;鄭海味;;國外知識產權保護戰(zhàn)略的經驗借鑒[J];杭州科技;2011年03期
8 茅于軾;;知識產權保護的是國家利益[J];企業(yè)文化;2010年09期
9 陽賢文;;建立深圳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之探析[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11年03期
10 賀敏;;論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海東;;淺析農業(yè)知識產權保護[A];中國知識產權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Joseph Straus;張韜略;;生物材料專利——新殖民主義?還是一種技術轉移和利益分享的方式?[A];專利法研究(2006)[C];2007年
3 張小勇;;《糧食和農業(yè)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與知識產權[A];專利法研究(2008)[C];2009年
4 徐偉;;論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產權保護[A];專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5 Carlos A.Primo Braga;Carsten Fink;Claudia Pazsepulveda;姜丹明;何越峰;楊紅菊;宋建華;張永華;;知識產權和經濟發(fā)展[A];專利法研究(2002)[C];2002年
6 ;本期導讀[A];專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7 胡志強;;中德知識產權請求權制度比較[A];中國律師2000年大會論文精選(下卷)[C];2000年
8 謝建平;徐建平;王洪海;;蛋白質組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A];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1年
9 林逸平;;學會學術交流與知識產權保護[A];2007廣東省學會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張清奎;;中國內地對生物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A];武漢大學2005海峽兩岸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會議報告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侯仰坤;中國現(xiàn)有法律中外國知識產權保護相關規(guī)定評述[N];國際商報;2009年
2 章軻;生物遺傳資源大量流失國外[N];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
3 通訊員張曉燕;河南著力加強傳統(tǒng)知識保護[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8年
4 李立;北京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N];中國工商報;2007年
5 通訊員 張曉燕;河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啟動[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7年
6 記者 李建偉;全國首家傳統(tǒng)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市)河南授牌[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郄建榮;遺傳資源國家立法應加快制定[N];法制日報;2010年
8 王偉 王璐;河南:大力保護傳統(tǒng)文化知識產權[N];經濟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黃勇;積極維護國家遺傳資源利益[N];中國環(huán)境報;2010年
10 記者 步雪琳;全面提升生物資源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造和運用能力[N];中國環(huán)境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遠斌;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楊夢泓;知識產權保護、產業(yè)集聚與經濟增長[D];浙江大學;2011年
3 周超;論TRIPS協(xié)定與公共利益[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趙凌俠;類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遺傳資源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0年
5 周長玲;專利法生態(tài)化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6 管漢暉;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D];浙江大學;2005年
7 王蓉;我國自然科技資源共享立法問題與立法規(guī)劃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6年
8 劉曉東;知識產權與軟件產業(yè)市場結構[D];浙江大學;2005年
9 梅智勝;我國傳統(tǒng)藥物知識保護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7年
10 余長林;知識產權保護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D];廈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峰;論完善我國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2 鄭重;遺傳資源利用中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D];復旦大學;2009年
3 黃立娜;傳統(tǒng)知識的國際保護與我國的選擇[D];吉林大學;2007年
4 張傳鋒;傳統(tǒng)醫(yī)藥的國際保護及我國的可行性選擇[D];吉林大學;2007年
5 鄒旖莨;我國傳統(tǒng)知識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6 蘇月;傳統(tǒng)知識特別權利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7 宋欣;生物技術發(fā)明的權屬保護與國際協(xié)調[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8 楊永蘋;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若干問題探討[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趙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10 董艷;我國數據庫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138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01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