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跡研究
本文關鍵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跡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采用2002-2011年中國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能源消費和土地利用等數據,并將土地利用方式劃分為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農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等4大類,并依據土地利用方式和傳統(tǒng)能源消費項目對應關系,構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測算模型,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跡進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2002-2011年中國土地利用結構中,農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占整個四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比例最大(95.29%),其后依次是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31%)、交通用地(0.38%)和特殊用地(0.02%)。 (2)2002-2011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體呈現(xiàn)波動上升的態(tài)勢。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從2002年的75844.89×108t上升到2011年的177009.34×108t,年均增長率達到14.82%。2002-2011年中國能源強度呈現(xiàn)動態(tài)下降的趨勢,從2002年的0.6368t/104元減少至2011年的0.5878t/104元。其中,西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能源強度較高,其2011年的能源強度0.9532t/104元和0.7926t/104元,,而華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和華中地區(qū)能源強度相對較低。 (3)2002-2011年中國土地利用能源消費碳排放呈現(xiàn)波動上升的趨勢,從2002年的15.33×108t增加至2011年的22.81×108t,年均增長率為4.88%。其變化趨勢呈近似 W‖型,其中,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在2003年和2008年均出現(xiàn)下降的狀況,其他年份均保持持續(xù)增長的態(tài)勢。在四種用地類型年均碳排放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碳排放(13.52×108t)>交通用地碳排放(1.92×108t)>特殊用地碳排放(0.53×108t)>農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碳排放(0.42×108t)。 (4)2002-2011年我國碳匯總量呈現(xiàn)波動上升的趨勢,從2002年的21.54×108t到2004年的24.20×108t,年均增長率僅為1.38%。從碳足跡壓力指數來看,其與中國碳匯總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從2002年的0.71上升到2011年的0.94,年均增長率3.60%,增幅較小。其中,低碳足跡壓力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qū),其碳足跡壓力均在0.35以下;一般碳足跡壓力地區(qū)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qū),東南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碳足跡壓力大致在0.60附近;高碳足跡壓力地區(qū)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區(qū)和長三角地區(qū)等發(fā)達地區(qū)。2002-2011年中國能源消費碳足跡重心向西偏移的趨勢。 (5)2002-2011年中國能源消費碳足跡總體保持持續(xù)上升的趨勢,從2002年的21228×104hm2增加至2011年的42659×104hm2,年均增長率達到10.10%。在四種用地類型年均碳足跡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碳足跡(25945.64×104hm2)>交通用地碳足跡(3545.20×104hm2)>農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碳足跡(1113.20×104hm2)>特殊用地能源消費碳足跡(908.77×104hm2)。
【關鍵詞】:能源消費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跡 中國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301.2;X196
【目錄】:
- 附表5-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緒論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義13
-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13-18
- 1.2.1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13-16
- 1.2.2 土地利用碳足跡研究16-18
- 1.3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18-20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技術路線19-20
- 2 理論基礎與模型20-24
- 2.1 理論基礎20-21
- 2.1.1 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20
- 2.1.2 碳足跡理論20-21
- 2.2 研究方法及模型21-24
- 2.2.1 碳排放測算模型21-22
- 2.2.2 碳足跡測算模型22-24
- 3 土地利用及能源消費現(xiàn)狀分析24-33
- 3.1 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析24-26
- 3.1.1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4-25
- 3.1.2 交通用地25
- 3.1.3 農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25-26
- 3.1.4 特殊用地26
- 3.2 能源消費現(xiàn)狀分析26-33
- 3.2.1 能源消費現(xiàn)狀26-28
- 3.2.2 能源強度分析28-33
-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33-46
- 4.1 數據來源33
- 4.2 省域能源消費碳排放33-34
- 4.3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碳排放34-41
- 4.3.1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碳排放35-36
- 4.3.2 交通用地碳排放36-38
- 4.3.3 農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碳排放38-40
- 4.3.4 特殊用地碳排放40-41
- 4.4 省域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41-42
- 4.5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碳排放時空差異42-46
-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足跡46-63
- 5.1 碳匯及碳足跡壓力指數46-49
- 5.2 能源消費碳足跡及重心演變趨勢49-52
- 5.2.1 能源消費碳足跡49-50
- 5.2.2 能源消費碳足跡重心演變趨勢50-52
- 5.3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碳足跡52-59
- 5.3.1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碳足跡52-54
- 5.3.2 交通用地碳足跡54-56
- 5.3.3 農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碳足跡56-57
- 5.3.4 特殊用地碳足跡57-59
- 5.4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碳足跡時空差異59-63
- 6 結論與討論63-65
- 6.1 結論63-64
- 6.2 討論64-65
- 參考文獻65-69
-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成果69-70
- 致謝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紀遠,王紹強,陳鏡明,劉明亮,莊大方;1990~2000年中國土壤碳氮蓄積量與土地利用變化[J];地理學報;2004年04期
2 趙榮欽;黃賢金;鐘太洋;;中國不同產業(yè)空間的碳排放強度與碳足跡分析[J];地理學報;2010年09期
3 趙榮欽;黃賢金;;基于能源消費的江蘇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與碳足跡[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4 周賓;陳興鵬;王元亮;;區(qū)域累積碳足跡測度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仿真實驗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23期
5 趙榮欽;秦明周;;中國沿海地區(qū)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部分碳源/匯時空差異[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07年02期
6 李穎;黃賢金;甄峰;;江蘇省區(qū)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年S2期
7 王佳麗;黃賢金;鄭澤慶;;區(qū)域規(guī)劃土地利用結構的相對碳效率評價[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0年07期
8 沈衛(wèi)國;蔡智;劉志民;胡金強;王義恒;張濤;;淺談水泥混凝土工業(yè)低二氧化碳排放技術[J];新世紀水泥導報;2008年04期
9 韓艷莉;陳克龍;陳英玉;蘇茂新;陳亮;;1999~2008年青海省碳足跡動態(tài)變化研究[J];生態(tài)經濟;2011年02期
10 謝鴻宇;陳賢生;林凱榮;胡安焱;;基于碳循環(huán)的化石能源及電力生態(tài)足跡[J];生態(tài)學報;2008年04期
本文關鍵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跡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46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lilun/344609.html